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周卫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26(1)
作为孙斯坦宪政理论的主题词,"未完全理论化的协议"是指接受该原则不需要对该原则在具体案件中的外延也表示认同.由于所有的理论都不可避免地存在自身的局限性,既无法覆盖所有的个案,更无力变更政治冲突的普遍性和社会意识的多样性的现实,"未完全理论化的协议"在多元化的社会中起着实际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3.
纳麒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3(5):136-141
在文化差异性的前提下,人类不同类型文明的对话是必要的和必然的,其对话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基于文化价值平等性原理的理性思考以及人类文明对话的历史性考察,不同文化或文明平等对话基础上的有效整合是现代文明交往的公正而合理的选择.差异、碰撞与整合是文明对话的三部曲,不仅有其理论上的合理性,更存在着历史的现实性.中国"回儒"对话的史实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靳永翥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2)
"良政"是精英政治、集权体制与动员型民主相结合的产物;"善治"就是公共利益普遍代表性或治理绩效最大化的社会管理过程或模式,它是在政府与公民相互信赖的基础上,对公共生活的有效合作管理.依据"善治"的10条标准,社会治理要达到"善治"的境界任重而道远,国内外政治社会环境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但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种人类社会和谐的美好愿景去追求.为了社会和谐与善治的目标,政府应当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回应公民需求以解决"民本"问题;充分赋权于民以解决"民权"问题;保证最大限度的民众利益代表性以解决"民生"问题;通过与民间更多合作形成政府主导的多元化均衡治理格局以解决"民享"问题. 相似文献
5.
吴亚光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5(6)
制度的内生性表明,法官从心理上追求审判独立是审判独立制度运行的重要条件.从黑格尔"他者"理论引申出法官追求独立审判心理与审判外干扰因素的对抗,法官心理上追求审判独立因素在与作为"他者"的关系主义、政治正确、社会焦虑的对抗之中褪变为无本质、工具性存在,是法官独立审判制度运行不畅的重要原因之一.法官心理中追求审判独立因素的"自我意识"强化,成为主体性、本质的存在,对于促进审判独立制度的内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7.
阎连科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1(2)
今天的亚洲.正面临着一种"新生存困境".它最显著的特点是,从早年因自然根源造成的贫穷、饥饿和疾病,转变成了今天因为发达和追求发达而造成的生态灾难.印尼大海啸、缅甸大风灾、中国的四川大地震等,都是这种"新生存困境"的展示.它虽然不能直接影响和改变我们亚洲的文学现状,却直接改变着我们整个亚洲的生存现实.而这种生存现实无疑会走进写作者的精神世界.作为一个来自中国中原地区最偏僻的乡村的写作者,我时家乡这几十年的巨大变化感到焦虑和不安,而写作无疑是这种情感焦虑的结果.面对"新生存困境",我想我一定会在今后的写作中,去关注自己的内心和灵魂,去关注那些被掩埋在黄土之下永远无语的亡灵,去聆听他们向这个世界发出的最悠长和最揪心的疑问与感叹. 相似文献
8.
爵士乐精神与"垮掉的一代"的本真追求——凯鲁亚克小说《在路上》中的爵士乐主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杰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30(11)
"垮掉的一代"文学和博普爵士乐一样,是美国土生土长的文化现象,共同的时代背景使它们在精神上彼此相通,爵士乐和"垮掉的一代"的精神诉求不谋而合.博普爵士乐对凯鲁亚克的小说<在路上>的最大影响体现在小说主题之中,也就是"垮掉的一代"的本真追求,即对于真实和永恒的追求. 相似文献
10.
11.
伦理共同体与政治共同体——重读康德的《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家琪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9(2):40-47
为了从共同体的秩序上把"伦理的"与"律法的"区分开来,康德首先区分了伦理的自然状态与律法的自然状态;然后又认为只有自由才是人性的本质规定性.在此基础上,康德认为所谓的"伦理共同体",其实超出了我们人类的理解,我们只能将其作为一种信仰存留在自己心中;而对"政治共同体"来说,最大的问题是:如果不以一个更高的道德存在者为前提,而是仅仅因为单个人自身的不足才必须走到一起来,那么我们就不知道这样一种律法共同体作为一个整体的合法的外在强制(哪怕说成是为了促进共同的善的"道德法则")是否能够为我们的理性所支配;不知道,但却必须服从,否则就会退回到律法的自然状态中去.这就是康德所想告诉我们的道理. 相似文献
12.
