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中俄图们江区域合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国家是一个动态发展过程,当今世界和平、合作、包容互鉴、互利共赢是发展总趋势.中俄有合作的共同政治文化基础,文化血脉相通,合作心心相印;图们江区域中俄合作是东北亚“和平之锚”,具有重大深远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2.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边疆治理的重要论述,从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推进、边疆治理理论体系的完善、中国边疆学学科的建设等方面凸显理论创新价值,从国家崛起伟大蓝图的绘就、边疆治理目标体系的丰富、边疆治理理念的升华等方面体现目标建构价值,从新时代边疆治理的正确方向、主要任务、战略规划等方面践行实践导向价值,从边疆治理前景问题的解答、中国世界话语权的提升、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的提供等方面突出话语引领价值。  相似文献   

3.
珲春地区毗邻俄、朝,为中国东北边陲重镇。有清一代,原隶属于宁古塔副都统衙门。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设珲春协领衙门,雍正五年(1727年)设副协领。乾隆元年(1730年),因外事殷频,奏加副都统衔。光绪七年(1881年),置珲春副都统衙门。宣统元年(1909年)裁撤。 副都统衙门是清代驻防八旗的地方军事组织,兼管地方行政事务。《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以下简称《珲档》),起自乾隆三年(1738),迄于宜统元年(1909),卷帙浩繁,包罗宏富,是研究清代东北边疆及中俄、中朝关系的重要史料。近年来,随着东北亚经济开发热的兴起,研究以珲春为核心的东疆历史、经济、文化、中外关系等问题,成为现实社会之急需。 为使《珲档》在今日晖春开发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吉林师范学院古籍研究所与吉林省档案馆通力合作,慎行筛选,选点《珲档》1700余件。条分缕析,分门别类,编订上、中、下三册,颜之曰《珲春副都统衙门档案选编》(以下简称《选编》)。  相似文献   

4.
[提要]边疆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节点,是当前学界的研究热点之一。基于主题为边疆治理的CSSCI文献为数据样本,运用CiteSpace软件进行共现分析、聚类分析与突变分析,梳理边疆治理研究主题脉络,全面把握边疆治理研究的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研究发现,边疆治理研究形成了边疆与边疆治理两大研究分支,边疆治理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在边疆治理研究的理论向度、历史向度、场域向度、模式向度、边疆的基本内涵、中国边疆学等。新时代边疆治理研究的发展需多学科视角交叉,统筹多形态边疆,加速构建边疆治理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5.
吉林省珲春市素有"一眼望三国"之称,其毗邻俄罗斯、朝鲜,遥望日本海,是我国面向东北亚合作开放的重要平台。而中国图们江区域(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地处中国、俄罗斯和朝鲜三国交界处,范围约90平方公里,是我国在东北亚合作开放的综合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并有望成为我国面向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商贸大通道。特别是2014年10月,吉林省政府公布了《关于国务院近期支持东北振兴若干重大政策举措的落实意见》,这无疑使珲春国际示范区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鉴于此,有必要对图们江地区的战略地位、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立的意义和面临的问题加以剖析,并提出加快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建设的政策建议,早日把珲春国际合作示范区打造成为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最重要的新窗口。  相似文献   

6.
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已形成了新的边疆治理体系;认为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体系的特点是一个核心,两大目标和三大格局:一个核心——"治国必治边"的重要思想;两大目标——维护边疆地区的发展与稳定;三大格局——边内治理、边疆治理与边外治理的结合;新时代的中国边疆治理体系是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内容,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在新时代中国边疆治理体系的指导下,党中央在边疆治理实践方面开创进取,因地制宜地制定了相关边疆区域发展战略;重塑了中国边疆的历史社会地位,使之成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核心区""枢纽""窗口"和"支点".  相似文献   

7.
边疆的国家属性,决定了边疆治理中政治建设的中心地位。因地缘政治、社会结构、历史文化、经济格局而呈现的特殊性,使得边疆地区的政治建设既具备国家政治建设的普遍属性,也呈现为独有的区域特征。政党建设推动的边疆族际政治整合、中华民族国族机制下的政治意识形态建设、以法为中心的边疆治理体系革新、以互惠合作为特征的新型府际关系建构等,均体现出政治建设中鲜明的边疆特色。边疆治理中政治建设的直接成果是政治稳定与社会繁荣,而实现途径则是边疆治理体系的革新与治理能力的重构。  相似文献   

