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运河对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运河学是一门以运河为基本研究对象的学问,通过研究运河与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城市等之间的关系,可以充分认识运河在历史进程中的价值以及它对中国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班主任学是一门研究班主任自身的素质及班主任工作现象和规律的科学。班主任工作作为一种神圣的职业,早已存在,但作为一门独具理论体系的学科,还正处在创建、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之中。班主任学是怎样产生的呢?在阐述这个问题之前,首先要明确班级制和班主任制的历史渊源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3.
现代视野中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几个问题的分析研究,对其中的关键词礼、刑、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社会基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特点进行了重点阐释,并与现代法治的诸多方面进行了简略地比较,认为中国传统法律是一种无法之法.所谓无法之法,是指一种与现代法治相对立的传统法律.无论是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精神上来分析,还是从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产生、形成、发展及法律基础、法律功能、法律特点上来分析,都反映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从整体上与现代法治的基本精神、观念、原则,以及在结构层次、形式化等所有方面的巨大差异和根本对立.正确认识和理解这个问题,对于当代中国的法治建设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4.
上海文化史:现代化都市文明的生长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海文化有悠久的历史渊源,而在近现代得到飞速地提升。我们以开埠以来文化形态的演变为重点,从这个特定的角度去把握历史的脉络,可以探寻历史的意义,弄清现实的状况,以瞻望未来的前景。研究上海文化,尤其近现代上海文化的发展,应在多元复合的格局下展开,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外洋、南来与北往、高雅与通俗各种成分的汇合,形成上海自具特色的文化风貌。致力于探讨上海文化的多元复合关系,尤应重视古今、中西、雅俗这三对矛盾的交汇与冲突对文化演进的影响,历史地考察这一文化构成模式的演化转迹,并将它置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大背景下来评估其利…  相似文献   

5.
李宜峰  杨建华 《西域研究》2023,(1):109-121+172
东周时期欧亚草原各地文化交往频繁,文化面貌日益趋同,本文以中国北方与南西伯利亚图瓦地区有明确出土地点的野猪纹饰品为主要研究对象,梳理野猪纹饰品的演变规律,同时结合零星采集品的年代判定,明确不同类型野猪纹饰品的发展演变脉络与传播路线,探讨了东周时期以南西伯利亚为中心的草原地区与中国北方地区的动态联系以及中国北方地区内部之间文化的交往与影响。  相似文献   

6.
学会学是随着学会工作的深入发展悄然出现的一门新兴学科.它以学会和学会工作为研究对象,探索学会工作规律,构建学会学理论体系,为学会工作者提供理论指导和行为借鉴,以利于更好地做好学会工作.学会学的诞生和发展,标志着学会工作由实践向理论的升华,由感性向理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社会文化不是一般泛泛的概念,而是一个特定的学术概念.五四时期是社会文化发生变化的一个重要时期,发生变化的具体内容丰富多彩.本文截取婚姻、家庭、女性、性伦方面的几个重点问题作为阐述的对象,以反衬五四时期社会文化演变的缘由、特质、意义和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8.
廖可斌 《河北学刊》2006,26(5):128-130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相似文献   

9.
黄曼君 《河北学刊》2006,26(5):122-124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胡明 《河北学刊》2006,26(5):121-122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学科范式的探索与建构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梅新林 《河北学刊》2006,26(5):126-128
作为"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首倡人,章培恒重点指认了"孤立"研究的弊端,即难以从总体上认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现代文学的历史过程;古代文学、现代文学如果不能互为"坐标",将极大地影响对双方所作出的价值判断.胡明认为,通过古今演变与历史贯通的研究方法,可使研究对象吐露其隐蔽的、内在的和深层的信息,提供其生命史各个发展阶段生理、心理衍化成熟的关键秘密.黄曼君从古今文学"对话"的角度考察了精神启蒙、个性解放文学观范式的建构与重构,深入思考了如何对待古代文学资源的传统观这一重要问题.关爱和深入分析了梁启超所倡导、力行的文学界革命在20世纪初年文学演变中的重要地位和价值,并由此说明了近代文学在整个中国文学发展演变中所发挥的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梅新林从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的学科生成与内在逻辑出发,对作为这一学科范式学理基础与逻辑构架的"古代-现代"、"西方-本土"、"文学-文化"三重维度结构做了科学论证.廖可斌认为,倡导"中国文学古今演变研究"的潜在意义在于解构一些既有的文学史观念,打破现行文学学科分类和管理体制,拓展、丰富文学研究的领域和内容,进一步解放学术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杨次榆  李献青 《天府新论》2005,(Z1):136-138
中国足球市场的形成和发展,不但需要适应经济发展的规律,而且还要与中国的政治,文化等实际情况相结合.研究当今中国足球市场的运作模式,分析其特点,对中国足球市场的最佳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2019年,以黎跃进教授为首席专家申报的课题"'丝路文化'视域下的东方文学与东方文学学科体系建构"获批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招标项目. 该课题以丝路(广义)沿线国家和地区的文学为研究对象,借助丝绸之路这个平台,探讨丝绸之路与东方文学的内在联系,从东方文学、文化自身的特质出发,探讨东方文学的演变规律,从宏观哲理的高度,揭示东方文学的"东方性"内涵和审美特质,发掘现有东方文学学科体系漠视或盲视的文学现象,突破现代民族国家概念划分的僵化板块,打破西方对东方文学的言说模式,建构力求客观科学、动态发展、还原历史语境又有现代意识映照、体现东方学者立场的东方文学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14.
中国逻辑研究作为逻辑学的分支领域是从中国近代开始的。其后,一直到今天,中国逻辑研究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十分关注的重要领域。逻辑观念从中国近代以来的发展出现了从文化意义到哲学意义以及向逻辑意义回归的多重意义演变,这种演变在整体上直接影响了中国逻辑研究的基本方法和模式。逻辑以证明为研究对象,中国逻辑史的对象是关于中国思想史中与证明有关的思想学说的研究。中国逻辑研究的方法主要有逻辑解读、文化解读、动态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  相似文献   

