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蒋介石1934年就决策部署从新疆打通苏联,以获取军事援助抵抗日军全面侵华.他先后派蒋廷黻、邓文仪、杨杰等赴苏斡旋和谈判,获取了巨大的军事援助.与此同时,他对中共和红军“打通国际路线”的意图有所判断,并全力防堵,力图消灭,给红军制造了巨大的障碍和被动.这也是西路军失败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正>一、打通国际路线战略是长征后期党中央关于首先造成西北抗日局面的总体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红一、四方面军长征会师后,提出了北上陕甘建立抗日根据地的计划,与此计划关系至为密切的一个环节是打通与苏联的联系,取得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支援,以解决红军的战略靠背问题.当时把红军靠近苏联、外蒙称为“打通国际路线”.打通国际路线的思想,最早是由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王明、康生于1934年9月在致党中央政治局的信中提出来的.他们建议创建西北苏区,从新疆与苏联建立联系.这一思想被党中央接受,后来发展成长征后期党中央战略指导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1935年6月16日,中央军委在致四方面军领导人的电报中提出:今后一、四方面军总的战略方针是占领陕甘川三省,建立三省苏维埃,并于适当时期,以一部兵力组织远征军,占领新疆.①8月5日,在毛儿盖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的《中央关于会合后的政治形势与任务的决议》明确指出:“西北各省是中国反动统治  相似文献   

3.
党中央「打通苏联」战略方针的历史考察●秦生1935年至1936年间,党中央在到达陕北前后,曾提出了“打通苏联”的战略方针。并认为“这一方针不论在红军发展上,在全国统一战线上,在西北新局面上,在作战上,都是决定的一环。”①可见“打通苏联”是这一时期党中...  相似文献   

4.
彭德怀一直是打通国际路线的积极支持者和稳妥的践行者,曾为打通国际路线作过三次切实的努力:第一次是与毛泽东等率军东征,并保证了在不利条件下返回陕北;第二次是作为西方野战军的司令员兼政委率军西征,扩大苏区,策应二、四方面军北上,"为着更加靠近外蒙和苏联"做准备;第三次是积极落实宁夏战役计划.在中央批准"徐陈所部组成西路军"从新疆方向打通国际路线时,彭德怀对"西路军陷于孤立"的处境有清醒的认识,建议北路军待机策应.  相似文献   

5.
艾朗诺借由《管锥编》与钱锺书就"翻译"与"打通"展开了跨语际对话。在翻译部分,艾朗诺一方面推崇翻译应当主信的理念,与钱锺书形成肯定式对话关系;另一方面,他又因语言转换的非等值特征,认为部分内容需在翻译中显露译迹,并在实践中加以呈现,以此与钱锺书的"化境说"形成补充式对话关系。而在"打通说"部分,艾朗诺以两种方式构建与钱锺书的肯定式对话关系,其一是直接阐释"打通"说,其二是以"打通"作为自己学术研究的方法与追求。发生在艾、钱之间的对话,是中西文化深度交流的范例,在方法与学理层面给当代学界带来有益了的启示。  相似文献   

6.
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政府极需要从其他国家得到军事援助,于是接受外援的国际交通路线的地位显得十分重要。抗战时期的西北国际交通线,是一条最安全可靠的路线,通过这条路线中国得到大量苏联援华物资,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7.
在“访民情”中探索好路径,打通干群距离上“最后一公里”;在“惠民生”中锤炼好作风,打通服务群众上“最后一公里”;在“聚民心”中树立好形象,打通政策落实上“最后一公里”。  相似文献   

8.
1930年9月下旬,蒋介石发动第五次“围剿”,开始进攻中央苏区。在这次“围剿”中,蒋介石采用的所谓“总战略方针”,实际上既包含了主要用于对付苏区及周边白区的群众和红军游击队的“三分军事、七分政治”的政治战略,也包含了主要用来对付红军主力部队的持久战与“堡垒主义”的军事战略,由这两个战略方针构成的“新军事战略”是并行不悖、互补互动的军事政治战略战术。但此时的红军和苏区被“左”倾错误领导所统治,红军被迫执行“左”倾军事冒险主义进攻路线,以致未能打破敌人的这次“围剿”,兵力日少而苏区日蹙,红军于1934年10月被退出中央苏区和其它苏区,举行了震惊世界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相似文献   

9.
1934年10月中央红军八万多人从江西瑞金、宁都与福建的长汀、宁化出发,开始进行战略转移。经过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的长征,途经闽、赣、粤、湘、桂、黔、滇、川、康、甘、陕、青等省,于1935年10月完成了战略转移,并在1936年10月与第H、四方面军在陕北胜利会师。伟大的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结束。中央红军之所以能够胜利地实现战略转移,主要原因是遵义会议后以毛泽东为首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广大红军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革命精神,同时,红军充分利用蒋介石与地方军阀之间的矛盾,也是其取得战略转移胜利的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相似文献   

