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郁建兴  陈建海 《北方论丛》2008,1(1):112-118
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开创性地奠定了意识形态批判的基本框架,也留下了不少悬而未决的问题,这给后世既造成了诸多争议,也为理论创新与发展开辟了广阔空间。马克思之后,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经历了两次重要嬗变。其一始于卢卡奇、葛兰西,并在随后的法兰克福学派那里得到了充分展开,意识形态批判理论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与这一条主线相伴随的还有以赖希、弗洛姆为代表的社会心理研究和阿尔都塞的结构主义。其二是以拉克劳、墨菲为代表的后马克思主义思潮,拉克劳、墨菲通过阐发"接合的意识形态",实现了当代意识形态研究的转型。  相似文献   

2.
拉克劳与莫菲的后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政治理论规划,以一种全新而具有创造性的方式系统地阐述了一种后现代的政治概念。它拒斥总体化的同源性的基础性权力,转而寻求一种异质性的权力概念,积极倡导微观政治。从宏观政治到微观政治的转变,其内在根源在于后马克思主义者对马克思主义阶级分析范式的质疑、修正与抛弃。从断言非阶级的意识形态要素的存在到宣称意识形态的非阶级特性,拉克劳与莫菲实现了从阶级政治到非阶级政治的蜕变。从根本上说,这一蜕变建基于对对抗概念的拉康主义的哲学阐发之上。社会围绕对抗关系而构成,而对抗具有不可根除的特征,因此,作为对对抗进行控制与调整的政治,它不仅不会终结,而且必须被构想为内在于人类社会并决定人的真正存在论条件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维度。在这种视域之中,激进政治的宗旨就不在于成就雅各宾式的革命理想,而在于沿着激进的和多元的方向永无止扩大与深化民主。正是在此意义上,后马克思主义的激进政治构成了对传统激进主义的一种全面修改。  相似文献   

3.
拉克劳与墨菲是后马克思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们不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解构,同时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实施了建构,这是其代表性的最主要体现.拉克劳与墨菲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唯物史观、阶级政治学和本质主义进行了解构,同时又建构了其话语理论、领导权理论和激进民主多元理论.因此拉克劳与墨菲的理论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是解构与建构的统一,即在解构的基础上达到建构,建立一种符合自由、多元的激进民主的社会组织原则.  相似文献   

4.
意识形态和政治的可能性--从卢卡奇到拉克劳和穆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意识形态理论与政治哲学的关系为线索,研究三种有代表性的西方马克思主义者的意识形态理论.意识形态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建构的重要部分,因为它涉及到对时代特征的理论把握和政治主体的自我理解.卢卡奇把马克思主义理解为无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真实表达,葛兰西强调意识形态是霸权在跨阶级的层面上的文化建构,拉克劳和穆菲强调意识形态是政治主体对自由浮动话语的政治联结,他们都反对把意识形态理解为消极的虚假意识,把它视为政治可能性条件.  相似文献   

5.
意识形态体系与权力制度体系是上层建筑的两大构成部分,二者间具有相互支撑、相互包容、相互转化的多重面向。对意识形态与制度互动关系的关注成为从列宁到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维度,列宁、葛兰西和拉克劳、墨菲的思想是最有代表性的三个发展阶段。列宁的“政治领导权”思想奠立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制度”分析范式的基本框架,葛兰西的“意识形态领导权”思想将其系统化,而作为后马克思主义者的拉克劳和墨菲提出的“话语领导权”理论对“意识形态—制度”的分析范式做出不少创新性发展。系统分析和梳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制度”分析范式三阶段的理论见解,对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制度化”与“制度的意识形态化”建设的双向互动具有重大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意识形态批判问题上,后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连续性又存在断裂,而正是这种断裂,构成其"后"学特色,形成了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文化批判的意识形态;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以齐泽克为代表的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他们都倾向于把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反对把意识形态作为"知"的,而是强调分析意识形态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主义是引领我们兴党、富国、强民的科学理论,也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特别是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贯穿于我国社会各阶层及群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和复杂的系统工程。推动当代中国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诉求,也是一种现实需要,更是一种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8.
重新思考政治,重新划分政治的边界和底线,进一步扩展和深化政治的内涵,可以说直接引发了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政治的转向"。这种转向不仅构成了当代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理论特征,而且也促成了各种"后马克思主义"社会政治理论的发展。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新社会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兴起和壮大,一方面极大地改变了当代西方社会的政治图景,另一方面也不断地催逼着理论家们去思考并作出回应。文章将以拉克劳和墨菲的多元主义政治理论为依据,希图澄清他们所阐述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逻辑,并从理论上对他们所提出的新政治构想给以简要的评析。  相似文献   

9.
对比马克思主义与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思维范式、政治资本逻辑思维范式及权力话语思维范式的差异性,马克思主义的思维批判范式是从抽象的形而上学的背后,去发掘和揭示形而上学在现实生活中得以存在的社会历史根源的一种思维范式,而且要实现对这种社会历史根源的消除与批判.后马克思主义阐述的政治价值主导性和独立性思维范式理论,拓展了当代理论和实践视野,对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具有现实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0.
意识形态思想是拉克劳后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拉克劳在其早期著作《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政治与意识形态》中,整合、继承和发展了普兰查斯的意识形态要素学说、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质询理论和葛兰西的文化霸权概念,从而形成了自己以"接合"为核心的非还原论的意识形态思想。拉克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质疑阶级还原论。他的意识形态思想立足于资本主义社会当代现实,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提供了新颖而极具价值的研究思路和理论视角。  相似文献   

