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她怎么了     
周青  陈敏 《成才与就业》2015,(Z1):92-93
小雯,女,17岁,系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专业一年级学生,来自上海近郊农村,父母离异,与爷爷奶奶生活,平时住宿在学校、近两周,她的情绪非常低落,郁郁寡欢、偶尔又烦躁焦虑,容易生气,上课也不能集中精神,成绩下降,觉得自己很孤独。她怎么了?  相似文献   

2.
案例:看电影。用哭泣减压由于工作压力大,最好的朋友又都不在身边,小雯有了什么不痛快都往自己心里装,一个偶然的机会,同事向她推荐了一部据说很感人的电影。周末,小雯把自己关在家里看这部电影,男女主人公缠绵悱恻的感情让她哭得稀里哗啦的。哭过之后,她发现心情好了很多,压力也一下子减轻了。于是,小雯把这种方法介绍给周围的同事,大家试过几次之后都觉得舒坦了不少。现在,小雯和她的同事们每周固定给自己找一部“赚人眼泪”的电影,看过之后几个人之间再进行交换。  相似文献   

3.
廖彩龙 《老友》2014,(9):17-17
正原中共上海市委书记、《辞海》新版主编夏征农的孙女夏玲珠,曾在老家江西丰城农村劳动、教书长达20多年。1968年夏,夏玲珠在上海初中毕业。其后正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时候,她去哪里接受再教育呢?夏玲珠按照祖父夏征农的意见,回到了老家江西省丰城县同田公社镇坊大队夏家村。从此,这个16  相似文献   

4.
正案例:约是一年前,一个打扮时髦的中年女子走进咨询中心,说她的女儿前段时间离家出走,回家后一人闷在房间里,对父母不理不睬,也不愿去学校上课,希望咨询师能帮帮她女孩名叫小梦,是上海一所中专的一年级学生,她的父母很早就离开浙江台州老家来上海做生意。小梦从小家境优越,还有个6岁的弟弟。小时候,她受到父母的百般疼爱,思想单纯,是个乖巧  相似文献   

5.
正肖璇没有想到,自己的命运会被一张遮住的海报改变。2010年7月,肖璇已完成了复旦大学中文系本科学业,正为即将的去向烦恼。她不是没有工作意向,新加坡教育部、上海一家外国电影公司,还有湖北老家一些零零碎碎的工作,都在她的备选列表上,但她却无法下定决心,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她总  相似文献   

6.
纸艺与传统的剪纸相比,可以做出更精美的产品,如栩栩如生的纸花、公仔等。罗翠雨的"DIY纸艺世界",既出售纸艺产品,又搞培训班,年仅26岁的她实现了成功创业……走出纸艺创业第一步罗翠雨的老家在河南省三门峡市大营镇。心灵手巧的她最喜欢做些手工艺活,像做衣服、打毛衣、绣花等,往往是很快就能学会,且做得像模像样。2001年,16岁的罗翠雨初中毕业。那时的罗翠雨曾陷入矛盾中。她一方面想在老家开个小裁缝店、做点小生意,另一方面又想到外地打工,见见世面。最终,还是后一种想  相似文献   

7.
袁荷香老家在河南荥阳。她于1984年从河南工业大学本科毕业后,分配到中铝河南分公司氧化铝二厂当技术员。后来成为工程师并升职为部门主任,事业顺风顺水。然而,职场得意的袁荷香却情场失意,婚后不久便和丈夫分道扬镳。此后多年,她带着独生女儿吴莺生活,前不久女儿考上上海一所知名大学。  相似文献   

8.
其实,照老家的称谓习惯,她活着时,我直叫她姥姥。 这些年,母亲每隔三年两载便会回山东探望姥姥一次。她从老家回来,便絮叨着说,还能和你姥姥再见三次,下一次便是,还能和你姥姥再见两次。最近这一次是前年,她回来不如以前乐观.说,你姥姥都过了八十七了,最多还能再见她一次,撑不了几年了。  相似文献   

9.
杨星力 《成才与就业》2022,(S1):182-183
“就业引路人的责任与担当在于帮助毕业生顺利进入职场,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秉持这一理念,上海电机学院学生处就业中心主任陈庄瑜,多年来用实际行动扎实推进就业指导工作,助力一位又一位毕业生高质量就业。扎根一线陈庄瑜家里三代都是教师,受此影响,她很早就确立了当老师的职业目标。本科毕业后,她曾任初中数学教师,后于2006年考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政策学专业读研。毕业后,她被上海电机学院录用,加入了学生工作队伍。  相似文献   

