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一)品牌经营适当其时在计划经济条件下,党和政府只单一重视与强调发挥报纸的政治宣传作用,报社也只抓编采工作,谈不上经营观念。花钱财政拨,定价政府管,发行邮局抓。在办报理念上,也只注重政治宣传,把握舆论导向,并不站在市场角度办报,因为报纸的发行征订往往由政府部门负责。随着改革的深入,1985年前后,“办好报纸,多种经营”的指导思想初见端倪。报纸发展由此迅猛异常。不仅数量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的186家陡增至2200多家,广告收入也从1983年恢复报纸广告时的7300万元增加到如今的年逾百亿元,增长了约140倍,其中广…  相似文献   

2.
吴宁 《江汉论坛》2006,(12):104-105
我国近代报纸是19世纪40年代在香港兴起,而后一直到60年代前香港一直是我国的办报中心。当时香港办报的数量,尤其是外文报纸的数量居全国之首,我国近代第一份中文报刊《遐迩贯珍》也是香港出版的。香港在我国近代报刊的发展上占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19世纪60年代后上海的办报事业逐渐发展并繁荣,最终取代了香港,成为我国第二个办报中心。  相似文献   

3.
范介卿是近代哈尔滨著名报人,《滨江时报》是他创办的一份民营商业报纸。在他的经营领导下,该报成为20世纪二三十年代哈尔滨颇有影响的民办报纸。范介卿和《滨江时报》在中国近代东北"城头变换大王旗"的背景下,在激烈的报业竞争中,坚持办报长达十六年半之久,为旧中国民营报业历史上商人办报留下了重要一笔。  相似文献   

4.
后都市类报不是一个很严格意义上的分类 ,而是相对于两个层面来进行定性的 :一是相对于党报和政府报来说 ,它是属于都市报一类 ,其读者是以都市中的居民为主 ,反应的是都市中的事 ,表达的是都市人群的喜怒哀乐 ;二是相对于都市报而言 ,它是关心都市中人的精神与心理需求 ,而不是着重讲新闻事实 ,它更多的功能是服务而不是告知 ,平民意识和贴近普通人不仅是切入点而且是整个报纸的精神实质 ,因此在这一层面上它与一般的都市报有一定的区别。当人们将以《南方都市报》为代表的报纸称为都市类报后 ,便将以《北京精品购物指南》、《申江服务导报…  相似文献   

5.
《黄山广播电视报》作为一张生活服务类报纸,在十多年来的办报实践中深刻地体会到: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立足声屏、服务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是报纸的生存和发展之本。这对于自收自支的本报来说,更是如此。  相似文献   

6.
知识经济与知识经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世纪90年代初,当世界各国普遍对亚洲经济增长“奇迹”惊诧、赞羡之时,美国斯坦福大学经济系教授保罗·克鲁格曼却对亚洲经济增长提出质疑。他在美国《外交》1994年第6期曾发表《亚洲奇迹的神话》一文,提出亚洲经济增长是通过动员资源投入而取得的。他曾说:“...  相似文献   

7.
刘小新:90年代至今,你出版了四部学术著作,即《冲突的文学》、《文学的维度》、《隐蔽的成规》、《双重视域》。这些著作之间是否存在某种理论联系?每一部著作的思想重点又在哪里?南帆:80年代后期,我开始构思《冲突的文学》──尽管这部著作90年代初期才出版。那个时候,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这些概念已经风行;另一方面,“寻根文学”、中国传统文化的意义这些命题又明显地喻示了另一种文化意向。这种状况让我察觉到,深刻的文化冲突正在展开。《冲突的文学》选择了20个问题,分别从“生存现实”、“…  相似文献   

8.
《兰州晚报》是1980年7月1日创刊的,是市委机关报性质的晚报。它创办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的办报“黄金时期”。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正确,为办报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和坚实的思想基础。办报六年多来,从一星期出版三张报,逐年发展到周四、周六、周七、周八、周九刊(包括星期四出刊的农村版),今年每周星期二又增加为八版,这样每周二、四、六均增加为八版,一周出版四开十张报。并计划到“七·五”末逐步发展到每天八版,报纸期发数从一两万份逐年增加到现在的每期十三万份。按兰州市人口计算不到二十人中有一份《兰州晚报》。根据去年抽样调查,兰州地区的读者喜欢看《兰州晚报》的,占全体的86.94%,居首位。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个美学问题的现代怀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为人类的一种心理机制和情绪功能,怀旧在本质上大概是没有“古代怀旧”和“现代怀旧”的差别的。作为一种美学实践,怀旧也是古已有之。比如中国古典诗词中的怀旧意象,现代都市小说中的怀旧主题(从施蛰存、刘呐鸥、穆时英到张爱玲、苏青,再到苏童、须兰、王安忆等),80年代末的校园民谣(《同桌的你》、《再回首》、《团支部书记》等),90年代以来的感伤电影和“老”系列的摄影绘画艺术(《摇啊摇,摇到外婆桥》、《红粉》、《风月》、《上海故事》、《花样年华》等,老照片、老城市、老房子等);西方18世纪末19世纪初的浪…  相似文献   

