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朱小琴 《唐都学刊》2008,24(3):93-94
赵璐博士的<中国近代义利观研究>一书于2007年12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义利关系问题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也是传统价值观的精髓所在.  相似文献   

2.
赵璐 《唐都学刊》2012,28(1):76-79
以近代思想家为研究对象,可以看出近代消费价值观的和谐意蕴包含三个方面:"义利"并重、"义利"和谐的价值基础;"己他"两利、"己他"和谐的价值原则;"俭奢"和谐、适度消费的价值取向。近代消费价值观在正确处理消费与经济的关系、构建适度消费的科学消费观、兼顾物质消费与精神消费的和谐并存等方面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认为,义利之辩是复盖整个人类社会的世界性课题,义利平衡是社会协调发展的主要因素。文章分析了历史与现实社会中义利两极的倾斜、转换,强调应从义利不相一致的矛盾出发进行反思,从承认对立中去探求解决对立的可能性与可行性。结合我国企业的现状,文章对义利相兼、义利统一问题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4.
魏彩霞 《社科纵横》2008,23(1):109-112
中国谋略文化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兵家,由于"不战而能屈人之兵".被逐渐广泛用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当代,随着市场经济的迅猛发展,谋略文化又掀起了新的热潮.正所谓"贤则谋,不肖则欺",谋略的滥用也带来了诸多社会问题,如政治上玩弄权术、经济上坑蒙拐骗、社会交往中勾心斗角.为避免这些负面影响,先贤早就提出了"度义因民"的权谋适用法则,其中谈论"义"最典型的就是儒家的"义利之辩",但儒家的"义"强调宗法血缘等级制,与当今公平正义的标准有一定距离.为此,我们应弥补传统儒家"义"的缺失,建构符合现代标准的正义内容,将谋略的使用限制在合理合法的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休谟提出了很多新问题,后来被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高度关注的并被称为"休谟问题"的可能是一个、两个或三个.我们根据"休谟问题"的性质不同列举出四个:"因果问题"属于认识论问题;"归纳问题"属于逻辑学问题;"是"与"应该"的关系问题属于语言学问题;事实与价值的关系问题属于存在论(或本体论)问题.事实上,认识论、逻辑学、语言学和存在论是互为一体的.孤立谈论任何"某论"都是无效的.休谟在其<人性论>中探讨的四个"休谟问题"的实质只有一个:人类理性以什么样的思维方式、用什么样的语言形式来把握什么样的对象世界的问题,即一个古老的哲学基本问题--思维、语言和存在之间的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
解决我国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投资面临的风险和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方面的困境和挑战,成为深化"一带一路"产能合作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议题。中国在坚持义利关系辩证统一的价值内核基础上,提出了正确义利观,将功利和道义有机地结合起来,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一带一路"产能合作提供了价值引领。为了把义利观这一理念落实到"一带一路"产能合作实践中,使之具有可操作性,本文提出三种互补的治理形式:便利型、监管型和分配型治理。在科学认识和把握义利关系的基础上实践正确义利观,在道义上为世界树立标准和典范,为国家聚拢巨大的软实力,对中国在新时期推进高质量"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公共利益"问题的法理学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孙育玮 《学习与探索》2006,42(4):105-111
如何看待和处理"保护私有财产与维护公共利益"的关系问题,是近两年学界、媒体及社会公众广为关注的热点话题.该问题本身带有很强的全局性、综合性和复杂性,也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社会性.因此,应当强调厘清"公共利益"这一概念的重要性,从法理学的角度分析"公共利益"的概念及其典型特征,以马克思的法哲学理论为指导去理解和把握"公共利益"与"私人利益"之间的关系.同时,庞德的法理学及法社会学理论对我们理解这一问题也具很强的针对性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8.
符丽芳 《唐都学刊》2001,17(2):54-56
"君子人格"是孔子的理想人格,这也是目前学术界讨论较多的一个论题.在<论语>中,孔子从道德涵养、政治理想、义利之辩这三方面君子、小人的区分中探讨分析了"小人人格",指出"重利轻义"是小人的基本标志.  相似文献   

9.
以"关系缺位"为特质的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约制和现代性蔓延的伴生物.借助"制度—关系—主体"分析框架,对当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应对研究进行了综合性理论梳理,认为"关系为本"的治理实践是关系视角在社会工作中兴起的自然趋向.而"关系社会"的中国文化特质为社会工作的关系理论以及关系为本的实务方法应用于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供了现实土壤.基于"关系社会"的本土语境,关系视角的核心理念,以及获取信任的"给面子"、"做人情"、"搭关系"概念,从生态学角度,以立体性方法介入留守儿童的总体生态性环境,即依托个案工作方法,促动留守家庭亲缘关系包容性发展;凭借小组工作策略,提高其集体融入意愿和社会交往能力;借助社区工作技巧,强化留守儿童非正式社区关系网络,进而使其在他助、互助与自助的生态关系建构中实现新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作者以平等而分立的否定主义哲学为基础 ,强调了“生存世界”与“存在世界”的区别 ,对中西方传统的“义利”相克和相混的关系理论提出了批判。文章立足于中国当代市场经济及其问题所构成的现实 ,提出了“义利分立” ,“法规之义与心灵依托之义分立”的观点 ,并对心灵依托之义的当代实现途径做了充分阐释  相似文献   

