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迪 《今日南国》2010,(15):52-53
现实中,一个国家越发达,就越难以承受哪怕一个局部的打击。 最近国内拍摄了一部电影《唐山大地震》,触动许多惨烈记忆,更引起很多思考。那场悲剧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今天,假如大城市再次发生类似悲剧的话,我们是否能从那场浩劫的教训中获得某些启示?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领导下,五四运动实践了《共产党宣言》的基本内容。五四运动昭示了《共产党宣言》阶级斗争的基本思想;五四运动体现了《共产党宣言》所表明的一切真正意义上的革命都是意识形态革命的基本认识;五四运动彰显了《共产党宣言》所阐明的无产阶级革命具有世界性的基本特征。五四运动与《共产党宣言》基本内容的高度契合,推动中国人民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表明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革命而非一般意义上的启蒙运动。从此,中国民主革命进入了新时期。  相似文献   

3.
新闻报道可以重建关于过去的意象,塑造集体记忆。文章通过对2001年至2021年间《中国青年报》的五四运动报道进行文本分析,分析其如何通过新闻报道建构五四运动的集体记忆。在五四记忆建构内容方面,研究发现《中国青年报》主要从活动记忆、历史记忆和五四精神的时代解读三个方面进行五四记忆内容的填充。在报道记忆建构特点方面,《中国青年报》一直以青年群体为主要报道对象,同时逐步淡化对官员个体形象的塑造;在报道细节上,加强对五四精神文化的认同感是一直以来的重点内容。总体而言,《中国青年报》五四报道随时代发展呈现丰富化、多元化、微观化、具象化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4.
张翎 《21世纪》2010,(9):47-48
《余震》写于2006年,那个时候心理干预还是相当超前的话题,对国人来说尚属陌生领域。我的小说表述的是一个“疼”字。  相似文献   

5.
悲剧意识在中国文化语境下处于永恒的在场状态.影片《唐山大地震》不仅描画了个体人所遭逢的严酷生存困境,更展现出悲剧英雄对于困境最坚定的世俗超越,在带给人们灵魂洗礼的同时,也指向了整个民族精神更加庄重的升华.  相似文献   

6.
郭少榕《闽东教育史述略》从文化视角探讨闽东教育的长程变迁,值得学界同仁一读。  相似文献   

7.
张翎作为新一代海外华人女作家,在小说中塑造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女性形象的同时,更用她的生花妙笔勾勒出一个又一个经历多彩、脾性不同、精神各异的男性群像。本文试从张翎新近出版的《唐山大地震》入手,将其中的男主人公分为三类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9.
为了探析汉乐府民歌《陌上桑》中所体现的平民人格,采用历史分析与文献分析的方法,从平民个体精神的角度,认为在汉代社会文化背景下,《陌上桑》通过描写采桑女罗敷与上层统治者使君之间的斗争,反映了平民人格意识的觉醒以及他们在斗争中以喜剧形式表现出来的人格上的优越,这为后世讽刺文学的创作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杜若 《金陵瞭望》2008,(11):22-22
1976年7月28日.河北省唐山、丰南一带发生了718级强烈地震。造成24.2万人死亡、16.4万人受重伤,仅唐山市区终身残废者达1700多人.倒塌民房530万问。灾情之大举世罕见.被称为“世纪灾难”。2006年,在唐山地震30周年之际.20集电视剧《唐山大地震》(又称《唐山绝恋》)问世,这是迄今我国拍摄的特技效果最逼真、最有份量的灾难片。近日,汶川大地震爆发后.不少电视台在黄金时段重播了《唐山大地震》.让人们在艺术作品前再一次受到前所未有的震撼。  相似文献   

11.
五四研究一直"是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一门显学"[1]679。张德旺新著《新编五四运动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一书从整体上深入、全面地研究了五四运动这一中国历史转折时期的重要事件,兼顾宏观、微观两大层面且均有建树。随着学术界研究的进步,对于五四运动的研究不再局限"单个层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2.
影视文学改编受制于文本的传播媒介、受众群体与接受心理等外在因素,而从文本的内在生成机制来说,起决定性作用的则是其主题思想。影视改编,正是在围绕文本的内在与外在机制进行叙事策略的转换。这一普遍性的逻辑与创意规律在《唐山大地震》三个互文本转换中有鲜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电视剧《大河儿女》不同于英雄剧,也不同于普通都市言情剧、家庭伦理剧。其独特的叙述视角和叙事风格建构了这部"平民史诗剧"的戏剧结构,从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审美特征,而象征意象彰显诗意追求,以小视角带动大历史,以及家国同构等风格化的特征正是其成功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祥子 《社区》2013,(25):61-61
今年六月上旬,学校派我到德国慕尼黑工业大学,参加为期五周的德语和计算机培训。  相似文献   

15.
影片《唐山大地震》以其真实而撼人心魄的生命镜像,演绎了地震灾难造成的普通家庭生死离别悲恸的三十二年,现实主义地表现了女儿无法直面的人生,回避中始终无法完成的自我认同和母亲惨痛的废墟记忆。通过心灵转换生成中的意象、苦难废墟记忆的光与色及日常生活写意话语的背后三方面从影视本体论的层面上,分析影片如何探寻并成功地营构了震后幸存者心灵伤痕及日常生活中难以抚慰的心理空间的"余震"。创作者用饱含"生命温度"的光线刻划出生存者背影中沉重的灵魂,以生命镜像完成了召唤结构中个体生命"疼"与"痛"的人类内在生命体验的哲性思考,以源于生活真实的深厚民族底蕴,诉说出北方古老的土地上绝望而不屈地存在着的生命力量。与同类灾难影片比较分析,该剧显出独特的摄影造型观念,更加注重灾难之于人心灵的强烈震颤与难以愈合的伤痕,层层捕捉震后心理干预的心灵维度。  相似文献   

16.
对教育学,有众多的批评。其中,最为激烈的批评之一,就是教育学脱离实际、高高在上,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实践缺乏鲜活的联系。个别偏激之士甚至认为,教育学乃无用之学。几年前,我亲听一位卓有成绩的教育工作者这样说:“教育学没有什么用,我的做法都不是从书本上来的,都是自己摸索出来的”。这种评价,不无偏激,但却令人反思。我认为,过于强调理论思辨,忽视实际教育工作所面临的种种问题,是教育学遭人诟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王铁军教授撰写的《学校教育学》一书,或许可免遭此诟,它不但架起了理论与实践之间的桥梁,更使理论与…  相似文献   

17.
本文试图对小说《董贝父子》和《巨型收音机》中的主要人物——两位父母和两个孩子及创作手法进行比较以启发读者对西方教育之社会作用的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在《边城》中提出了自然教育命题,具体描写了自然因素在少女翠翠性教育和情感教育中的重要作用,以此表现了自己对自然教育的推崇以及对学校教育的反思和批判。  相似文献   

19.
2005年年底,<中国教育报>举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切实推进素质教育"大讨论,参与讨论的范围很广,层次较高;由于参与者的视角不同,关注的重点也不相同,社会关心"减负"问题,教育部门和学校更关心教育质量问题,政府部门更关心和谐问题,研究机构关心的则是理论的完善程度.  相似文献   

20.
1.《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是由福建省教育厅主管、福建医科大学主办的社会科学学术刊物,季刊,国内外公开发行。办刊宗旨:反映高教改革与创新,交流医学教育和社会科学的研究成果,为教学科研工作服务。主要栏目:专题论坛、理论研究、党建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教学研究、高教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心理科学、医学伦理及医学与社会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