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吴苇  刘红梅 《现代交际》2023,(3):36-43+122
在“两个结合”的新视角下,对儒家生态哲学中蕴藏的“天人合一”“仁民爱物”及“协和万邦”等生态理念进行梳理归纳,可从自然观、民生观与全球观三个方面探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儒家生态哲学的融合创新。这样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创”,为推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与实践支撑。  相似文献   

2.
生态自然观是系统自然观在人类生态领域的具体体现,是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的现代形式之一。生态自然观是对马克思、恩格斯生态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是在人类反思全球性"生态危机"的过程中和总结现代生态科学的最新思想成果的基础上形成的。生态自然观的确立,为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和战略提供了重要的哲学依据。综观可持续发展理论和战略的提出、基本原则的形成以及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途径的探寻;均贯穿了生态自然观的基本思想。  相似文献   

3.
刘展源  郭燕 《现代交际》2023,(2):1-9+121
马克思自然观坚持实践、科学、历史和革命的基本立场,在揭示人类与自然辩证关系的基础上,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自然异化现象进行合理分析,探索引发生态危机的社会制度根源,并设想建立共产主义来真正实现人类与自然的统一。通过梳理马克思自然观的发展轨迹、核心内容以及当代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系统整理出马克思丰富的生态哲学思想,将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和把握马克思自然观的理论思维和逻辑结构,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自然领域的运用与发展。  相似文献   

4.
赵津娴 《公关世界》2022,(12):153-155
本文以日益严重的全球生态环境为背景,选取宫崎骏的蕴含“生态”思想的代表性动画电影为研究对象,借助理论研究、电影文本分析等研究方法挖掘出宫崎骏作品中体现出的具有人文性、普适性与发展性的生态自然观——“天人合一”的生态自然观的三个主要内容,分别是“和”“平等共生”“自然是人类生存的基础”。以及提取出其中对于解决日益严峻生态问题所提供的三种路径,分别是克制人类欲望、倡导生命平等、净化人与自然。结语部分对宫崎骏生态自然观进行了总结。希望通过此研究为解决世界生态环境问题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5.
赵式坪 《职业时空》2008,4(7):113-114
丹纳认为,艺术生产最终取决于产生艺术的种族、自然环境和时代。就是说自然影响人的精神生产包括艺术创造。至于这种影响在文学创作中如何体现则与人的自然观有密切联系。中国文学中体现的自然观是中国哲学“天人合一”自然观,中国古代文化中,宇宙、自然、历史、人生是融为一体的,人和自然是和谐的、不可分的。  相似文献   

6.
“每一哲学都是一时代的哲学,代表了一时代的普遍精神。”黑格尔认为,概念与理论的推演顺序,应该与客观事物的发展过程及人类对事物的认识过程要一致,历史上先后出现的概念、原理的次序就是理念中范畴、理论的逻辑次序。他说:“哲学体系在历史中的次序同观念的逻辑规定在推演中的次序是一样的。”逻辑与历史的统一并非完全一致,而是一种有差别的对立统一关系。历史与逻辑的统一这一观念的正式提出,并将历史看作一个有次序的进程,而且是一个必然的过程,对哲学和历史学研究的意义都是划时代的。  相似文献   

7.
周银知  吴琳 《现代交际》2023,(11):1-8+1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的生态理论中蕴含着一种价值理论,其价值核心规范就是正义。其生态正义思想是一种积极的人类中心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并且这个“中心”并不违背人与自然之间的“辩证”关系。本文从唯物史观的维度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维度透视现代全球性的“生态非正义”,指出其根源在于资本逻辑主导下的全球化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基于马克思主义正义观提出以改变经济增长模式、政治变革和社会解放三条路径建构生态社会主义,来避免生态非正义。  相似文献   

