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实践)的雏形与先导,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重大问题的创造性思考与解答.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关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社会"的世界观学说,又是一种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分析解决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中国新民主主义社会一系列重大问题"的方法论学说.文章主要从方法论维度,对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阶级分析'的方法、'历史地看问题'的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方法论分析.这种对"新民主主义论"的专门性研究,对于学习运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方法论、理解把握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的真精神、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全面、正确、深刻地把握好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除了认真学习党的十五大报告外,有必要把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和邓小平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贯通起来,连接起来。新民主主义论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论,都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中的重要内容,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二十世纪以来,马克思主义在其发展历程中,先后诞生了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马克思主义作为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成果,由于时代不同,历史条件和历史任务不同,所要解决的历史课题也是不同的,所获得的理论成果的侧重点也是不一样的。从新民主主义论…  相似文献   

3.
毛泽东的“矛盾论”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对“如何分析把握中国实际重大问题”的创造性思考与解答。它既是中国共产党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种关于“认识把握中国实际重大问题”的世界观学说,又是一种关于中国共产党人“如何分析解决中国实际重大问题”的方法论学说。文章主要从方法论维度,对毛泽东“矛盾论”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方法、''两点和重点相统一’的方法、''内因和外因相统一’的方法”等问题进行系统性的方法论分析,以有助于人们完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矛盾论”内在的方法论意蕴。  相似文献   

4.
《新民主主义论》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它是在总结革命斗争的实践经验、反思三十年代东西文化论战和反击国民党文化围剿的背景下产生的。《新民主主义论》集中体现了毛泽东的文化自觉,深刻认识文化在社会革命中的地位作用,准确把握新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科学筹划新民主义文化建设蓝图,认真领会毛泽东的文化思想和文化精神,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如何正确把握问题与矛盾的关系”与“‘黑格尔位移运动矛盾表述’被清理出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后,辩证唯物主义对矛盾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应该怎样论述”,是当今马克思主义问题哲学研究的两个理论前沿问题。解决了它们,可望对“问题”给出一个恰当的定义。对于后一个问题,通过把握恩格斯对机械—位移运动的系统思想,厘清恩格斯的辩证机械—位移运动观与黑格尔的分野,可以得到有效的解决。在此基础上,把正确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和方法对“运动是矛盾”命题的认识与毛泽东的“问题即矛盾”“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命题相联系,通过把握毛泽东的问题意识的发展历史,把握毛泽东以现实问题导向为基础的实践哲学思想,可以有效地解决前一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新民主主义论》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新民主主义论》是毛泽东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进程中,把马列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而撰写的经典著作。它全面系统地回答了在中国这样一个落后的东方大国怎样开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一系列问题。《新民主主义论》从形成背景到主要内容再到价值意义均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的方法论自觉,对我们新世纪新阶段深化"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7.
毛泽东思想是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科学判断,毛泽东思想之真凸显在毛泽东对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中,凸显在对中国革命和建设规律的正确把握中;毛泽东思想之善凸显在毛泽东的人类解放情怀和对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上下求索中;毛泽东思想之美凸显在毛泽东的革命英雄主义情怀与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之中。“真”、“善”、“美”是人类精神生活的最高境界,毛泽东思想是真善美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开拓者和奠基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在开辟中国革命新道路的实践中,坚持不懈地学习马克思主义,准确理解和科学对待马克思主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苏区社会历史进行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科学分析和正确把握中国社会的客观实际,为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现实基础和科学的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在以往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学术研究中,人们通常忽视了“为何产生这样的毛泽东哲学思想”这个深层次的理论问题。要回答这个问题,就须去追问“毛泽东哲学思想”在方法论上,是如何思考解决(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阐释和说明,亦即去“化”)中国实际中的那些重大问题的。对“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方法论研究,既有助于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方法论,也有助于人们更完整、更准确地理解和把握毛泽东哲学思想。  相似文献   