8.
近十年,关于毛泽东话语体系的研究,研究内容方面呈现以革命话语为主体、研究内容多元的特征;话语特征方面呈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属性、时代性鲜明的特征;话语形成语境与资源方面呈现中西兼融的特征;话语建构内在逻辑方面呈现面向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话语体系建构的特征。整体而言,毛泽东话语体系研究呈现研究视角宏观整体与微观具体相结合、研究方法以文本解读为主兼用历史分析与概念分析方法、研究目的注重应用性等特征,这些研究特征为建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主义话语体系提供了经验与方法论启示。  相似文献   

9.
鉴于近代以来中俄两国、中苏两党之间密切的历史联系和理论渊源,在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的书写、阅读和教授过程中,离不开对俄国的理论话语、历史话语和实践话语等话语资源的借鉴与运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重要课程文本,特别需要多维度借助俄国话语资源,据以揭示中国近现代历史发生的时代特点、梳理中国近现代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诠释中国近现代历史变迁的重大转轨。此举亦是确保当前我国高校中国近现代史教科书历史知识价值和社会政治功能实现的重要前提。  相似文献   

10.
[提要]文章提出中亚史与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性区域秩序形成有关,在单线社会形态论和文明等级论影响下,中亚成为静态历史地理空间;而中国的中亚史研究则有“外族盛衰连环性与外患内政之联系”的传统,中亚是动态历史地理空间;以丝绸之路为纽带的河西走廊“绿洲桥”则体现了包括历史中国与周边共享的动态区域性世界,而欧洲为中心的世界性区域秩序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原有的亚洲区域性世界消失。“绿洲桥”作为区域关系研究的视角改变了历史研究向来以“中心”为对象的局面,超越了中心对中心、中心对边缘的研究视角,从而突破了东西二元的话语结构,为建构中国自身的丝绸之路与世界史的话语体系提供了新的路径,也可作为理解“河西走廊关乎国家经略”的另一层深意。  相似文献   

11.
历史上的王朝随着实力强弱变化调整治理周边少数民族社会模式,主要有以处理族际关系为主的中国古代族际主义取向治理模式;以处理边疆区域性问题为主的近代区域主义取向治理模式。当代中国处理民族问题需要治理思维取向的转换,结合上世纪80年代在世界范围内兴起的地方治理理论,并借鉴我国传统民族问题治理模式和经验,挖掘本土性、族群性治理资源,研究当代中国民族问题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本概念系统,这是边疆民族地区治理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2.
因彰显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价值功能的内在需要,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内蕴着对意识形态话语范式实然形态的历史性超越与发展性建构。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建设,遵循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相统一的原则,回答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建设何以必要、何以可能,探寻促进新时代话语体系发展变革的动因与内生机制,以期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政治话语的学术性表达,促进理论话语的实践性转向,彰显中国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话语体系的世界性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边疆治理历来是我国古代王朝国家治理的重中之重。清王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边疆治理跨越了古代与近代社会。而面对从古代社会到近代社会的巨大转型和"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空前挑战,晚清政府和边臣大吏都不得不在边疆治理方面加大改革,进行制度创新。陶模(1835—1902)作为晚清著名的边疆督抚,曾数十年先后任职于新疆、陕甘与两广等边疆地区,形成和积累了大量有关边疆形势和应对治理的奏议  相似文献   

14.
晚清的边疆危机直接引发中国人边疆观念的变化。面对被迫划定边界、边境人口管理新问题、边疆主权全面遭到侵夺等种种现实危机,人们的边疆观念至少在三个方面发了变化:在空间认识方面,由传统王朝疆域观念向具有明确边界意识、重新认识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现代国家领土观念的过渡;在边疆族群治理方面,由"因俗而治"的文化疆域观念向注重区域管理的地域边疆观念转向;在边疆功能认识方面,由治内边疆观念走向治内、御外并重的边疆观念,由此全方位地建设强固边疆的理念渐成共识。清末边疆观念的变化只是20世纪中国现代边疆观念形成的开始,其间多见新认识的萌芽与现代相关观念意识的初生。  相似文献   