8.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蕴。从内生逻辑来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展现出由人本逻辑、国家建设逻辑、世界文明演进逻辑三个向度构建而成的多维复合逻辑体系。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繁荣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9.
对于当代生态思想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研究,需要充分利用两者之间存在的制约与促进关系。因为当代的生态思想是对社会现实的改变和优化,以达到更好地促进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同时,这也是一个历史遗留的问题,科学看待这样一种自然观和历史观正是马克思主义所倡导的世界观。对此本文就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代生态思想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的见解,希望对于现代化社会的发展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了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自然观,保护生态环境造福子孙后代,我国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在这一过程中,强有力的制度保障、绿色环保的生产模式以及正确的生态文明意识,对于我们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新书一瞥     
《中外书摘》2014,(11):89-89
《当代哲学问题九讲》 涉及“如何理解当代哲学问题”中的“当代”、“什么是20世纪的主导逻辑”、“知识分子与现代性危机”、“社会转型中的信任问题”等几方面的问题,核心是反思现代性,重点是直面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并在这一转型中突出经验、记忆、表达等方面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吴雁 《阿拉伯世界》2004,(2):37-40,49
伊斯兰教创立之初,就出现了在教义许可范围内的对自然的解释,特别是解释造物主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围绕这一问题,产生了许多思辨教义学的派别,其中闻名于世的是伊斯兰原子论哲学世界观。“在伊斯兰哲学中,一方面,这种原子论自然观促  相似文献   

13.
高德菊  韩照波 《职业时空》2009,5(2):112-114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生态哲学、环境伦理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我国古代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社会之间的和谐扩充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为实现生态文明提供了坚实的哲学基础和思想源泉。在中国传统的天人和谐基础上对近代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使科学发展、和谐社会理念深入人心,无论对中国自身发展还是对维护全球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宋贵臣 《现代妇女》2014,(3):I0006-I0007
逻辑是作为时代哲学的独特标志,不仅直接影响了语言哲学的风格,还为形而上学、心智哲学以及元伦理学等的发展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丰富的资源。甚至逻辑还在哲学的发展中扮演了一个中立仲裁者的角色。20世纪以来,现代逻辑更是为绝大多数哲学分支的发展提供了严格的分析性技术,促进哲学分支的进步和发展。但同时,逻辑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哲学的制约,如逻辑必须依赖于哲学的基本预设,并且很多逻辑系统都具备深刻的形而上学的背景。本文分别从逻辑的哲学方面(逻辑哲学)以及哲学的逻辑方面(哲学逻辑)入手,正确理解逻辑与哲学两者间动态、复杂及多样性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人的本质的超越到社会发展逻辑的超越,再到社会发展的形态的超越,续写了一部宏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篇章;从阶级视野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资产阶级视野,立足全人类视野,为全人类谋划了广阔长远的布局;从原则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揭示了“普世价值”的弊病,吸收了社会主义价值可取之处,创新性地发展成为具有世界性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高度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主线思维,是区域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的伟大著作,而自然观是其中一个重要思想。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实现了自然观发展历程中的革命性变革,揭示了人与自然统一的重要性。在生态问题日益严峻的今天,《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自然观,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更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人为本”的哲学旨趣,是对“真善美”的根据、标准和尺度的寻求,也是对“真善美”哲学视阂的追求和发展;反过来,“真善美”对以人为本的诠释和解析,更加清晰透视了以人为本的哲学蕴涵。  相似文献   

18.
蔡桂如 《现代妇女》2013,(12):I0052-I0053
泰州哲学思想中的“万物一体”生态思想,是中国优秀传统哲学“天人合一”思想发展,也是泰州区域优秀文化的突出体现。泰州区域文化中的儒、释、道三派的生态思想,尤以儒派之一的泰州学派生态观最为鲜明。泰州学派强调以人为本、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的思想主张,升华了我国古代思想家们关于“天人合一”的思想传统,也形成了鲜明的泰州地域生态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哲学以研究自然元素、自然现象为始,并逐渐形成了中国哲学的自然观。"水"作为中国古代哲学家们普遍认定的世界本原,成为中国自然观中最为经典的元素。本文将对以"水"的哲学为核心的中国自然观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中国人文、政治、文化的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20.
司蕊  刘海霞 《现代交际》2023,(11):17-24+121
“两山论”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内容,内含丰富的生态思想和经济思想,体现了对现有生态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双重超越。其对于生态理论的超越在于化解了“生态中心主义”与“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社会主义”与“生态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对经济理论的超越在于发展了传统生产力理论,推动形成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生态理性和经济理性的辩证统一。“两山论”对生态理论和经济理论的双重超越的意义在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生态经济理论的创新发展、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和生态与经济的相互转化、融合发展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