11.
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中国在革命时期、建设时期、改革时期所遇到的问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内在要求.如何实现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解决现实问题即如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目标,这就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去武装人民的大脑,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化为个人思想的理论基础即实现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化.当下,在学术研究中,由于西方新自由主义、历史虚无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存在着去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边缘化问题,这不仅曲解了历史的本来面目,还动摇了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所以,反思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意识形态存在的问题,有助于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必要性,科学对待当代各种社会思潮,推进21世纪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构建我国当代意识形态安全.  相似文献   

12.
在意识形态批判问题上,后马克思主义与“西方马克思主义”既有连续性又存在断裂,而正是这种断裂,构成其“后”学特色,形成了以鲍德里亚为代表的文化批判的意识形态;以拉克劳和墨菲为代表的政治哲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以齐泽克为代表的拉康精神分析学的意识形态批判。他们都倾向于把意识形态作为一个描述性的概念,反对把意识形态作为“知”的,而是强调分析意识形态的实践性。  相似文献   

13.
意识形态是社会政治生活中的一个具有特定内涵的概念,它作为当代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个基本范畴,主要包括思想道德、法律、政治、宗教、文化和哲学等意识表现形式。在不同历史时期西方学者对意识形态的阐释中,特别讲述了马克思从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的角度对意识形态的科学性解释,阐述了意识形态的本质内涵,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创立奠定理论基础,并从中得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包括政治导向、政治维护、政治批判、政治教化、政治整合等基本功能。  相似文献   

14.
胡大平 《河北学刊》2006,26(2):7-12
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当代危机、全球难题和中国道路,是马克思主义当代性所包含的三个层次基本问题,其核心是维持自身对时代的敏感性。在理论上,马克思主义具有内在的时间敏感性,这是其实现干预世界历史旨趣的基础。但是,这种敏感性由主客体(理论/实践)辩证法所维持,并由此在马克思主义理论内部造成现代社会理论和政治纲领之间的张力。在全球层次上,马克思主义危机的核心是一种政治承诺的困难:作为一种政治纲领的现代性规划的缺失。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批判化和激进化趋向所导致的现代社会批判理论过分张扬而解放政治纲领建设不足所造成的。在中国语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包含着社会主义政治承诺和物化的现代性社会结构之间的基本冲突,因此,马克思主义理论始终需要在意识形态话语权和社会批判功能之间进行协调,这种协调本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5.
《学术界》2002,(6)
华民、朱莉在《学术月刊》2 0 0 2年第 6期撰文《关于发展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的几点思考》指出 ,经过 2 0多年的改革开放 ,中国已经站在了市场经济的门槛上 ,但是 ,中国要真正走上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就需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中国目前的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可以说是中国传统的自然经济与计划经济的混合产物 ,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理论创新来建立能够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意识形态与伦理道德 ,而理论创新的关键在于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劳动价值理论和剩余价值理论。理论创新的基本立场与方法是 :坚持实践…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学术研讨会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邢荣 《学术研究》2001,(11):24-27
2001年9月21-22日,“马克思主义与全球化——《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当代阐释”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来自国内外的百余名专家学者,就《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与现代阐释,全球化的源起、实质和特征,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和全球化等问题展开讨论,交流了意见和看法。一、《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研究与现代阐释随着学术界“回归马克思”的呼声日益高涨,重新解读马克思的文本成为当务之急。《德意志意识形态》(以下简称《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中的重要地位是勿庸置疑的,与会学者探讨了《形态》的版本研究与现代阐释问题。1.文…  相似文献   

17.
拉克劳的霸权逻辑导向其解放的辩证法,因而拉克劳的霸权逻辑是其后马克思主义建构逻辑的起点。拉克劳的后马克思主义的霸权逻辑在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中具有其谱系。拉克劳从精神分析理论中借用了虚空能指这个关键的术语,与其霸权逻辑一起,将其后马克思主义建构为虚空能指的政治学。拉克劳的霸权逻辑所导向的政治谋划是激进民主,而霸权逻辑和激进民主构成了拉克劳的后马克思主义的解放道路。  相似文献   

18.
论全球化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马克思的国家理论是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马克思政治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长期沉寂以后,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在战后实现了复兴,获得了全球化时代的新发展。考察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基本内容、历史命运、新发展和新议程,可以验证它的当代解释力,推动它在全球化时代的重建和新生。我们需要深入阐发马克思主义思想结构中的市民社会与国家、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阐发作为政治之终结的国家消亡、人类解放及其条件,阐发马克思关于从资本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时期的经济、政治形式,特别是关于无产阶级专政的建制形式,阐发作为社会关系再生产关键环节的意识形态等问题的思想;同时需要认真借鉴和整合社会科学的新理论,积极回应全球化给人类政治组织和政治结构带来的巨大变革,积极参与当前的重大理论争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80年代,英国马克思主义围绕当代工人阶级展开的争论对于今天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界依然具有理论启示。以霍布斯鲍姆发表的"工党的急行军已然停滞不前?"为起点,拉克劳和墨菲、斯图亚特·霍尔和密里本德—伍德围绕工人阶级理论与现实展开思考和争论。这场关于工人阶级的论争启示我们:第一,必须坚持工人阶级政党对工人阶级的领导;第二,必须掌握意识形态斗争的领导权;第三,必须正确处理工人阶级与其他新社会阶层的关系;第四,应当恢复和加强对当代西方阶级问题和阶级理论的追踪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大体上可归纳为两种研究范式:思辨范式和分析范式.后者特指上世纪70年代兴起的分析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相应地,前者泛指一切非分析的马克思主义学派.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学者们通过引进分析的精神和分析的工具,全面审视马克思主义理论.他们试图还原马克思主义的宏观理论背后的微观机制,以重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核心概念.尽管这种研究方式与传统方法存在巨大差异,但它是在传统马克思主义的话语背景和理论传承中展开的.科学化研究和批判性借鉴分析的马克思主义的研究成果,可为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提供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