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本文在对青海河湟地区乐都、大通、湟中三县四个村同一土司后裔——阿氏族群田野调查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史志文献及该族群几个分支的族谱,探讨河湟阿氏族群历史记忆下的社会文化互动,为明清以来河湟民族文化的发展变迁提供不可或缺的研究素材。  相似文献   

2.
孔子家族作为"天下第一家",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因种种原因分散在各地。其中岭南派一支自广东迁移至甘肃,并在永靖县"半个川"繁衍生息。时至今日,永靖县生活着汉、回、土等民族的孔氏子孙,其中,太极镇聚居着大量的汉族孔氏,新寺乡则集中分布着一定数量的回族孔氏。新寺乡的回族群体。无论是在家族血缘记忆、家族文化传承方面,抑或是家族内部的互动交流方面,都呈现出儒家文化和伊斯兰文化的完美结合。这说明,在孔子家族后裔中,家族血缘记忆往往是可以超越民族和宗教而存在的。  相似文献   

3.
我国有俄罗斯族人口15609人,此外,在内蒙古自治区的额尔古纳市还有一部分混血人被称为"华俄后裔".由于他们是俄罗斯人与华人通婚的后代.从体质特征上看,他们兼具俄罗斯人和华人两个族群的特点.从文化上看,兼具华俄两种文化特点.本文从历时性和共时性两个角度探讨额尔古纳地区的族群关系,其中特别关注族际通婚,并将其视为衡量该地区族群关系的一个重要变量.  相似文献   

4.
记忆与历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很多人不假思索地认定历史撰写的一项中心任务是保留和传承记忆。本文并不否认历史与记忆相关联,但论点是,在某些意义上二者是对立的。与我们时而听到的一些观点相反,记忆并非历史的基石,因为历史经常会与记忆背道而驰。历史学家可以将记忆作为史料加以利用,并借以建立起对过去客观发生之事物或过去人们认为发生之事物的叙述。历史学家也可以将记忆本身作为一种历史现象研究。然而近来,一些人给予一些形式的记忆一种近乎宗教般的崇拜,这与历史态度相去甚远。我们可以用两种截然不同的方式看待历史:历史可以有肯定的功用(肯定一些特定的人类共同体),抑或可以有否定的功用(批判这个共同体为自身创造的神话)。这两种极端我们都无法拒斥。但本文结论中肯定了批判的一端,因为在时下对处于支配地位的共同体的肯定的表达不绝于耳,历史被视为专门利己的知识“话语”的一种形式,同时多种形式的记忆也不断挑战历史。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为需要批判的态度。  相似文献   

5.
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历史本体论是历史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关注的是"历史是什么"以及"史学研究的对象是什么"这一根本问题,这就必然涉及到史实与史料的关系,即历史真实与历史记忆的关系问题.研究表明,历史记忆分为自然事件历史记忆和社会事件历史记忆两类.自然事件的历史记忆是有局限性的、不完整的.社会事件的历史记忆又分为两种情形,一种是和谐性的历史记忆,另一种是冲突性的历史记忆.在冲突性的历史记忆中,应该存在两种以上相互对立、相互冲突的历史记忆.仅仅存在一种历史记忆,意味着它可能是强权的结果,或非历史真相.  相似文献   

6.
历史与记忆     
记忆研究是当代西方史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其影响至今方兴未艾。记忆研究在史学领域中的兴起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社会学、心理学和心态研究都对之作出了应有贡献,但其在史学研究中地位的确立则是法国年鉴学派第三代学者的贡献。促使记忆的观念转变为一个重要的历史概念,关键在于历史学科内各种思潮的汇流,以及相关的历史方法和主题所产生的影响,西方当代文化政治,尤其是大屠杀对记忆研究无疑具有推动作用。记忆研究及其与历史的关系必然引起人们对历史知识、历史意识乃至历史性质的反思,这对于形成一种新的历史观念,进而以一种新的方式再现过去无疑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7.
分蘖与聚合——闽南对中原文化的历史记忆与族群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河南光州固始分蘖出的闽南族群对中原文化有特殊的记忆.唐初陈元光随父"出镇泉潮间",平定"蛮獠"啸乱,并奏请建置漳州.中原文化开始在闽南大范围的传播.陈元光的开漳之功受到闽南民众的称颂,他本人则被神化,成为闽台共仰的开漳圣王.陈氏及其他开漳将士族裔逐渐形成有地域特征的"族统"观.光州固始作为文化符码也被闽南族群所体认,成为文化聚合中的重要标识.  相似文献   

8.
马伟华 《青海社会科学》2010,(2):148-151,161
本文以地处"卡力岗"山区核心地带的德恒隆乡德一村为个案,从"卡力岗"回族的衣食住行、日常礼仪、节日活动等日常民俗以及宗教文化等角度出发,运用族群理论来阐释该族群的文化认同,最终从多元文化的角度解读"卡力岗"回族体现出的伊斯兰文化与藏族游牧文化相融合而产生的族群认同。  相似文献   