10.
云龙 《老友》2010,(2):41-41
在乡下生活了大半辈子的母亲来城里了。她一直不喜欢城市的嘈杂生活,跟老家的乡下比,城里的生活对她来说实在没什么意思。老家有地,房前屋后有  相似文献   

11.
周柳莺 《老友》2011,(8):42-42
婆婆64岁了,一直生活在老家的农村,任我们怎么劝说,她都不肯来城里和我们同住。日子一久,我们也只好不再勉强她了。  相似文献   

12.
一 那天,丈夫从远在湘西的老家回来,抱着丫头走到她的面前,满脸苦笑,对她说有些事情,想向她解释一下。  相似文献   

13.
王玲 《新天地》2011,(7):38
不久前的一天,一位穿着入时的中年女性来到咨询室。一落座,便迫不及待地倾诉起她的烦恼:她叫于燕,老家在东北的一个小镇,从上中学起她在县城住读,后来到北京上大学。在京城安家以后,一直在为工作、生活而奔波。  相似文献   

14.
张春风 《可乐》2008,(7):38-39
一碗热汤暖人心2007年,大学毕业后,我留在上海工作。两个月后,妈突然从老家佳木斯匆匆赶来。她的借口是跟爸吵架,离家出走。我心中暗笑:吵架还用得着出走几千里?还不是因为惦记我!我和一个叫小琴的女孩合租了两室一厅。妈进屋后,连连皱眉:"瞧这猪窝,你俩一对懒丫头呀。"  相似文献   

15.
怡然 《百姓生活》2010,(7):23-24
张晓玲是在北京工作的一个年轻漂亮女律师。从2006年开始,她每年往返安徽农村老家10多趟,经过反复试验,培育出红薯高产品种,单株红薯最大一束重37.25公斤,单个最大27公斤。而今,她有个新愿望,  相似文献   

16.
瞎娘     
飞歌 《小康生活》2005,(2):63-65
表弟从老家农村来城里看我,告诉我瞎娘死了,是为了儿子采药时摔死的,死得很惨,竟没听到儿子考上大学的好消息。我每年都要回一次老家,知道瞎娘不幸坎坷的身世,曾为她真挚的母爱而深深感动。在表弟断断续续的叙述中,老家的那位瞎娘清瘦但高大的形象清晰地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十多年前的一个冬天,一位佝偻着身子,神情愁苦而无奈的老人搀着一个二十多岁的瞎女来到老家庄上卖唱乞讨。  相似文献   

17.
本文的主人公冯青青出生在北枕长江,南临太湖的江阴市,她是那种敢闯敢拼,而且勇气十足的女孩。初中毕业时,冯青青就离开家乡,在常州某中专学机电一体化专业,然后又独自到北京读了一年英语培训班。由于在北京没有找到合适的学校,加上江阴离上海比较近,而且院校又多,冯青青最终选择了来上海求学。那年正好是2000年,冯青青刚满20岁。  相似文献   

18.
三年前,高考落榜的秦超从老家江苏的一个小镇来到北京找工作。可几个月下来,工作的事一直没有着落,就在她身上现金所剩无几,准备返回老家时,房东阿姨说,有一家汽车销售公司来电话通知她去上班。  相似文献   

19.
正我是上海市群星职业技术学校的二年级学生,我的同桌是一位来自我国宝岛台湾的女孩——吕盈莹。她的家乡在台湾地区新北市。第一眼见到她时,就感觉她像春天里温和的风,及腰长发更添文静气息,就像她的名字一样。双城大不同2009年暑假,吕盈莹和家人来到上海,那一年她才小学6年级,上海的一切对她来说都很陌生,吕盈莹经历了一段较长的适应期。她笑着说,当时特别想回台湾……但在几年问,她慢慢习惯了上海的学习生活,更慢慢喜欢上了上海。说起对于上海的第一印象,吕盈莹说是"快"。原来刚到上海  相似文献   

20.
正安徽桐城有一名农村妇女,名叫陈芳应。2012年6月,为了结束长期同丈夫、儿子分离的生活,46岁的她决定到广东东莞和他们一起生活。城里的生活不比农村,花销一下子大了很多,再加上在老家一直打零工的陈芳应根本闲不住,于是她就想找份工作来贴补家用。可是,年龄过大、毫无专长且只念到初中一年级的她,在求职的路上屡屡碰壁,这让陈芳应沮丧极了。终于通过人才市场的介绍,陈芳应找到了在一家英语教育培训机构做清洁工的工作。可是这份工作有一个很高的要求——上至高层领导下至清洁工,每个人在公共区域都需要讲英语,因为中心要保持良好的英语学习氛围。好不容易找到的工作,陈芳应怎么舍得随意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