15.
基于中国政治实践经验的学术话语生产是建构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的主要环节。治理重心下沉是我国政治改革的重要方向,也是政治学界关注的热点议题。围绕治理重心下沉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集中表现在实践经验更新和理论解释路径创新两个方面。通过回顾相关研究,发现治理重心下沉话语经历政权下沉—自治下沉—治理下沉的逐步演变和丰富。关于治理重心下沉内卷化的讨论围绕国家政权建设内卷化、基层自治内卷化和基层治理内卷化展开。随着治理重心下沉实践的进一步深入,其相关话语也有新的发展,突出表现为更关注政党,并将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拓展为政党—国家—社会关系,强调政党的自主性和嵌入性。回到中国情境,构建政治学自主知识体系,需要立足现实经验、运用恰当方法,更需要加强概念抽象和理论提炼。  相似文献   

16.
[摘要]在医学人类学看来,疾病不仅仅·是与机体自身的紊乱有关,在疾病的概念下也会衍生出人类不同文化对疾病的认知和界定,以及疾病在某些具体历史、社会文化情景中所具有的意义。将疾病置于中国边疆过程中加以考察,可以勾勒出一部由瘴疠、鸦片、海洛因、艾滋病构成的西南中国边疆史。本文认为疾病是一种跨文化接触的身体体验,是一种被建构出来的话语形式,记录的是少数民族在与外来异文化接触、交往时表现出来的文化策略;疾病是西方殖民体系在中国边疆留下的深刻的殖民历史印记;疾病也勾连出民族国家对边疆各民族社会的整合,对边疆地区的疾病控制就有了能否治理、控制边疆的象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边疆制度、实施边疆治理的国家。自有国家文明肇始,日渐形成中原华夏和边缘四夷的天下观。"天下""五服"是奠立先秦边疆观的思想基础。中华民族从传统帝王的"家天下",逐渐走向民主共和以及独立完整的主权国家。在中国从王朝国家转变为主权国家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陆地边疆也相应地经历了历史嬗变过程。"天下"表达盈缩的思想观念,对中国陆地疆域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价值影响,需要对王朝国家"天下"与"中国"的价值理念进行合理的解读。"疆域"与"边疆"是有内在联系又有本质区别的两个概念,陆地边疆是中国历史上最古老、最基础性的边疆,近代中原王朝时期西南边疆的形成,具有鲜明的中国边疆特色和显著的历史特点。清王朝统一历史疆域版图代表着中国领土的基本范围,主权国家边疆具有临界性、边缘性和交集性的本质特征。人们可以透过主权国家边疆的本质特征,正确地认识和把握主权国家边疆所独有的特殊差异和内在规定性。边疆治理是巩固国家政治利益、人民根本利益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特色栏目“图们江区域发展研究”属于交叉学科的研究范畴,可以涵盖图们江区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语言、哲学、艺术、教育等学科,内容辐射东北亚又与中国国情和地方建设相关联;既属于交叉学科,而且又凸显问题意识.“图们江区域发展研究”栏目的优势和基础是具有丰富的学术资源、浓郁的地域及其文化优势、延边大学的学科优势、时代的需求.“图们江区域发展研究”栏目今后应该立足学科优势,增强选题策划的力度;培养稳定作者群,积极扩宽稿源渠道;选好栏目主持人,提高特色栏目知名度;提高责任编辑的素质,增强服务意识;精心做好栏目宣传工作,扩大社会影响力.  相似文献   

19.
赵树勤的新著《找寻夏娃———中国当代女性文学透视》对当代女性文学的历史衍变、主题话语、语言特质、诗学模式、文体风貌等问题作了深入的文化诠释和诗学建构 ,体现了建构中国化女性主义诗学体系的学术自觉。  相似文献   

20.
建构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体系是中国提升海洋话语权、建设海洋强国、参与全球海洋治理的必经路径。中国需要借由海洋治理对外话语为世界提供全球海洋治理的中国方案、中国智慧,全球海洋治理期待更多科学、系统的海洋治理话语来支撑,助力更加公平合理的海洋治理机制及治理实践。作为国际海洋秩序风向标的海洋话语已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因此有必要厘清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的内涵与外延,探索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规划、翻译及实践路径,以此系统化地构建中国海洋治理对外话语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