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小农制的变态与发展现代农业的背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新光 《兰州学刊》2008,(7):60-63,177
自进入清代中叶以后,中国人地比率逐渐下降至“率计一岁一人之食,约得四亩”的维生型小农经济临界点,它标志着我国传统小农制的破产和衰亡。新中国成立后的大半个世纪,长期实行农村集体土地所有制一直隐含着“集体成员权平等”和“土地产权虚置”的制度性缺陷,致使明清以后出现的“地权分散化”和“耕地细碎化”趋势更加凸现,最终导致几亿农民在高强度劳动投入和过密型种植模式下出现了土地报酬递减和边际收益下降的现象。下一步,如何实现小农制与现代农业的有效衔接成为理论界和政府部门亟待深入研究的一个重大实践课题。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以来,小农快速社会化,逐步从传统小农演变为社会化小农。小农的社会化或社会化小农对乡村治理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治理的基础、治理的资源,也改变了治理的条件。通过对小农社会化对乡村治理的空间、权威、话语的影响来考察乡村治理条件的变化可以看出:小农的社会化改变了乡村治理的空间、削弱了治理的权威、建构了新的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3.
农户的市场约束与行为逻辑——社会化小农视角的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中国小农不同于传统小农,也不同于社会化大农,它是介入传统小农与社会化大农之间的一种过渡形态的小农,即社会化小农。因为它已经从传统的"为买而卖"逐渐转向"为卖而买"、从"以业为商"转向"以农为市"、从"小农的市场"转向"市场的小农",货币与市场"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小农与家庭是"无人不商"、"无物不市"。面临市场化、社会化的货币支出压力,社会化的小农行为已经从依靠熟人关系、道德市场转向求助货币武器和紧缩性的保守选择应对市场化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相似文献   

4.
国家与社会、政治经济学、制度主义是中国乡村研究的三大分析框架。文章通过对三大分析框架下的中国农村研究进行梳理,认为三大分析框架能够较好地解释中国乡村治理的许多现象和问题,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局限性。从横向上看,三大分析框架缺少治理主体,未能从农民个体的角度深入研究乡村治理问题;从纵向上看,缺少时间变量,未能从动态的视角解释乡村治理的变迁问题。针对三大分析框架所面临的解释难题,文章试图从农民个体出发,从经济与社会视角出发,建构一个能够包含农民、村庄、社会(包括市场)、国家的分析框架———社会化小农分析框架,以此来解释中国乡村治理及其转型。  相似文献   

5.
社会化小农:解释当今农户的一种视角   总被引:57,自引:0,他引:57  
农户是认识农业、农村、农民的钥匙,是理解和分析小农社会的基础。理论匮乏和现实需求呼唤对当今中国农户进行“再认识”,并以此为基点建构分析框架。从经营规模看,中国农民本质上仍然属于小农,但已被卷入或融入到一个高度开放的社会化体系中间,社会化水平之高史无前例。传统的经典小农学派已难以充分解释现代农民的动机与行为模式,需要建构新的小农理论范式。当今中国农村和农民处于一个社会化程度高、经营规模相对较小,且将长期存在的“社会化小农”时期,它有别于传统小农、商品小农和理性小农。这一时期是农户内部急剧变化,农民打破思维定势、突破身份歧视、冲破地域束缚,演化成为社会化、公民化的国民体系成员,荻取国民待遇的关键时期。“社会化小农”的性质、时期、形态定位,将为政府对农民国民待遇的制度安排、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等政策选择提供充分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小农向社会化小农的变迁是外部要素和小农自我意识的综合呈现过程。社会化拉近了小农与现代市场的距离,改变了小农的社会关联方式,启蒙了小农的利益意识。反过来,在经济理性支配下,利益考量逐渐成为主导小农选择行为的核心。社会化小农与经济理性的结合为新时期乡村治理结构的变革提出新的要求。  相似文献   

7.
历代哲学,无论是唯物主义哲学还是唯心主义哲学,都涉及到实践范畴,但在不同的哲学派别或同一派别的不同学者那里,实践范畴的含义是迥然有别的。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以前的很长一个时期内,哲学家们始终没有给“实践”一个科学的规定。只有马克思主义哲学才第一次对实践范畴作出了科学的规定,揭示了实践的本质之所在。然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对实践范畴的论述分散于众多的经典著作中,加之各人理解的不同,致使其后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对实践范畴的规定存在一定的偏差,这从我国哲学界中流行的众分的实践范畴的定义中可以得到证明。因此,有必…  相似文献   

8.
冯曙霞 《理论界》2006,(7):85-87
依法治国理论与实践由来已久,从中国法制发展历史上进行考察与分析,汲取其中合理成份,总结其经验教训,从而愈益坚信我党依法治国方略的正确性,为把我国建成一个真正的现代法制国家而不懈努力。  相似文献   

9.
秦龙 《广西社会科学》2003,(11):166-168
社会、个人与文化鼎足而立 ,三位一体。由这三者所生的角色、人格与规范等范畴纵横交错 ,相辅相成。在指认并以此为理论前提的基础上 ,从理论上对个人社会化及其后果进行考察 ,阐明个人社会化的内涵、动因及其后果。个人之所以能够由生物性机体转变成为具有人格的社会性个人 ,是经过社会化的结果。个人之所以能够接受社会化过程 ,有其特殊的心理基础。社会经由社会化得以控制个人。社会化有两种功能 :一是个人功能 ,一是社会功能。其中个人的社会顺从是社会化的最终目的。当个人因为一己利益与社会需要发生冲突的时候 ,就形成情绪制裁  相似文献   

