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重审《文渊阁四库全书》中“二十四史”之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乾隆初年,刊行武英殿本"二十二史";之后,四库馆开,又在"二十二史"的基础上增加了《旧唐书》和《旧五代史》,首次形成对中国历史传承意义极大、流传极广的"二十四史"。《文渊阁四库全书》"二十四史"中的"二十二史"所据版本,虽均标示为"内府刻本"即武英殿本,但不是照录照抄,而是作了不同程度的精心整理和修订。其中特别是《辽史》,馆臣校以当时尚存的《永乐大典》,写成大量有价值的"考证"。对于其考证成果,当代学者并未给予充分重视。《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中的《明史》,为乾隆四十年后改订、增修之定本,民国年间,傅斯年建议张元济据以编入"百衲本二十四史",但因经费太昂未果。新中国成立后,在点校整理"二十四史"时,对于《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除了《旧五代史》以1921年南昌熊氏影印《四库全书》本为底本外,几乎没有加以利用,《辽史》等所用的也是不同于早期殿本的"道光殿本",实为据库本重刻本,是一种被动的使用。  相似文献   

2.
刘祥元 《理论界》2009,(12):120-121
在前贤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日知录)文渊阁本抽毁余稿》为依据,与文渊阁本、文津阁本《日知录》比勘,得知《日知录》因“违碍字词”、“引用钱谦益”、“谢在杭《五杂砌诸书”等原因遭删改,四库馆臣通过“改变相同字数”、“小字变大字”等方式改变版式,毁灭罪证,成为纂修《四库全书》过程中窜改书籍的典型案例。  相似文献   

3.
章宏伟 《云梦学刊》2011,32(6):24-25
我来自北京故宫博物院,目前在做故宫学研究。我对《四库全书》与“四库学”没有研究,也就没有发言权。故宫博物院与《四库全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文渊阁《四库全书》是修成的第一部全书,从乾隆四十六年告成.即庋藏于宫中的文渊阁。溥仪出宫后,归故宫博物院保管。后随文物南迁转运到台湾,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是迪志制作出版的《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的底本。主办方因为这一层关系,希望我来讲一讲“四库学与故宫学”。  相似文献   

4.
《书林清话》卷五明人刻书之精品中,列邓汉文远堂刻王祯《农书》三十六卷,注见《天禄琳琅后编》十六。按:今通行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乃乾隆四库馆臣自《永乐大典》中辑出者,大典合并为八卷,割裂缀合,已非旧观。馆本仍依原序目改编为二十二卷,然亦非原本。卷案提要谓大典尚是元时旧本,明人刻则舛讹漏落疑误宏多。明时《农书》凡两刻,一刻于嘉靖庚寅巡按山东都御史邵锅,首有阎闳序,陆存斋仪顾堂题跋(卷六),  相似文献   

5.
文渊阁《四库全书》影印时产生了两个与底本不应有的差异:全书收录范围的模糊与若干书种排序的变动。全书范围与书种排序,随全书贮藏的分架图均有明确记录。全书第一种是《钦定四库全书简明目录》;《总目》、《考证》不在全书之中。影印本书种排序产生混乱的原因有三:清廷曝书、多次装箱搬运、抽印四库珍本。出版者有责任与学术界共同努力,清除影印本与底本差异造成的负面影响。日后影印文溯、文津二阁本《四库全书》,应努力避免产生上述差异。  相似文献   

6.
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影印后 ,该阁本电子版又铺天盖地 ,大陆现存完好的文溯、文津二阁《四库全书》及补抄得全的文澜阁本《四库全书》备受冷落 ,其根本原因是以为《四库全书》各阁本基本相同。其实 ,由于抄手不一 ,抄成时间不一 ,所据底本间有更换 ,编纂宗旨之执行因人因时而有变化 ,不同阁本的相同书种中 ,多有卷数、篇数的出入 ,卷篇相同者也存在文字差异。因此 ,为保存、流传同属国宝的文溯、文津阁本《四库全书》及文澜阁本原卷与补抄本 ,为学者创造作切近《四库全书》本身研究的便利 ,将其付诸影印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黄仲则佣书四库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乾隆四十年 (1775 )冬 ,2 7岁的黄仲则北上抵京。次年四月献赋津门 ,考取二等 ,旋开始五年佣书四库生涯。《两当轩集》中仅有三处语及此事 ,皆为极简单的概括。仲则未详述此段生涯 ,后人遂生出许多似是而非的提法。赖有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编《纂修四库全书档案》 ,使对仲则佣书四库诸问题的澄清及进一步梳理成为可能。一、身份。黄逸之《黄仲则年谱》(下简称“黄谱”)四十一年 (1776 )条云 :“先生遂得校录四库馆。”“校录”一词 ,语颇含混。馆中总校官、分校官及誊录生皆可称“校录”。乾隆帝于四十一年 (1776 )五月二十六日有谕旨 :“…  相似文献   

