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如何才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统一全体人员的思想去完成以人才培养为中心的各项工作呢?笔者认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理顺“四个”关系,做到“三要”。 相似文献
2.
王海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23(4):1-7
从“两个务必”的话语论断到“三个务必”的经典论断,二者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变”与“不变”的统一。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变”,是依据我们党执政所处时代、执政面临形势、执政回答“考题”等不同问题的创新性发展;“不变”的是二者都始终遵循马克思主义实践理论、始终坚持人民立场不动摇、更好地保持中国共产党特有的政治本色。全面把握“两个务必”与“三个务必”及其内在联系和辩证关系,对于我们党进一步坚定历史自信、发扬历史主动精神、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拓展与深化,是中国共产党在探索执政规律、全面从严治党管党过程中凝练而成的重要成果,是中国化时代化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理论创新,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不断发展前行的行动指南。“三个务必”的生成是科学性、历史性和现实性统一作用的过程,是在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指导下、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中、在总结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在实现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共产党中心任务的过程中不断丰富和发展起来的重要理论,具有鲜明的理论逻辑、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 相似文献
4.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务必”思想,既是守正,也是创新,对新时代全面推进党的建设伟大工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从理论看,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从历史看,是对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的历史经验的总结;从现实看,是新时代“新赶考”的现实要求;从价值看,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旨归。深入学习和理解“三个务必”思想,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践行“三个务必”思想,以制度确保“三个务必”思想贯彻落实常态化,有利于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新目标中始终坚定正确方向,保持清醒头脑,时刻准备经受风高浪急甚至惊涛骇浪的重大考验。 相似文献
5.
高校推进“四史”教育是新时代高校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务需求,是促进大学生自我成长的内在需要,也是破解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践困境的理想思路。 “四史”蕴含着丰富的德育资源,并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之间具有很强的内 在契合性,是新时代高校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有力抓手。 高校要切实推进“四史”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机融合,注重 “四史”教育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的价值转化,开拓“四史”教育在高校多元育人环境中的创新渠道,抢占“四史”教育在网 络学习和宣传阵地的制高点,持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实效。 相似文献
6.
“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是“四史”教育的重要构成要素。在“四史”教育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过程中,要重点剖析“四史”教育要素,深刻领悟“四史”教育思想,把“四史”教育工作与思想政治理论课进行有机联系。无论是“四史”教育还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都蕴含着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所以,高校应以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作为教育主线,同时,侧重为学生介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便于升华学生思想,保证学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7.
葛桦 《淮海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3):90-92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以政治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二阶段:"以经济为中心"的思想政治教育;第三阶段,"以人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对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阶段的划分,历史地勾勒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发展历程和教育理念的变迁,这对正确认识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地位作用,探索现代思想政治教育规律和理念,科学构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以“学生实际需求”为基点,提出思想政治教育应做到“四个结合”,即:专业素质教育与政治教育相结合,心理素质教育与思想道德教育相结合,理性教育与情感教育相结合,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同时,对大一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方法作了有益的探索。 相似文献
9.
张军成王政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4):45-52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三个务必”,是对“两个务必”的继承和发展,是向全体党员发出的伟大号召。“三个务必”包含党的奋斗目标、政治本色、取胜之道等丰富内涵,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有助于大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和厚植人民情怀,“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有助于大学生保持优良作风和矢志艰苦奋斗,“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有助于大学生发扬斗争精神和增强斗争本领。加强新时代大学生“三个务必”教育,要协同思政课和课程思政,讲深讲透讲活“三个务必”的道理;要加强校园文化环境建设,将“三个务必”融入进校园文化环境;要增强网络阵地育人功能,打造“三个务必”宣传阵地和品牌;要积极构建实践育人体系,推动大学生领悟和践行“三个务必”。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首次提出“三个务必”,这一提法具有其内在的生成逻辑。在理论逻辑的基础上,实现了文化逻辑、历史逻辑和现实逻辑的辩证统一。理论逻辑方面,“三个务必”折射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建设思想的深刻理解;文化逻辑方面,“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反映了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继承与发展;历史逻辑方面,“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了对谦虚谨慎、不骄不躁优良作风的传承与创新;现实逻辑方面,“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彰显了在应对国内外风险挑战中对斗争精神的坚持与发扬。“三个务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践行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优良作风,保持执政党生机活力的政治本色,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新时代新征程,对“三个务必”的学理阐释,有利于践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责任担当,永葆“谦虚谨慎、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提高“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制胜本领,指引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顺利实现。 相似文献
11.