9.
10.
青海托茂人族源与族群关系探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托茂人是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穆斯林群体,历史上托茂人属于青海地区蒙古族两盟二十九旗中南右后旗的旗民,但他们信仰伊斯兰教,使用蒙古语,过去穿蒙古族服装,与蒙古族一样过逐水草而居的游牧生活。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河湟事变”之前托茂人主要居住在青海省海晏县,“河湟事变”期间部分托茂人逃至新疆博湖县与焉耆县。1958年因国防建设需要,居住在海晏县的托茂人迁至祁连县,后来几经调配,居住趋于分散,现在主要分布在祁连县的野牛沟、默勒镇及周围县。由于史料记载含混,托茂人族属问题长期以来悬而未决,至今托茂人一部分按回族统计,一部分按蒙古族统计。笔者经过查阅资料及实地调查,并根据托茂人没有姓氏及取名特点,认为托茂人祖先应是清初以前居住在新疆的伊斯兰化的蒙古族的一个分支。  相似文献   

11.
广西壮族板鞋运动的起源与族群的历史记忆及公共生活密切联系,承载了广西壮族鲜明的族群文化特性.它从族群符号、集体记忆到运动文化,从原生形态到多元融合的演变历程,体现着社会公共生活现代化和多元化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2.
高鹏 《社会科学》2022,(2):50-59
印尼历史就是现代国家建构史。首先,中央对地方从压制到分权,导致权力的此消彼长,但却在相当程度上消弭了地方分离倾向,保证了国家统一;其次,由区分我者和他者族群到承认族群平等的多元统一,虽然一些原始部族和华人仍受隐性歧视,但却保证了国家认同;再次,前期对伊斯兰教国运动和政治伊斯兰的压制,逐步演变为宗教激进势力在经济社会生活中的合法化,但印尼整体上保持了世俗化方向与温和穆斯林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保证了现代国家形态。对央地关系、族群与宗教三位一体关系的调适,也展现出印尼建构现代国家的政策弹性与韧性。  相似文献   

13.
桂榕 《学术探索》2009,(5):51-56
婚俗作为回族社区维护族群边界的重要文化机制,其文化意义在于拥有不变的伊斯兰教文化内核。本文以云南纳古这一著名回族社区为田野个案,试图建构和解读在纳古历史变迁中,宗教信仰与地方历史文化传统、人际关系如何共同编织回族婚俗文化之网的,就纳古回族婚俗的历史变迁进行人类学阐释。  相似文献   

14.
1930年代,由于民族危机日益严峻,从政府到民间,开发西北,巩固边防的呼声不断高涨。在救亡图存的民族主义意识形态的激励下,大批的内地知识分子纷纷深入西北地区考察游历,之后大量的西北的记述公之于世。在这些考察家的旅行记述中,西北的辉煌历史和广袤土地成为寄托民族感情的独特载体,西北被作为一种特殊的地理空间纳入具有共同情感与集体记忆的象征空间。在对西北异域的风俗人情等情况的真实描写和由衷赞美中,考察家们把西北和内地建构为国家的统一认识,完成从他者到自我的历史想象和国家建构。  相似文献   

15.
晚清福建举人邱才颖,在粤任州县官二十余载。他在《东莞县志》和《香山县志》的记载中,呈现出两个截然相反的形象。在前者他是“遇事诈噬,邑人侧目”的贪官,在后者他却是勤奋、清廉、深得绅民爱戴的好官。不同评价的背后,实际上是邱才颖与东莞、香山两地士绅关系的差异,这种差异又是由不同的历史大背景所导致的。本文通过对地方志、档案、族谱、士绅著作等有关史料的爬梳,试图对有关邱才颖的不同文本书写进行对比分析,尽量寻找历史真相。对出现截然相反“方志书写”的情况,解释其原因,为深入研究晚清广东官绅关系提供一个有价值的个案。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以1780年国家对三岩进行的一次军事行动为切入点,试图利用历史档案资料,结合田野调查材料,从地方的角度分析在国家权力影响下三岩人的身份认同所呈现的特殊性.  相似文献   

17.
由于历代官方文书典籍和私家著述中对回族的记载不多,因而散见于全国各地涉及回族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思想、教育、代表人物、宗教生活、族际关系和重大事件的回族历史碑刻的历史价值就显得弥足珍贵,堪称一部刻在"石头上的历史"。本世纪以来,这些历史铭刻越来越引起有关学者和热爱回族文化人的重视,在发掘和整理回族历史碑刻文献的基础上出版了一批专题著作和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了解我国民族关系史、思想史、回族伊斯兰教史、中外文化交流史及海外交通史等都有不容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语言的多样性正面临着严峻挑战,这已经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通过对满语由盛及衰的历史考察得知,在全球化背景下,要延缓少数民族族群语言衰亡的脚步,必须采取四种有力措施,即政府在保护民族语言方面应提供一贯的支持;专家学者应加强少数民族族群语言的调查研究;少数民族族群自身应有强烈的母语认同意识;家庭和社区必须营造族群语言的使用氛围.  相似文献   

19.
支娜娜  于颖 《理论界》2006,3(4):168-170
党政关系是我党在革命和建设时期一直实践和探索的问题,是中国政治发展的热点和难点,也是始终困扰我党开展各项工作的一个重大难题。其本质上是执政党如何领导国家政权,以实现对国家和社会的领导和治理的问题。在我国,党政关系发展经历了严重的曲折。对党政关系问题,我国许多学者给予了充分关注并进行了深刻论述。而本文将在简述我国党政关系基本含义的基础上来考察建国以来我国的党政关系问题,并对其进行思考。  相似文献   

20.
肇兴侗寨的起源故事是地方社会历史的一部分,它作为当地人的历史记忆存活于集体记忆之中,构成了当地人对生于斯长于斯的地方的感知和经验,并形成一种人与地方的情感关联即地方感。肇兴侗寨起源故事对于当地人的身份认同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当代村落共同体建构可资利用的历史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