这篇文章是齐泽克为毛泽东的<实践论和矛盾论>新版英译本(2007,VERSO)写的导言.拓展深化国内毛泽东研究,很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与西方学者展开学术对话和交流.同时,由于齐泽克是当前西方学术界一位热点人物,在国内也已成"学术圈内热炒"的对象,介绍较为活跃的"思想者"们关于毛泽东及其思想的评价和认识,并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加以批评与批判,对于深化和推进毛泽东研究将是有益的.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做为一名西方学者,齐泽克关于苏联共产主义运动和毛泽东本人的许多评价貌似合理,实际上是非历史的和不科学的,迫切需要读者和研究者做出批判性回应.<国外理论动态>杂志2007年第9期已经刊登了吴大可、周何的摘译文章,本刊在摘译文章的基础上,刊登齐泽克文章的一个比较接近的全译本(个别地方有删节),供读者和研究者展开深入研究和全方位批判使用. 相似文献
13.
毛萍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8(3):56-60
"充足理由律"是技术理性的第一原理,以此为基础,衍生出技术理性的诸多规则和定律,并耸立起一个庞大的科学理论体系."充足理由律"在科学领域里的积极作用是不容置疑的,但随着科学技术居主导地位,"充足理由律"充当一切领域尤其艺术领域的真实性原则,因而越来越显露出它的局限性.在世界性对科学技术进行深刻反思的今天,我们亦应重新审思"充足理由律",明确它的适用范围,指出它不可逾越的界限. 相似文献
14.
郝英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1):60-62
英语资料中,我们常常遇到抽象名词,对于这些抽象名词,我们觉得理解它们的意思,却很难用简短的汉语将其意思说明白.本文提出了用转化法和引申法来翻译抽象名词,以及使用这些方法的前提,说明了如何使译文达到信、达、雅. 相似文献
15.
马学琴 《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2):17-20,82
该文以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出现的各种社会现象为背景,探析“宗教热”产生的原因。通过对“宗教热”的表现及其基本特点的分析,阐述宗教教义带有的浓厚“入世”倾向,使宗教易于传播,并为人们认可和接受;宗教的基本教义可调整人们的心理冲突,减缓心理挫折,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宗教对信徒情感需求的满足是“宗教热”的强大动力;“文化热”的出现,是“宗教热”产生的客观条件;宗教活动场所及宣教过程中所营造的浓郁宗教文化氛围,是宗教热的直接外部导因,引发人们对“宗教热”做一些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16.
姚俊廷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0(2):53-57
调控社会、规制秩序的机制会因传统或文化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中国传统社会多诉求于道德,而西方国家则更看重制度。随着传统向现代的嬗变与文化更替,"品德"诉求或"表率"诱引将不可避免地面临理论与实践困境。审思并凸现"品德"诉求在社会调整中的意义及其可能的限度,已显得十分必要。必要而可行的选择只能是:既倚重道德,更强调制度建设。 相似文献
17.
"寻根文学"的时代性局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保民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1(3):50-51
20世纪80年代兴起的"寻根文学",虽然给中国新时期文学提供了相当丰富的创造性的文化资源,但作为一种文学文化思潮又十分明显地存在着某种时代的局限.这提示我们注意当前文化全球化进程中应该注意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8.
把"以人为本"解读为"以个人为本",不仅在理论上会把马克思主义的"以人为本"思想混同于非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思想,而且在实践中会造成对贯彻新的发展观的歪曲.对西方人本主义作历史考察并对马克思清算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逻辑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以个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之外绝大多数人本主义的普遍特征;"以个人为本"的"个人"是"抽象的人",是通过感性直观获得的一种假定;"以个人为本"无法真正实现对人的普遍关怀.通过"改造世界"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以人为本"的实质. 相似文献
19.
在康德的认识论中,综合是一个关键性的范畴,它决定了先天和后天的知识如何统一成为具体的、可以被认识的 知识。因此,理解“综合”的范畴,对于我们把握康德哲学的认识论,具有重要作用。本文的任务就在于论述“综合”在于 人的表象能力,而不在于对象,这充分表现了康德哲学主观唯心主义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凌敏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4):150-151
教师专业化包括教师职业专业化和教师个体专业化。教师个体专业化是教师专业化的根本方面。由于教师职业专业化标准具有确定性与灵活性,学生的个性发展取决于教师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师个体在其专业成长中,在符合教师职业基本标准的基础上,要敢于超越常规,追求个性。这主要依赖于教师的独特个性品质及外部条件的有力支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