11.
"三农"问题的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三农"问题的产生既有历史性的原因,也有一些现实性的因素,把"三农"问题的产生归结某一方面是不科学的.解决"三农"问题应针对历史与现实两种不同的因素采取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原始仁学面对的自然、社会、知识环境与现代社会迥异,而原始仁学及其现代义解所共持者为:义利之辨和紫朱之辨."义利"为仁学伦理学之原则,"紫朱"(真伪)为仁学伦理学之方法.将二者运用于当前国内外学术现象,以新仁学之"义镜",反射出错综复杂的文化学术界之"利薮经纬":今日国学、汉学、留学文化所内嵌之功利主义固疾,实导致中华文化在物质性成就不断提升的同时,将结构性地降低其民族精神文化之水准.对治之策正是返归仁学精神本身.历史辩证法在于:最古老的东方伦理学智慧,在最现代的西方等符号方法论协助下,将有效提供人文科学现代化的认知标准和工具."伦理学"(传统原则)必须与知识论(现代工具)结合,才能成为有创造力的精神实践手段.  相似文献   

13.
以孔子、孟子、荀子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在义利观上的深刻洞见奠定了中国古代儒家伦理思想的基本路向。先秦儒家认为,礼义与利益并非单线统摄,而是双向互动的关系。义利既可两有,又会相互冲突。面对义利冲突,先秦儒家主张通过礼义的方式去解决和调节公私、群己、人我的利益冲突,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义以为上”“义之与比”“见利思义”“义然后取”的义利抉择原则,其内在根据是“义以为质”,把义视为人之所以为人的本质规定,从而将人是什么、应该做什么人、怎样做人这些根本问题统合到如何做一个仁人义士的问题上,为儒家君子成德之教的展开奠定了基础。先秦儒家对义利观的思考,对于新时代社会主义义利观的建构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高惠芳 《社科纵横》2008,23(3):70-72
城乡关系问题由来已久,不同的社会形态有不同的城乡关系,也就有不同的解决方式.中国当前由于历史原因和现实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城乡经济向前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城乡差距不断拉大的现象.各界为此争相献计献策,"十一五"规划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举措,遵循城乡关系发展的基本规律,顺应人类文明演变的总趋势,是解决当前城乡关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5.
当春秋之际,群雄逐鹿,列国争霸,社会面临新的利益分配调整时,利益问题比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突出。利益成了人们追逐的目标和选择社会行为的价值尺度。为其利“强以凌弱、众以暴寡”,“臣弑君、子弑父”,社会动荡政俗变迁。作为一代知识分子代表的孔子,以国家兴亡为己任,对变革中存在的各种问题进行深入的探寻和研究。从物质利益和道德精神的角度透视国家的安危治乱,将义利问题首先提了出来,开了义利之争的先河。这一问题虽然是古代思想史中争论的一个古老话题,但对现实来说它仍具有新的意义。 1义利问题,首先是利,利即利 益、功利。无有利,…  相似文献   

16.
罗伯特·帕克与美国城市移民同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锦山 《求是学刊》2008,35(1):133-137
罗伯特·E.帕克是社会学芝加哥学派的创建人之一和领军人物.20世纪初帕克深入芝加哥等美国大城市.对当时城市外来移民问题进行了大量的实证性研究,提出了种族关系周期理论、人类生态学理论、"社会距离"和"边缘人"理论.帕克的研究由此开创了城市社会学之先河.他非常关心外来移民同化问题,通过调查认为.族群社区和外文报刊对外来移民与主流社会融合起着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与犹太人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作者的一次学术演讲,围绕着现代性问题展开了对马克思<论犹太人问题>的分析,并通过这一分析彰显出宗教与政治、神圣与世俗、群体与个人、市民社会与国家政权之间的矛盾冲突,为理解马克思为什么在1844年前后转入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论述提供了一种与"犹太人问题"有关的参照.  相似文献   

18.
2009年日本众议院大选以来,"普天间问题"成为搅动当前日本政局动荡的焦点.民主党提出具有理想主义色彩的主张,尝试着摆脱不对等的日美同盟关系.其结果,一方面"普天间问题"使执政的民主党不得不回归理性和现实,另一方面导致民主党与社民党分裂、冲绳县与中央政府对立,使民主党陷入被动应对的尴尬境地.另外,日本本土与当地行业间的竞争、知事和地方议会的选举、私有土地的归还等日本国内因素,使"普天间问题"的解决处于困境之中.  相似文献   

19.
房子的地基叫做"基",大树的树干叫做"本".所谓"基本问题",就是说它是一个全局性的问题.我们学习和研究一门学科,抓住这个学科的基本问题很重要,就像要进入一个房间,掌握了进门的钥匙一样.每个学科都有自身的基本问题,中国哲学也是如此.但是我们对于中国哲学基本问题的把握还不够到位,常常把哲学教科书中所说的哲学基本问题当成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笔者认为,中国哲学的基本问题不是物质与精神的关系问题,而是天人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20.
《求是学刊》2015,(5):123-126
文学批评与其所观照之文本关系究竟如何,是批评和批评者应面对的基本问题之一,很多现代理论因之而得以发生,或者受到激荡。张江教授提出的强制阐释理论在面对这一似乎缠绕不清的问题时,从批评伦理的角度提出了一个"律令视角"的建设问题,王宁教授、朱立元教授、周宪教授则分别从不同的维度就文本的意义和批评的伦理内涵、价值等进行了讨论,有诘问,有反驳,也有补充和修正,并共同涉及了应如何面对文本和文学、怎样理解历史和传统,以及究竟能够在多大限度内对已有学说和观点进行"解构"和"消损"等问题。四位学者的个性风采亦渗透其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