8.
叙畴仁兄史席: 尊藏《大唐西域记》,弟始即疑为《四库全书》所据之底本,今细考之,果然,诚可宝也。书眉签注之人为祖之望,之望盖当时缮书处之分校官,名见《四库提要》卷首。书内间有墨点,其一点者行也,三点者叶也。四库书每半叶八行,行廿一字,此缮写时计算行款之标识也。篇首方印不甚明,当为翰林院印。进到各书,例于篇首用翰林院印,此见于乾隆三  相似文献   

9.
金王寂撰《鸭江行部志》,起金章宗明昌二年二月初十日迄三月十二日,计三十二天。与前一年所撰之《辽东行部志》为姊妹篇。惟彼全而此缺。乾隆时,与寂所撰《寂轩集》同从《永乐大典》中辑出。今《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中有《寂轩集》,而两志缺如,不知何故?后江阴缪氏刊《辽东行部志》于《蕅香零拾》。此志以藏盛伯熙(昱)家,未得合刊。孤本流传归海  相似文献   

10.
封建王朝之刻书,均不及清王朝,清代又以康熙、乾隆两朝为最盛。康熙朝,于武英殿设修书处,由大学士总领其事。对于需要较长时间编纂的书,则下设专馆,专任其事。如康熙二十三年设会典馆,纂修《大清会典》。二十四年设一统志馆,纂修《大清一统志》,四十八年设文颖馆,编修了《皇清文颖》等等。校对人员,写刻工匠等等,也均隶属于武英殿。故凡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国从1958年成立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起,到1990年完成第二个《古籍整理出版九年规划》止,古籍整理出版,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有两件事似乎没有引起大家的重视,这就是编印《四库善本丛书》和续修《四库全书》的问题。先谈编印《四库善本丛书》的问题。前几年国内发生了一阵“四库”热,争先恐后地用来之不易的外汇购买台湾商务印书馆影印的文渊阁本《四库全书》,后来上海古籍出版社又出版了缩影本,听说销量不恶。有人对这种现象提出非议,主要理由是《四库全书》存在的问题很多,特别是经过馆臣窜改的宋元人文集、奏议及史部各书,已非原书的本来面目。这种情况是客观存在。但非议自非议;购买者自购买。这到底是什么原  相似文献   

12.
<正>文渊阁《四库全书》本(以下简称"库本")《柴氏四隐集》收有题为《白云庄》的组诗四首,系于柴望名下,这四首诗又见库本赵抃《清献集》。《全宋诗》的编者在整理编辑柴望诗时,"以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柴氏四隐集》为底本"(傅璇琮等主编:《全宋诗》第64册,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39915页),又因袭四库馆臣之误,致使四首诗分别系于赵抃、柴望名下(《全宋诗》第6册,第4206、4210页;《全宋诗》第64册,第39915 39916页),不能不说是白璧微瑕。综合考察,当以作赵抃诗为是。《白云庄》组诗见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柴氏四隐集》卷一《柴望诗词》,组诗为四首七律:"《掬泉  相似文献   

13.
私人献书是《四库全书》底本的一个重要来源,对纂修《四库全书》起了重要作用,但以往的研究视角大多只是将它作为四库编纂过程中的一个环节来看待,忽略了对私人献书的种类和献书群体的考察,而且所依据的材料也多囿于吴慰祖校订的《四库采进书目》。本文以《纂修四库全书档案》为主,并与已有的研究合并考察,对私人献书进行了系统梳理和补充,发现了关于私人进呈的新信息,扩大了对私人献书的群体的了解,有助于对四库献书家群体作更为细致的划分。  相似文献   

14.
现在,经常见到报社、杂志社出版公开或内部发行的“丛书”作为该社所出报或杂志内容的辅助或补充读物。这种方式中国最早由申报馆创始。《申报》是我国寿命最长的一份报纸,它创刊于同治11年(1872),终刊在1949年。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就开始出版《聚珍版丛书》。据郑逸梅先生回忆,这种丛书的印刷是仿造清乾隆年间的“聚珍版”,用铅活字排版,丛书名之为《聚珍版丛书》。因为是仿木质活字,一般是一次性,用过之后,就不能再用,不保存版,也不打纸型,就不能重版。每次印量很少,这种《聚珍版丛书》每次印两千册。所以现在这种书也属稀珍了。当时的主辑人是蔡尔康,他在  相似文献   