10.
延安时期,以《解放日报》《边区群众报》为中心的报纸媒体成功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党的喉舌”与“全党办报”的定位、密切联系群众、议程设置与传播渠道多元化、同质竞争的规避等是成功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践的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1.
九十年代上海都市文化建设花建,吴文娟80年代中期,曾有一位台湾学者在《皇冠》杂志上发表上海观感:“与台北相比,上海才是一个世界性大都市,一直到现在也是,可它确确实实又是一个封闭过40年的社会,那种破旧使人想起一部民国初年的故事片布景。”跨入90年代。...  相似文献   

12.
早在90年代初甘阳就提出,对于作为中国的“文艺复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旗帜的“德先生”和“赛先生”,应予以扬弃,而代之以“自由与秩序”①;刘军宁在他的《共和·民主·宪政》(1998)一书的序言中不无自豪地认为,自由主义是九十年代中国学术界的“不速之客”,正在成为越来越引人注意的话题,同时也成为80年代与90年代之间中国思想发展的最大的分水岭;②朱学勤在总结1998年国内学术界关于自由主义的讨论时指出,1998年中国学术界最值得注意的景观之一是自由主义作为一种学理立场公开浮出水面,而一些自由主义的…  相似文献   

13.
19世纪末,朝鲜开化派知识分子在探索近代化转型的过程中,认识到创办报纸的重要性,并开始向日本学习办报经验。利用朝鲜创办近代报纸的迫切希望,福泽谕吉派出其学生井上角五郎等人“帮助”朝鲜办报,从而得以深度参与朝鲜首份近代报纸《汉城旬报》的各项工作。井上角五郎为贯彻福泽谕吉“排中入朝”思想,利用职务之便在《汉城旬报》报道的筛选、编辑、撰写过程中,有意歪曲中国形象、美化日本形象,为诱导近代初期朝鲜疏远中国、走近日本制造了社会舆论。  相似文献   

14.
如果我们回想一下90年代最初的几年,中国文坛可以说是“新”旗帜林立:新写实、新现实、新乡土、新体验、新市民、新状态……。我曾在一篇文章中把这个时期称为“中国文学的标新年代”。也就在这个标新年代,深圳《特区文学》(1994年第1期)打出了“新都市文学”...  相似文献   

15.
阳辉 《家庭科技》2006,(6):23-23
老小孩网站 http://www.oldkids.com.cn/ main 老小孩网站以独特的网络平台和丰富的网下服务,积极探索扶老上网的实践,并倡导“年轻人给老年人服务”的理念。网站设置了独特的栏目:《消费指南》指导老人健康消费,满足娱乐购物需求;《扶老上网》提供购机咨询、电  相似文献   

16.
中国近二十年之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0~70年代,中国内地之墨学研究较为沉寂,从80年代初开始,墨学研究恢复正常,90年代进入高潮。学者们首先注意的是《墨经》研究,然后是《墨子》的今译,接着是墨学综论性研究和介绍。90年代以来,学术活动也大大增多,研究成果十分丰富。但相比其他先秦诸子,墨学研究还应加强。  相似文献   

17.
何龙 《兰州学刊》2003,(4):203-203
报纸的生存、发展 ,取决于采集、创作、传播新闻的能力。不管是机关报、晚报还是都市报 ,其办报的宗旨应立足于民众 ,为百姓服务。就都市报来说 ,应在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的前提下 ,尊重市场规律、新闻规律 ,在求得大同时 ,保持并张扬自己的个性———在“异”处寻求有别于其他报纸的“卖点”“看点”并使之成为“品牌”。首先 ,读者定位应寻求突破———抓住部分先富起来的人及白领阶层等。办报离不开国情 ,都市报更是以市民为读报对象 ,以满足广大市民的各种信息需求为办报的目的 ,是市民茶余饭后的精神食粮。但同时也应看到 ,随着市场经济的…  相似文献   

18.
边缘乌托邦──90年代文学的一种价值定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边缘乌托邦──90年代文学的一种价值定位徐德峰1993年,文学界发生了两起极具启示意义和象征意义的“经典性”事件,一是《废都》的出版,一是顾城之死。尽管这两起“文学事件”经过了精心的包装后的“商业性轰动”模糊了它们的本真意义,然而透过华彩的商业迷雾,...  相似文献   

19.
一部瞄准改革“热点”的力作─—评《农村经济发展新思考》侯恒近年来农业、农村、农民成了举国上下普遍关注的“热点”,因为农业是支撑共和国经济大厦的基础产业,不仅牵系着11亿人口的冷暧饥饱,也关系到改革开放大业能否顺利进行。正如邓小平同志所说:“90年代经...  相似文献   

20.
历史真实的共时化变形─—“狂人”典型的修辞论阐释王一川笔者曾在《走向修辞论美学》一文(《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中.提出90年代美学的“修辞论转向”问题,并就“修辞论美学”思路作了初步勾勒。这里正是想在对鲁迅《狂人日记》中的“狂人”典型的修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