10.
18世纪法国重农学派思想家第一次提出了近代意义上的农业发展理论,大农场制理论是他们的核心观点之一.近来国内学界重点关注重农学派重视农业的原则,以期借鉴于中国的当代农业建设.但是这一理论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系统梳理与深入研究,考察18世纪法国的大农场制有助于更准确地理解法国重农学派的农业发展思想和大农场制的意义,也有利于进一步思索同样是小农占优势的法国农村是如何共存大农场制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张家山汉简为基础材料 ,全面研究了西汉授田制度与田税征收方式。西汉继承了秦朝的军功赐田和授田制度及其田税征收方式。授田以名籍为准 ,数量依然是每夫一顷 ,军功爵者则依次增加 ,但级差复杂 ;明确规定二百四十步为亩 ,土地一经授予即归私有 ,可以在法定的范围内买卖、赠予、世袭。以授田为基础 ,西汉继续实行定额田税制度 ,并更具有时代特点 :明确规定按顷计算、按户征收 ;改实物税制为实物、货币并举而以货币为主的制度。这既促进了汉初商品经济的发展 ,也加速了个体农民的破产。过去对汉代土地、田税制度的诸多争议因此解决。  相似文献   

12.
莫宏伟 《广西社会科学》2005,(2):126-127,133
苏南在土地改革后不久 ,部分地区曾出现了土地租佃、买卖、抵押、包种、赠送等土地关系变动情况。由于当时地主、二流子被禁止出租和买卖土地 ,富农、中农担心二次土地改革 ,他们一般不敢买进土地 ,贫农、雇农没有能力买进但也不愿卖出土地 ,因此 ,土地改革后土地买卖现象并不普遍。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历史理论是基于"劳动发展史"的理论,劳动范畴是马克思社会历史分析的基本范畴.但是,由于马克思没有建立起从抽象到具体的历史理论体系,其劳动范畴的内涵与外延并不清晰,这成为相关研究的重要障碍.本文主要以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第一章)<〈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资本论>(第一卷第五章)的相关文本为依据,对劳动范畴的基本内涵进行解析,按照从抽象到具体的逻辑次序界定了劳动、生产、社会劳动、社会生产这四个基本概念,并明确了其相互关系,理清了劳动范畴的基本概念结构,为进一步梳理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概念体系与逻辑结构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郡县制起源理论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郡县制的起源,大致包括三方面的问题:一是郡、县的起因;二是郡、县起源的 地区和时间;三是郡、县的性质。古往今来,不少学者对此作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提出了种种观点。对这些理论观点加以梳理,对人们认识和把握郡县制度的本质特征颇有助益。在中国历史上,由于郡县制的推行,社会自治和自组织的因素被进一步剔除,对历史的发展起了一种阻碍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韩龙 《江淮论坛》2010,(4):93-103
根据法的发展演变的一般规律,不同历史时期处于不同发展水平的金融业和金融关系需要不同的法律规范来调整。在古代,金融法律规范体现在诸法合体的"峻法"中。近代虽然有规范金融机构及其市场行为的少量规制性规范,但金融关系多是由民商法律规范来调整。现代金融法是金融规制之法,规制是现代金融法的基石和支柱。金融规制在很多情况下需要通过重塑或再造金融交易关系来表达和实现,因此,金融法不能简单地等同于行政法。同时,由于调整金融交易的许多规范是金融规制的产物和体现,因此,现代金融法也不是金融民商法。金融规制所根植的社会经济根源及金融规制的目标,意味着金融法具有独特的功能和作用,决定着金融规制的范围和程度、正当性和合理性。现代金融法制建设和金融法学研究应重在解决金融规制及其科学性问题。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更加注重统一思想和整顿作风,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问题,相继开展了全面整党、三讲教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习教育、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活动。回顾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党内集中教育活动,认识活动开展的时代背景,梳理活动开展情况,总结成效和经验,对继续开展好党内集中教育活动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用现象学的研究方法探讨原型理论在如下几个方面的缺陷:(1)在语义研究中,原型成员不能涵盖全部语义,原型效应有时在反义词中得不到体现;(2)在某些范畴内,中心成员难以确定;(3)家族相似性有程度大小的差异,其界定天然地受到模糊性的限制,同时还受主观因素的影响;(4)原型理论尚未明确指出范畴化中原型效应的形成机制,本文分析指出其可能是复现率、发生率以及长时记忆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致。  相似文献   

18.
针对中国文学理论“失语”的观点,作者认为,将中国古代文论的转换等同于文学理论的民族身份仅仅是一种想象,这种想象背后缺乏严密的论证。中国古代文论的成功转换必须接受现代性话语的挑战;另一方面,即使没有这种转换,中国古代文论仍然拥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自在系统的先进文化,因而对周边国家产生过巨大的辐射力。日本是中国的近邻,历史上曾深受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本文从日本历史发展阶段的角度探讨了中国古代文化对日本的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张亚 《学术界》2005,(1):182-189
借助于历史哲学的分析,人类社会形态演进分为四个阶段原始氏族公有制社会,土地占有制社会,资本占有制社会和世界(全球)公有制社会.中国只能通过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完全走出土地占有制社会,融入资本占有制大社会,奔向世界公有制社会.资本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的基本存在形式.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是社会主义资本经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