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荀觅 《百姓生活》2013,(12):46-47
在北京,每逢中秋佳节,全家团圆、赏月、吃月饼都是必不可少的过节元素,许多老北京人还会买个泥塑的“兔儿爷”回家。它严肃的样子,威武的行头,加上两只长长的耳朵,不仅形象生动,还有着平安吉祥的美好寓意。作为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泥彩塑制作的传承人——双彦和他的父亲、儿子,3代人一直在为“兔儿爷”的创新和传承做着努力。  相似文献   

2.
随着’98中国卡通艺术节敲响锣鼓,有关卡通的话题又重新热起来。人们高兴地看到,近年来中国的卡通片发展迅猛,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民族风格和特色的儿童卡通片,受到小观众的欢迎,基本上扭转了外来卡通片充斥我国儿童影视市场的局面。 《京娃儿与兔儿爷》洋为中用 北京电视台的《京娃儿与兔儿爷》是一部很有民族特色的动画片。该片中京娃儿的造型是布娃娃,无论是形象服饰,还是举止行为,都是地地道道的北京娃娃,他聪明、活泼可爱。兔儿爷是北京民间传说中有名的偶像,他风趣幽默,给人们带来幸福和吉祥。在表现形式上,该片也选用了最富有中国民族  相似文献   

3.
《中国农村》2009,(9):24-26
北京的兔儿爷是在双彦父亲、北京著名民间泥塑艺术大师双起翔老爷子手里恢复的。  相似文献   

4.
兔儿爷是老北京中秋节代表性的节俗用品,它渊源于古老的月亮崇拜。明清以来,月宫玉兔逐渐从月崇拜的附属物中分离出来,在祭月仪式中形成了独立的形象,并逐渐丰富。免儿爷兼具神圣和世俗的品性,融祭祀和游乐的功能于一体。如今兔儿爷已经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应该被更好地传承和弘扬。  相似文献   

5.
春节的由来     
李昶奕 《源流》2023,(11):30-31
<正>我们学校的课堂多姿多彩,比如有一节课,老师给我们讲了一个关于春节的精彩故事。相传古时候,有一种伤人的恶兽叫“年”,它每年春节都会来到村子里为非作歹,人们叫苦连天。后来一位仙人告诉人们,“年”怕光、红色与响声,只有这三样东西才能击退“年”。于是人们就用火烤竹子,使竹子发出声响与火光,这就是最早的鞭炮;再在门、窗上贴上红色的春联和窗花,以驱赶“年”。  相似文献   

6.
《源流》2014,(1):1-1
新的一年开始了。新的一年是马年。人们都喜欢找马说事,说什么“一马当先”、“人强马壮”、“马到成功”、“干军万马”、“万马奔腾”等等,特别希望“马”能给人振奋、鼓劲,带来平安、吉利、幸福。在五华县,人们更是企盼在新的一年里,平平安安,  相似文献   

7.
"兔儿爷,那不是八月十五供的神吗?"有人这么说.可也有人说:"那是孩子们的玩意儿,也能叫神吗?" 早先,一到八月十五,北京的隆福寺、护国寺、还有东四牌楼、西四牌楼,尽是摆摊卖兔儿爷的,用泥捏的,大的三尺有余,小的不过一寸.  相似文献   

8.
《社区》2008,(36):9-10
仪式对于过年来说非常重要。人们找不到过年的感觉,原因之一就是没有“仪式”。在中国的“年文化”中,仪式是非常丰富的,不仅有守岁、拜年这些“通俗”之外,因地域文化的差异,还有许多相异的习俗。年俗的核心内容是对“美好”的祈愿,而种种仪式也包含了人们许多儿时的回忆。  相似文献   

9.
<正>有人称,过去的三年是被疫情偷走的三年。因为新冠疫情的肆虐,当学习从面对面变成“屏对屏”,工作从“在场”变成“在线”……给人们带来了太多的不便与阻隔;同时,疫情带来的恐慌、迷茫心理,更给不少人的心底打上了深刻烙印,继而导致决策无力、行动迟缓。因为感觉碌碌无为、一事无成,但又不甘时间悄然无情地流失,一个“偷”字展现了很多人的无奈与遗憾。  相似文献   

10.
古月林 《社区》2011,(6):39-39
“今年太冷了!”“简直冻死人了”……这是最近一两个月来,人们最常谈论的话题。从2010年10月初开始,连续到来的冷空气,使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骤降,黑龙江、内蒙古等地还飘起了雪花。尽管冷空气过后,气温已略有回升,但人们对“冷冬”的担心依然存在。“千年极寒”的说法,更是加深了人们对冬天的恐慌。不过,我国气象学家已指出:“千年一遇的寒冬’说法并不科学,但人们对“寒冷”越来越敏感却是事实。  相似文献   

