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J.Thomas的话语角色类型转换理论为话语角色类型转换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探讨电影文本这一动态过程中的人物话语角色类型和转换问题越发重要,人物选择和转换话语类型对于塑造该人物的社会角色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文章从知识考古学的视角考察中国现当代文坛阶级话语的形成过程,认为这一话语模式由政治 领域转换而来,形成于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区文坛。苏区文学的文学史价值在于它将阶级话语这一 新的文学话语引入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坛。  相似文献   

3.
审美现代性话语作为一种文化逻辑,在当代中国文艺/美学理论中,围绕它的话语生产既是一个认识过程也是一个重写过程。作为一个认识过程,我们的对象主要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文化中的现代性话语和后现代性话语;作为一个重写过程,我们的对象主要是中国的当代文化建设问题。理论上,认识与重写的良性互动是当代文艺/美学理论发挥话语效力的根本机制。但迄今还不能说这一良性互动已经形成。我们应该走出冲突论认识模式,将审美现代性放在后现代性——现代性——审美现代性的历史逻辑路线中加以重写。  相似文献   

4.
真诚地追随时代的步伐,是新中国当代文学家自觉的意识,这不仅体现于深怀道德追求和神圣向往的、已经完成了“思想情感方式”转换的作家作品中,同时也体现于努力追随时代步伐,后来怀疑这一追随并在内心产生了强烈的矛盾冲突和分裂痛苦的作家作品中.这一状况不仅证实了杰姆逊教授概括的“在第三世界的情况下,知识分子永远是政治知识分子”的锐利判断,同时也证实了作家真正超越他的时代、突破具体的历史文化语境的困难.在中国,知识分子要确立自己独立的精神地位,形成自己独立的话语系统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个明显  相似文献   

5.
话语·权力·真理--社会正义与"话语的伦理"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章国锋 《社会科学》2006,(2):186-192
"话语"的冲突是引发人与人,乃至种族、民族和国家间的敌意和仇恨的根本原因,社会的不公正也根本地表现于话语的强权和话语权的不平等.话语的统治必须以权力为后盾,而权力则必须通过话语来贯彻自身.哈贝马斯提出了"话语伦理学"的构想,认为要实现普遍的公正,消除当今世界严重存在的不平等,必须首先反对话语的霸权,在人际关系和国际关系中贯彻"交往理性",将话语规范的恪守提升到社会伦理原则的高度,通过理性的交往和对话,达成广泛一致的"话语共识",以解决矛盾,防止冲突.然而,哈贝马斯的这一构想却包含着明显的悖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会因历史使命的转换与时空条件的变迁而构成不同的话语系统,这些话语系统除了含纳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精神外,在内容与形式上皆有自己时代的特色。“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中国化”至少应实现两大话语系统的转换:一是由“革命”到“建设”的话语系统转换;二是由“政治解放”到“人类解放”的话语系统转变。这两种转换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当代中国化过程中原生态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话语系统向符合中国实际的实践话语系统的过渡。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国人在开发河西走廊的过程中,对该区域展开了地理与文化之话语建构,将之纳入现代国家与社会建设进程是其核心叙事.这一话语建构过程以现代疆域观念和地理知识为基础,但同时也将该区域的旧疆意象和历史话语编织到其内部.这种话语组织形式在将河西走廊的时空范畴转换到现代地理与文化层面的同时,也建构了其新的"边疆性".  相似文献   

8.
由传统民族意识向近代民族观念的跨越,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华夷"向"中西"话语的转型,则是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基本前提.在这一话语转型的历史过程中,徐继畲的<瀛寰志略>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价值.还在举国皆为"华夷之辨"的话语时代,它就已经超越了同时代的主流话语模式,孕育着具有近代性的民族主义话语.  相似文献   

9.
作为现代中国文学现代性书写的一个显著标志,新民的塑形通过作为修辞的父子冲突叙事,先后经历了召唤新青年、想像革命者、再造新农民的话语转换与历史变迁.由于“新民”概念命题深受晚清以降不断革命的时代语境的影响规约,现代中国文学对于新民的意识形态表达,一方面明显表现出五四知识精英与左翼政治精英文化心理与艺术旨趣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也有力地坐实了左翼小说革命叙事模式的客观存在与后世影响.这种将父子冲突叙事当作思想或政治启蒙话语的表现形式,从而参与中国现代化历史进程中对于现代民族国家和现代个人主体的双重想像,深刻反映了现代中国文学重内容轻形式、重教化轻审美的典型特征与叙事困境.  相似文献   

10.
法庭调解本质上是调解双方话语纠纷协商的策略互动,是双方当事人在中立第三方法官主持下就争议纠纷进行自主自愿、合法原则下的话语协商和权益分割的交际博弈.基于真实调解话语语料,以交际的冲突与和谐博弈论为框架,分析法庭调解双方当事人在调解过程中称谓语运用、话语角色转换、话题控制与打断、以及"合情、合理、合礼与合利"等话语交际博弈,探讨法庭调解当事人之间话语互动与交际博弈特点,以及如何通过调解话语来陈述沟通、协调矛盾纠纷,把握调解陈述的互动策略,为促进法庭调解纠纷化解、构建和谐社会提供有益启示和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在政治传播过程中,一定的政治系统中意识形态往往经过媒介形成政治话语体系,在这种转换过程中,意识形态借助于政治话语一定意义上建构和重构了社会中的权力关系。当下中国政治传播中的政治话语,出现一种主流媒体政治话语高度同质化与网络媒介政治话语多样性并存的复杂情势。对此,我们需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不能把多样化的政治话语表达或意识形态的争论看作是社会分裂的象征和表现;二是区分公共舆论和政治话语的同质化;三是不能片面地追求政治话语的单一性,由此造成虚假的社会和谐和统一;四是民族国家的认同不能完全诉诸民族情感和狭隘的民族主义的政治动员,也需要通过不同政治话语的表达或争论达成理性共识。  相似文献   