15.
元人廼贤所著《河朔访古记》,今存多个版本,皆源自四库馆臣从《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残本,其中文津阁《四库全书》本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是比较重要的两个版本.两种四库本由于抄手和所据底稿的差异,存在大量不同之处,可分为字体不同、文字不同等几个方面.通过对两个版本逐字逐句比勘,可知文津阁本校上时间较早,是较原始的本子.文渊阁本校上时间较晚,是修改后的本子.两种四库本各有优劣,可以互补,不可偏废.  相似文献   

16.
黄丽婧 《江淮论坛》2012,(4):177-183
《唐会要》是我们全面了解唐代典章制度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学界一般都认识到通行本(即清《武英殿聚珍版丛书》本或出自殿本的排印本、点校本)《唐会要》卷七至卷十,是后人所补,非其原本。然而采用史源学、版本学、校勘学以及避讳学的方法,考察《唐会要》阙卷文字来源,亦可证明卷九二之“内外官职田”类及卷九三所采文字与明本《册府元龟》一致,而与宋本《册府元龟》有异,当是抄撮明本《册府元龟》,卷九四则全抄录《通鉴纲目》。由于其补作方式与卷七至卷十迥然不同,而与原本他卷没有任何差异,后人多受其欺,故视之为伪撰。今人利用《唐会要》须谨慎区别。  相似文献   

17.
正《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史部上·纪传类》第61页著录有"《三国志辨误》一卷。清刘履芬抄本(藏于国家图书馆)。《三国史辨》一卷,清叶名澧抄本,叶德辉跋(藏于湖南省图书馆)"。两书版本信息不全。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这两书实为一书之不同钞本,因撰文予以补正。叶德辉《郋园读书志》载"《三国史辨误》一卷。汉阳叶氏钞藏本。此书《四库全书》正史类著录,云‘不著撰人名氏’。《武英殿聚珍版丛书》已印行。而此钞本撰人题  相似文献   

18.
李裕民 《晋阳学刊》2002,(2):107-109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是南宋著名史学家李心传的代表作,是研究宋高宗一朝历史必不可少的著作,史料价值极高。但它也存在一些失误,可惜很少有人指正它。最近,徐规师作《文渊阁本系年要录校正举例》,可以说是第一篇。我认为,一部优秀著作的失误,比一般著作更需要纠正。现将我发现的问题揭示于下,凡26条,所据底本为丛书集成本。1.卷6,页168:建炎元年六月丙戌(28日),“(李)传正,寿朋子也。”条注云:“寿朋,彭城人,祖若容,参知政事。父淑,翰林学士。”按:其祖名“若谷”,《宋史》卷291有传,云:“李若谷(…  相似文献   

19.
<正> 《周易稗疏附考异》之版本情况及补校记略《周易稗疏》四卷,所见有:文渊阁四库全书本,道光二十二年守遗经书屋本(只作上下两卷)、道光二十四年《昭代丛书补编》本(只作一卷)、同治四年金陵书局本、光绪十四年《皇清经解续编》本、民国年间太平洋书店本;又有中华书局转来王孝鱼之金陵本点校稿,点校时曾参看拜经楼抄思适斋主(顾广圻)之校本。比较各本,则可分为两大系统。其一以四库本为鼻祖,昭代本、拜经楼本盖均自四  相似文献   

20.
吴自牧小考     
《梦粱录》是非常有名的宋人笔记。清初学者王士祯《渔洋文略》中有《梦粱录》跋语说:“《梦粱录》二十卷,不著名氏。”乾隆四库馆臣谓王士祯所见抄本,脱掉了作者吴自牧自序,故不知也。检《永乐大典》所引,“条条皆题自牧之名,与此本相合。”确定作者为吴自牧无疑。然而,“自牧,钱塘人,仕履未详。”(均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梦粱录条)钱塘人仍据《梦粱录》自序末署“钱塘吴自牧书。”《中国人名大辞典》吴自牧条只写“宋钱塘人,有《梦粱录》”八字。谭正璧《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吴自牧条同样说“生平亦无考。”1984年浙江人民出版社标点本《梦梁录》的“出版说明”也说:“吴自牧,宋代钱塘(即今杭州市)人,生平已无从查考。”可见二百年来,吴自牧的生平并无新的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