11.
《21世纪》2010,(4):14-15
电影《2012》向人们展示了在2012年冬至那天“发生”的山崩地裂、流星飞溅、大火熊熊、海啸滔天的恐怖景象。末日来临,人类文明危在旦夕,人们在喜马拉雅山紧急建造了一艘“末日方舟”,以便能够逃过浩劫,继续繁衍。其实,早在这部电影上映之前,2012年这个年份已经变得“恶名昭彰”。有人言之凿凿,说根据玛雅人的预言,世界将在2012年12月21日毁灭。那么,关于2012年,玛雅人究竟是怎么说的?世界真的就要毁灭了吗?  相似文献   

12.
马年赏马     
吴惟 《北京纪事》2014,(1):105-106
正癸巳年岁尾,我走进十二生肖作品收藏家白大成先生的家。他位于胡同深处的住宅犹如琳琅满目的民间玩具博物馆。已届古稀之年的白先生是个老北京,从小在胡同里长大,自幼喜欢玩具。他属兔,七八岁那年买了个兔儿爷泥饽饽模子,兔儿爷玩。每到春节跟大人赶庙会,他总会买些风车、面人儿、糖人儿之类的小玩意儿。这个爱好一直伴他到老,以至于收藏玩具成为他暮年寄情之所在。白先生的玩具收藏始于上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那时出现的跳蚤市场里出售的旧货、工艺品、小玩意儿等一应俱全。由于  相似文献   

13.
徐金龙 《金陵瞭望》2007,(20):29-29
在六合区新篁镇,人们经常说,谢书记抓丁作有自己的一套,不是“吹哨子”,而是“弹钢琴”.弹的是“交响曲”。而说到新篁镇这两年的变化.人们也由衷地称赞善于实十、善于解决主要矛盾、善于出主意用干部的谢书记。人们嘴里的谢书记就是新篁镇党委书记、“十佳服务明星”谢庆森。  相似文献   

14.
遭遇鲨鱼     
2006年2月11日,美国畅销小说《大自鲨》的作者彼得·班奇利在家中去世,这个消息不由得令人们回忆起据此改编的同名电影当年上映时在全球引起的轰动,也促使人们再一次重温、思考多少年来人类与鲨鱼的种种“恩怨情仇”。电影《大白鲨》堪称恐怖片之冠,奠定了鲨鱼作为“冷血杀手”的形象。[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一种学问和它的际遇杨志刚以1989、1990年为交界,中国读书界的兴趣和热点开始由“西学”转向“国学”,并在1993年引出了所谓的“国学热”。其背景和意义都是极为深刻的。在这种背景和氛围中,人们渴望了解“国学”常识,介绍“国学”ABC的书籍成为青睐的...  相似文献   

16.
《阅读与作文》2007,(3):52-53
春节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来自农业,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说文&#183;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时代产生了夏历,以月亮圆缺的周期为月,一年划分为十二个月,每月以不见月亮的那天为朔,正月朔日的子时称为岁首,即一年的开始,也叫年。年的名称是从周朝开始的,至了西汉才正式固定下来,一直延续到 今天。  相似文献   

17.
家成 《新少年》2014,(9):10-11
2013年的“六一”,刘俊池是在北京度过的。那不同寻常的经历,深深地印在这个11岁女孩儿的脑海中。“终身难忘”这个词虽早被人们说俗了,可对刘俊池来说,“终身难忘”一词却准确无误、实实在在地道出了她的心声。  相似文献   

18.
胡剑龙 《今日南国》2008,(17):13-14
“那时人们希望到处都是商品,30年前北京人梦想的天堂,也许比今天还要寒酸。”北京作家石康在一篇文章里感慨,30年。北京走完了1000年。30年前的北京居民,没有多少人会料到奢侈品——小轿车会如此迅速地进入寻常百姓家;当然,他们更不会想到,当年最“潮”的“永久”、“凤凰”、“飞鸽”自行车,30年后却早已与流行无关。  相似文献   

19.
2013年的岁末还未走远,漂泊的人们便开始了回家的企盼。在中国铁路客户服务中心的网站上,你会发现,大部分信息已经显示为“无”,定睛一看,只有“硬座”或“无座”栏赫然展示着“有”字,让人们内心升起一丝希望的同时,又黯然伤神。人在途,这漫漫长路该如何度过呢? 就在归家的人们为旅途满心忧愁的时候,一款名为“硬座宝”的睡眠支架走红网络,被网友称之为“春运必备神器”。它与曲谱架有几分相似,不同的是正上方和侧方各有两个软垫,一个用于撑住头部,一个用于抵住胸部,其架子还可以调节高度,人靠在上面即可安然入睡。 好像淹没在海水中的一根救命稻草,让归家的人们萌生了无限希望,这个途,因为春运神器的诞生,真的不吗?  相似文献   

20.
“国学”是历史文化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学”是历史文化现象赵吉惠近十多年国学在祖国大地确实不断地升温,有人感觉到“热”,那是因为过去偏“凉”的缘故。这些年的温度升高了,和过去相比较,说出现了“国学热”,我看也未尝不可以。在气温变幻、忽冷又热的条件下,人们对“国学”有不同看法,持不同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