10.
中央决定在全国县级以上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中,集中一段时间,以整风的精神深入开展“三讲”教育,解决好党性党风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是我们党为加强自身建设而进行的一个新的创造性的探索。开展“三讲”教育是为了提高领导干部的政治素质。领导干部最核心的政治素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深刻理解和正确把握“三讲”的人民性内核,有利于在“三讲”中把握方向、抓住关键、增强效果、达到目的。讲学习必须把握好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人民利益至上观念这个核心讲学习,就是要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和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的。这种结合实际上是在实际、实用、实践层面和理论、思想、精神层面上的结合。第一种结合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并在革命行动中贯彻马克思主义的正确理论;第二种结合是从思想上丰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使之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这两种结合都决定了毛泽东思想不可能与传统文化“彻底决裂”。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本人的思想为主体而形成的。那么,毛泽东究竟从传统中继承了什么?本文认为,毛泽东吸收了传统文化中具有普遍价值的东西,这就决定了毛泽东思想…  相似文献   

12.
在对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的探索上,毛泽东始终把“三改造”置于与“一化”的整体联系中来把握,同时又把“三改造”本身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这使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具体道路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同时因为这些创造始终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实现的,是马克思主义的相关原理在中国的具体实现形式,所以它们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成果。  相似文献   

13.
现实是由历史发展而来的,当代中国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是由新民主主义革命发展而来的,而中国在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进人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又走过一段曲折的道路。这就决定了我们在研究初级阶段社会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新发展时,不能不研究其与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的关系,把它作为一个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和价值的环节。一、新民主主义的性质认清中国的国情,乃是认清中国其它一切问题的必要和基本的前提和根据,因而它同样也是认清中国新民主主义性质的必要前提和根据。毛泽东同志在《新民主主义论》中,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  相似文献   

14.
丁伟志 《学术界》2003,(5):212-229
胡绳同志在晚年以无畏的独立思考的精神 ,发表了许多探讨现实问题和历史问题的重要论文。《马克思主义是发展的理论》、《关于防“左”》、《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再评价》等 ,就是他在这个时期写出的著名文献。这些文章中表现出来的维护改革开放事业的无所畏惧的胆略和深邃的历史的眼光 ,为社会科学界和理论界树立了一个解放思想、探索真理的范式。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奠基人。“古为今用”作为对待中国传统文化的正确方针,对于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基人之地位,是一个不可或缺的条件。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理论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泽东同志正确回答了“什么是新民主主义革命 ,怎样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一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 ,完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 ;邓小平同志正确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 ,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问题 ,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 ;江泽民同志正确回答了“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 ,怎样建设这个党”这一新世纪中国共产党建设的基本问题 ,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  相似文献   

17.
李勇 《东岳论丛》2024,(1):143-154+192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对近代中国社会性质的认识有“资本制”“殖民地化”“半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和“半封建半殖民地”诸说。“资本制”说与托派观点雷同,未能久立;“殖民地化”说是通用说法;“半殖民地”说是次通用提法;“半殖民地”“半封建”组合顺序不同代表着人们对于外国帝国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地位、影响之大小强弱的不同认识。共产国际内部意见不一,造成中共意见的模糊和分歧,导致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异说纷呈。中国革命反帝反封建的理论和实践,逻辑上要求与之相匹配的是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说。有鉴于此,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抗战时期,特别是毛泽东发表《新民主主义论》之后,渐渐趋同“半殖民地半封建”说。然而,仍有主“半殖民地”和“半封建半殖民地”说者,体现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阵营在“反帝反封建”主张前提下和而不同的学术气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中国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毛泽东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 ,还提出了中国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的问题 ,二者的综合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思想内容。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中国化”来界定从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性质。应该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中国实践经验的马克思主义化辩证地统一起来 ,才能准确把握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发展多方面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9.
图书在“文化力”中的特殊作用广琳一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提出过“文化力”的概念,他说:“新的政治力量,新的经济力量,新的文化力量,都是中国的革命力量。”近些年来,在研究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中,学术界又比较系统地思考了“文化力”的问题。所谓文...  相似文献   

20.
为了厘清毛泽东实践观与现代西方哲学实践观之间的关系,我们首先必须从一般意义上明确毛泽东实践观的性质和基本观点。所谓毛泽东实践观主要是指毛泽东以及中国共产党人对实践概念及其相关问题的诸种思想认识。它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经验的最高概括,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理论思想。毛泽东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中国化”,作为中西方文化的“交汇点”,毛泽东实践观既吸收了作为西方文化传统发展高峰的马克思主义实践观的精华,又吸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