“三个务必”作为新时代新征程党的重要理论创新,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建理论的内在规定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涵育,也是对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的经验总结,更是新“赶考”路上完成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中心任务的必然要求。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烈的责任担当,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优良的品质风尚,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强大的本领方法,三者是一个结构严谨、功能互补、指向一致的整体。在实践中践行“三个务必”必须从加强“三个务必”的理论学习、提升相关能力素养和完善制度体系三个方面展开,确保“三个务必”在实践中见实效。 相似文献
12.
林海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4):1-5
提升大学生的做人立身素养,是转型时期国家与时代对中国高等教育与大学生群体迫在眉睫的社会诉求。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里有国家课程政策保障的、提升学生做人立身素养的最重要的公共通识必修课,选取紧密把握该课程发挥人文化育功能特点并最切合当前学生成长迫切需求与时代要求的三方面的关键切入点———有教养、有信仰、讲政治,夯实养成学生未来的立身之基与做人之本,为有效确保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接班人发挥实实在在的主渠道作用。这是课程本身对社会要求大学承担的教育责任的担当,也是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3.
于瑞红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9,25(4):8-10
在新课程方案下,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创新发展问题进行新的审视和整合,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育人功能,探索思想政治理论教育的新机制。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新疆高校的稳定态势凸显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实效性,同时其也面临着诸多挑战,如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的形势更加严峻,宗教对新疆高校的影响显著增加,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体成为"三股势力"向教育领域渗透的又一个重要手段等。必须牢牢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动权,以爱国主义教育为中心,以民族团结、反分裂反渗透教育为重点,全面提高育人效果。 相似文献
15.
“三个务必”是百年来党的建设的历史经验总结,是应对“新的赶考之路”挑战的现实要求,也是“两个务必”守正创新的表现形式,具有深层次的历史依据、现实依据和理论依据。务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永恒追求,务必“谦虚谨慎、艰苦奋斗”是“两个务必”的高度凝练,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是夺取新胜利的必然要求,牢记“三个务必”需要深刻领悟“三个务必”的基本要义,把握好三个“务必”之间的内在关系。新时代弘扬“三个务必”,共产党人需要遵循加强“三个务必”教育、坚持人民至上原则、增强党的斗争本领、推进党的建设工程等四个方面的实践要求,走好新的赶考之路。 相似文献
16.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务必”的重要论述是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时代课题形成的重要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西柏坡精神的赓续创新。“三个务必”作为一个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优良作风、政治品格,为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提供根本动力,为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作风保障,为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提供行动指南,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提供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17.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4
四个自信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种肯定,它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同时,也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指明了方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通过建构大思想政治工作体系、营造浓厚校园氛围、加强队伍建设等途径,可让大学生认同和接受四个自信的精髓,最终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 相似文献
18.
张杰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4(2):13-17
“四史”学习教育作为新时代的必修课,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是深化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强化高校意识形态领导权的重要举措。微模式作为时代发展的重要产物,为“四史”学习教育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中的融入提供了重要保证,是推动“四史”学习教育做深做实的有效手段。“四史”学习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的微模式,可深化“四史”学习教育内容,激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育人活力;融入管理服务的微模式,可拓宽“四史”学习教育平台,促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深入人心;融入日常教育的微模式,可加深“四史”学习教育成效,落实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根本任务。 相似文献
19.
陈艳 《西昌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32(2):31-33
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对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出的要求。
它为高校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提供了新方法,即要求要从高校的实际出发,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在规律,以“化、进、新”的
科学方法,深化显隐协同的大思政工作格局、改进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改革创新隐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相似文献
20.
董强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9(5):149-15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内涵中真善美的本质规定决定了其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求真、向善、爱美的价值取向。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指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坚定了高校思政教育的求真之志;社会主义荣辱观、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在动力,拓展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向善之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和谐目标,引领了高校思政教育的爱美之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