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的通过,是对全球航运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机会也是一个挑战。推动《2006年海事劳工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的实施,将有效改善海员的就业条件以及提升他们在社会中所处的地位,而且,让海员拥有体面的工作,将有效提升航运业的吸引力,增强航运业界的人才实力,推动航运业持续发展。论文就这几方面阐述了实施《公约》对航运业人力资源管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生物多样性公约》和《湿地公约》都是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为主旨的国际环境公约,中国自加入公约以来,便积极开展了一系列的履约工作,随着公约对合作需求的日益增加,中国也开始尝试建立协同履约机制。通过对我国机构及其协调、立法及国家战略计划、公约共同保护领域下的联合履约行动、信息共享的协同领域现状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合作现状的不足,并围绕协同领域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的宪法和法律并没有明确规定关于国际海事公约与国内法的冲突规范,对于国际海事公约和国内法的适用也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我国在缔结或者参加国际海事公约时,应当考虑我国的立法状况,在缔结或者参加公约后,采取必要的措施,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合理解决国际法和国内法适用的矛盾,尽量避免国际海事公约与我国国内法的冲突。 相似文献
4.
2010年国际保安公约外交大会最终通过产生了《制止与国际民用航空有关的非法行为的公约》与《制止非法劫持航空器公约的补充议定书》。这两项文件从实体法和程序法方面加强完善了现有国际航空保安公约体系,加大了打击恐怖行为的力度并增进了国际反恐合作。对于其中存在的管辖权冲突及修改年限等问题应当设立相应条款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5.
张晓峰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105-108
论述了国际海事公约中文译本中部分术语翻译中出现的一些含义模糊或翻译不当的问题,提出了解决国际海事公约英语翻译的准确性问题的思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6.
刘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48-156
《北京公约》将使用航空器作为武器、运输危险物质等针对民航的非法干扰行为确定为犯罪,补充了三项管辖权,吸收了其他联合国反恐公约中的有益规定,实现了对国际航空保安公约体系的更新。同时,在确立新的罪名、融合规范普通法系和大陆法系规定、妥善处理公约关系方面推动了国际航空保安公约体系的发展。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审议并批准了该公约,且即将对中国生效。该公约的获批,对进一步保障航空运输安全和维护旅客生命财产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中国的生效,对我国的海洋地理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在地理教育内容上应对国家领土主权的概念重新定位,改革现行地理教材;使国防安全教育有了更准确的空间范围指向;将影响我国海洋法制进程;对海洋资源可利用的范围有了新的界定;使受教育群体多样化;对地理人才的培养目标和地理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赵劲松 《武汉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0(5):50-53
自从9·11事件发生以后,因恐怖袭击引起的航空器对地(水)面第三方的损害赔偿问题,也日益成为国际民航组织关注的重要议题。国际民航组织积极推动1952年《罗马公约》现代化的工作,先后召开了《罗马公约》现代化六次小组会议,并正式提出了补充赔偿机制。补充赔偿机制成为解决此类问题的发展方向,但仍有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 相似文献
9.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体制下维护我国海洋权益的对策建议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薛桂芳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6):13-16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以下简称《公约》)所建立的海洋法律制度第一次对国家海洋权益进行了系统而明确的规定,标志着世界海洋新秩序的确立和国际海洋事务新时代的到来。然而,濒临半闭海的我国在主张《公约》所赋予的海洋权益时,与我国的海上邻国产生矛盾,尤其在海域划界、岛屿主权归属、海洋资源的开发与管理等方面面临着严峻的挑战。我国应加强对《公约》的研究与应用,积极参与国际海洋事务,提高公众的海洋意识,完善我国的海洋法律制度。同时,我国还需要加强对争议海域的实际控制,积极准备海洋勘测资料及相关论证材料,以期全面维护我国的海洋权益。 相似文献
10.
杨瑛 《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43-47
1982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缔结对各沿海国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然而这部影响21世纪世界格局的“海洋宪章”除了在第234条明确了相关冰封区域的条款规定适用于北极以外,其他各项条款规定虽表面上没有直接对北极地区进行法律规制,但该公约的适用不仅影响着北极,也决定着北极地区秩序的建立与和平的维护。 相似文献
11.
丁金光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1(6):73-76
第二国际先后通过了五个关于"五一"节的决议.这些决议体现了国际无产阶级的团结精神,反映了第二国际策略的灵活性.在决议贯彻过程中,也显示了恩格斯那种原则的坚定性与策略的灵活性相结合的革命风格. 相似文献
12.