12.
盘点百年中国学术得失,人们发现,话语模仿没能实现话语转换,反而蛀空了中国学术的灵魂,落入民族失语症境地.这推动人们进行逆向反思,要求推行学术话语本土化.  相似文献   

13.
盘点百年中国学术得失,人们发现,话语模仿没能实现话语转换,反而蛀空了中国学术的灵魂,落入民族失语症境地.这推动人们进行逆向反思,要求推行学术话语本土化.  相似文献   

14.
冯乃超是对济南惨案最为关注的左翼作家.他以此为题材的作品以往被简单地视为标语口号化创作倾向的产物.但这组作品中的某些关键字句与当时的中共文件表述之间实则有着微妙的呼应关系,丛中可以显现出中共对济案应时策略的变化对于作者的影响,同时也为我们了解左翼作家面对民族话语和阶级话语冲突时的复杂心态提供了一种途径.  相似文献   

15.
苏东彦 《理论界》2009,(5):174-175
当今的世界是一个越来越多元化或多极化的世界,当代世界文化已经不可能再是西方中心主义的话语,所以关注文化的冲突与整合成为势所必然.美国黑人小说<看不见的人>就是一部表现不同种族文化冲突与对立的著作.本文运用后殖民主义理论对<看不见的人>进行了再分析,通过分析黑白两种文化的冲突与对立,以及主人公在这种冲突中找寻自我的过程,并结合艾里森在书中运用的艺术手法,认为作者艾里森揭示了美国种族差异与对立的根源,即一种建立在政治经济不平等基础上的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扭曲与漠视.  相似文献   

16.
徐亚东 《中州学刊》2008,(1):234-236
新时期的军旅小说主要通过军人与自然的冲突、军人自身多重角色的冲突以及商品化浪潮对军人精神世界的冲击来完成对和平时期军人英雄性的开掘与表现.在这些多样的冲突中,审美的最终旨归都指向军人为"大我"而牺牲"小我"的奉献精神.军旅作家们也正是在军人乐于奉献和勇于牺牲的叙事中,凸现了军人人格的崇高、伟大等英雄性品格.因此,这种英雄性的表现体现出鲜明的道德审美价值判断特质.而这种英雄性审美的道德表现,正是传统英雄话语和革命英雄话语英雄性审美表现的主导审美追求.就此意义而论,上述英雄性的审美表现,充分说明了当代军旅作家对传统英雄话语和革命英雄话语英雄性的继承.  相似文献   

17.
从1927年到“十七年”,随着中国政治形势与意识形态的变迁,阶级话语的语义内涵和功能几度变迁.本文意在通过对“阶级”这一词汇的考察,分析其话语流变背后政治和文化霸权力量的变化,以及以“阶级”为关键词的文学批评功能的转换,从中可以看到20世纪前半期文学批评远离“审美成规”而倾近于“政治成规”、成为政党伦理和国家意识形态工具的“不能自主”的政治化过程.  相似文献   

18.
从《巴黎笔记》到《德意志意识形态》,马克思实现了从哲学人本学话语向现实历史分析话语的转换,在保持思想连续性的同时确立了以生产力和交往关系为基础的新的社会历史话语体系.以此为基础,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及其活动的分析出发形成了理解和把握人类历史的基本方法,阐明了共产主义的本质——人的解放.揭示马克思话语体系转换过程中内在逻辑的一致性及其带来的理论变革,对于理解马克思思想整体性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9.
国家与社会是一个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有机体.国家与社会关系的本质是社会普遍利益与社会特殊利益之间冲突、协调与整合的复杂过程与状态,表现形式与途径是国家权力与社会权利之间的影响、渗透与掌控.当代中国国家与社会关系经历了由国家社会同构一体一元结构,到国家与社会有限分离二元结构,再到国家与社会相互影响的互动演进过程,这一过程折射出社会利益变迁与治国模式的转换.  相似文献   

20.
邓景  唐韬 《社会科学家》2012,(4):114-117
话语转换是思政课堂教学的重要问题:它应该包括话语内容的转换、话语形式的转换、话语价值判断能力的培养和话语意识的培养,这是思政课特有的育人功能的要求,也是对思政课意识形态性强的调和。笔者通过对思政课一线教师和学生的调查拟寻找网络时代思政课堂话语转换的症结所在,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思政课堂中存在的困惑进行思考,提出思政课堂教学转换话语内容、增加话语表现形式、增强话语价值判断和话语自觉的解决之道。可以从网络语言的角度出发,通过在课堂纳入网络用语作为思政教学话语转换路径来促进思政教育话语系统的转化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