10.
传统中国哲学的主流并不是西方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但并不缺乏终极性的思想意义,其"道"与"事"、"形而上"与"形而下"在实际生活中、在人生体验中交融贯通.王阳明思想对于儒学的意义首先在于,他真正以其"实际生活"实现了宋明儒学的打通思想与生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11.
红军西路军的失败,是中共党史、军史上最大的悲剧之一.以往,无论是<毛泽东选集>与权威的中共党史著作,还是西路军幸存的高级将领及一般官兵都认为,1936年10月西路军经甘肃河西走廊向新疆方向前进,是按张国焘的擅自命令和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向西逃跑.然而,历史真相却是红军经长征到达陕北后,鉴于该地的生存危机,乃向共产国际提出援助要求,同时制定了<宁夏战役计划>,即红军几个方面军西进.占领西兰大道与宁夏北、南部,以打通国际路线,靠近苏联.共产国际和斯大林批准了这个计划,共产国际与季米特洛夫等在随后的红军西征及西路军失败的过程中,多次给予了援助.实际上,张国焘对<宁夏战役>是持反对意见的,其原因一是考虑宁夏地域狭小,不利发展;二是为了保存四方面军的实力.但最终张国焘在与中央领导包括陈昌浩发生矛盾后,作了妥协,并让陈昌浩向下作了传达,这就是张国焘再次分裂红军的由来.  相似文献   

12.
关于红军东征目的诸多误说,或以偏概全、或错解史料、或罔顾史实,影响人们对东征战略意义的正确理解,且易造成历史认知混乱。红军东征,其目的包含了根本方针、战略目标和中心任务三个层面,其目的就是用实际行动贯彻落实"把国内战争同民族战争结合起来"的根本方针,实现"准备直接对日作战的力量"战略战术目标,完成"打通苏联"与"巩固扩大现有苏区"这两个任务,并把"打通苏联"作为中心任务。  相似文献   

13.
通常认为西安事变中蒋介石未能主动提出自己的条件,而是处于被动中,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承诺联共抗日。但依据有关文献和档案却可得出结论:蒋在事变发生后不久就主动介入解决危局具体条件的探寻中,但影响蒋提出条件的关键因素并非是抗日本身,却是中共和红军问题,故而,蒋并未放弃"攘外必先安内"政策,是以"改编红军,受蒋指挥"为先决条件,在完成所谓"安内"的目标后方承诺联共抗日的;而中国共产党出于民族大义作出了让步,才使西安事变和平落幕。  相似文献   

14.
1948年11月至1949年3月,孙科出任行政院长,寻求“光荣的和平”,以挽救国民党的统治.在内阁组成前后,他要求蒋介石下野,由行政院全权主持和谈.蒋下野后,他既反对蒋的和谈原则,又反时桂系的企图.孙科的去职,不仅是桂系倒阁的结果,也是他和蒋介石之间的矛盾所致,他不可能实现“光荣的和平”.  相似文献   

15.
大革命时期的蒋介石是一个十分复杂的人物,同时也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他与共产国际的微妙关系,对大革命的发展进程起过重要作用。因此,对于他们之间的这段历史关系有必要加以系统综合研究。这里,我们本着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方法,力图客观地描述这段历史,尽力科学地对这段历史的实际加以分析,以为大家回顾和反思这段历史,提供一些可供借鉴的资料和认识。一、国共合作正式建立之前,蒋介石与共产国际发生关系的起因与基础。蒋介石与共产国际早在1924年国共合作正式建立前就有了联系。1923年秋,蒋介石作为“孙逸仙…  相似文献   

16.
冯玉祥和蒋介石都是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们不仅有过密切合作,甚或还“义结金兰”。由于各自的政治目的不同,交往中有分歧,也有矛盾冲突。抗战爆发后,冯、蒋又一度合作。但蒋对冯的坚决抗日的态度进行多方排斥和打击.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发动了全面内战,对国人实行法西斯专政。现实使冯逐渐认清了蒋的本质,最后与之彻底决裂。冯玉祥迎着曙光走向新生的中国,名留青史;而蒋介石却被人民革命的巨浪抛向大海。  相似文献   

17.
李睿思 《北方论丛》2018,(3):121-126
中俄两国互为最大邻国,双方有4 300多千米的共同边界.我国的粮食需求很大,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农业发展的潜力巨大,扩大中俄地区间农业合作,一是要加快我国东北和俄罗斯远东区域经济一体化步伐;二是要鼓励有实力的农业企业“走出去”,促进企业向外向型发展;三是要打通农业贸易的物流和信息通道;四是要整合科研机构能力,为农业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8.
已公开的西路军文献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及红军领导人的电报有230余件,其中张国焘署名的只有24件.对张国焘署名的电报进行具体剖析,未发现与中央战略方针相悖的问题.历史文献证明,西路军的形成是与中共中央关于"打通国际路线"的重大战略决策联系在一起的;西路军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直接命名的;西路军西征河西走廊也是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指挥下进行的.西路军与张国焘的分裂路线没有多少关系.  相似文献   

19.
蒋介石以孙中山思想的继任者自居,却抛弃了孙中山的革命精神.他在1935年发起国民经济建设运动,在1943年发表<中国之命运>提出战后中国经济建设的方案,都流于空谈.他还在<中国经济学说>中提倡中国传统经济思想,以抵制西方正统派经济学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在中国的传播,而对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解释具有随意性.蒋介石经济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土地所有制,发展官僚资本,以巩固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统治.  相似文献   

20.
在1930年12月30日中央苏区第一次反“围剿”龙冈战斗中,国民党军第十八师中将师长张辉瓒被红军战士活捉。朱德、毛泽东先后在龙冈街审问了他,毛泽东向他宣传了红军对俘虏兵的政策,同他席地而坐,询问国民党内部的情况,并给他讲解了当前形势和革命道理。而张辉瓒则非常害怕红军杀他,一再表示只要免他一死,情愿捐款、捐药、捐枪、捐弹赎命。当时红军药品奇缺,毛泽东即吩咐卫生人员赶快开列清单,试图要张辉瓒把西药弄来。这可看出毛泽东最初对待张辉瓒的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