《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与劳动权的保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国是《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缔约国 ,其中对于个体劳动权保护的内容在我国1 994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得到了比较全面的体现。但是在集体劳动权方面 ,比如自由结社的权利和罢工权等 ,我国尚存在不足。我国在加入公约时对于自由结社权进行了保留 ,但是在劳动权保护问题日益突出的今天 ,尤其是在全球化的影响下 ,应当重新认识这个问题。罢工权在公约的批准中并没有对其保留 ,但这项权利也没有及时地转化为国内法中的权利得以明确的保障。罢工权在我国的立法实践中曾经出现过重大的变化 ,相信此项权利在今后劳动立法中会有更大的突破。劳动权的保护应当从国际、国内等多视角分析 ,并且必须关注全球化对劳动权保护的影响。我国可以建立一个更加有效的劳动权保护的法律制度。 相似文献
13.
邵瑞庆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4):34-37
论述了国际航运船舶投资环境的内涵及其特征,分析了国际航运船舶投资环境对投资决策所具有的影响,揭示了国际航运船舶投资环境因素的层次结构。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妇女问题已成为公共政策和国家生活的主流,《妇女权益保障法》多数条文列举了侵犯妇女权益的法律责任。凡侵犯妇女权益的,依后果轻重承担法律责任,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不过,无论从国际人权公约看,或从中国相关妇女权益保障法的规定看,现实生活中差距都是存在的。就社会保障权利看,由于中国地区与地区间,城市与农村间,城市、农村不同社会阶层的妇女间,发展很不平衡,保障的程度差距很大。重男轻女的观念依然影响相当一部分人。由此造成的家庭矛盾不断发生,两性比例失调隐藏着巨大的社会问题;适龄女童辍学率高于男童,在农村和边远山区尤其如此,一些女童无法完成九年义务教育;文化程度差距影响她们就业和在科学、技术领域的进一步发展,中国的高等科学技术人员和公职人员中女性数目低于男性,不能说与此无关;全国范围医疗保障覆盖面在逐步扩大,但低水平的情况短时间很难改变,许多妇女仍不得不继续忍受缺少合格的保健医疗的现实。此外,在人身权利方面,遭受性骚扰和包括家庭暴力在内的暴力侵害方面,女性的数量仍然最多。以上问题的存在,既影响妇女权益保障的实现,也影响家庭幸福、社会和谐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发展,必须引起全社会的重视。当然,出路仍然是法治,各级政府和相关社会组织应在现有基础上进一步采取措施,将法律落到实处,使我国妇女权益保障一步一步达到新水平。 相似文献
15.
海运服务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微观视角出发,分析影响国际海运企业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构建适合于测度海运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5F评价指标,并结合综合评价方法提出国际航运企业竞争力综合评价模型,为研究海运服务业国际竞争力提供分析工具。 相似文献
16.
航运企业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航运业的人力资源结构具有不确定性、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提出一种基于模糊判断的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体系结构,综合分析航运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构建一套科学的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评价因素集、权重集和模糊矩阵,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得到综合评价结论。具体实例验证表明,这是一个科学、合理的人力资源评价指标体系,能给航运业带来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农民工工会组织建设是我国转型期一个迫需解决的问题。本文试图运用社会学机械团结与有机团结的观点,来分析城市农民工工会组织建设的困境,以期找出解决面临困境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李南 《大连海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3):37-40
在阐述经济转型与价格双轨制过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将航运价格的市场化纳入研究双轨制过渡的一般框架。通过对标准模型的修正,分析航运价格双轨制的资源配置效率和动态特征。研究发现,随着政府定价承运货物的份额缩减,航运企业可以更接近最优生产组合,从而从动态角度推动并轨。 相似文献
19.
随着对海洋社会学基本学科属性认识的深入以及对海洋社会学问题的研究,海洋社会学研究的队伍也日益发展壮大。2010年7月在哈尔滨召开的中国社会学年会期间,中国社会学会海洋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召开成立大会,并举办了主题为"海洋开发与社会变迁"的第一届中国海洋社会学论坛。围绕论坛主题共收到论文25篇。讨论的内容分布在海洋社会学基本理论、沿海区域社会变迁、海洋环境问题和海洋人群尤其是渔民问题研究等方面。 相似文献
20.
《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企业的影响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弥补了我国劳务派遣的法律空白,初步确立了我国劳务派遣制度。文章在阐述《劳动合同法》对劳务派遣的特别规定的基础上,分析其对于劳务派遣企业的影响,并提出了在新的法律环境下,劳务派遣企业的发展策略,希望对劳务派遣企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