15.
象数易学史以《周易)象数为研究对象,以象数易学范畴发展、学派形成、人物思想演 变等为主要内容,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揭示象数易学发展的特点和规律,阐明象数易学概念、思想的含义,评判易学家象数思想的得失。青年学者林忠军的《象数易学发展史》(第一卷)(以下简称《象数史》),以历史发展为线索,以当时的易学家与易学文献资料为主要研究对象,较全面地展现了春秋至两汉时期象数易学产生、发展与演变的过程,初步揭示象数易学在其发展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及对易学史乃至整个文化史所产生的影  相似文献   

16.
以中国龙舟竞渡为研究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问法、逻辑推理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从历史学、民俗学、传统哲学、美学的视角,以中国的龙文化为主线,通过对中国传统龙舟竞渡与现代龙舟运动竞赛进行比较研究,剖析它们的异同,为中国龙舟竞渡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具有真正价值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中国文化经济学研究经历了20世纪50-70年代的初始阶段、80-90年代的转型阶段和20世纪90年代后的建构阶段。艺术社会学和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理论是中国文化经济学研究初始阶段的价值观与方法论,改革开放后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带动了中国文化经济学研究的市场经济转向,重建关于文化与经济关系的认知系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现代西方经济学同时对中国文化经济学研究的市场化转向产生影响,形成关于文化商品的双重属性和文化经济运动双重规律理论;中国加入WTO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市场开放,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成为21世纪中国文化经济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带动了文化经济学理论研究、学科建设与实践应用的发展。构成了中国文化经济学研究的特点:现实性、宏观性、对策性、学科建设与学术研究互为建构;定性研究为主与定量研究相结合;价值理性研究为主与工具理性研究相结合,将长期主导中国文化经济学发展的基本格局与属性;新古典主义与新自由主义、新结构主义经济学在进一步推动中国文化经济学研究的同时,也将进一步导致中国文化经济学研究路径和价值取向的分化,数字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正在对文化经济学研究的运动方向产生巨大的影响;"一带一路"的提出和中国进一步向世界开放,都将为中国文化经济学发展提出新命题和新领域。中国文化经济学研究的现代建构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获得突破与新的创造性发展,中国文化经济学的科学建构很有可能在这个过程中形成。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儒佛道三教关系为视角探讨了中国佛教的曲折发展及其在现代社会的意义与作用.认为外来的佛教在同中国固有的传统思想文化相互冲突与相互交融中,逐渐发展成为中国的民族宗教,形成了富有特色的中国佛教文化,千百年来对中国的社会和文化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历史上中国传统文化对外来文化的第一次大规模传入所进行的成功交融,至今仍对我们的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启迪意义.在与儒、道为代表的中国固有文化的相交互融中,中国佛教形成了许多不同于印度佛教的特点.在现代社会,中国佛教仍然可以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佛教的人生哲学可以给人以思想启迪,佛教的文学艺术可以给人以精神享受,中国佛教的圆融和谐精神对于当代的文化建设也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在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个层面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从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规律及其特点、近代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和社会思潮演变的脉络走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首创性成果——"毛泽东思想"的基础地位等三个方面可阐述以近代中国社会思潮为视角探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形成的学理依据。拓展和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研究应该重视六个方面。  相似文献   

20.
试论小众传播与新媒介文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新媒体的出现,当今一个传播形式的新特点就是,由传统的"大众传播"向"小众传播"转移深入,同时也就产生了与以往媒介文化有所不同的新媒介文化。对于当前的新媒介文化形成、发展和演变的机制极其规律的探索,必将成为当代文化传播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