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翔 《现代妇女》2014,(12):11-11
更好的让以“情”为重的工作理念在思想政治工作的展开中得以体现,首先需工作人员从情感角度出发,透过以情激情的模式来给予员工更有效的引孚。同时,思想政治工作者意识到用行动来激发员工内心的情感的力量,并且更好的让以行激情的教育方式收获成效。此外,在进行道理的阐述时更好的让“情”和“理”有充分的交融,只有将道理融入情感中道理才能够更好的体现出其教育价值。本文对此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2.
晚明时期,李贽、袁宏道、汤显祖等人主张以情为本,在文学上展开了一场情感解放的运动。追根溯源,这一主情思潮除受到当时政治、经济方面的影响外,与明代思想启蒙学派泰州学派有着莫大的渊源,李贽、袁宏道、汤显祖等主情思潮的领军人物与泰州学派更有着重要的师承关系。  相似文献   

3.
淮盼 《老年世界》2010,(6):21-21
2007年4月12日上午,他在日本国会发表演讲,由于这个活动较为重要,电视节目是以直播的形式播出的。他的演讲稿因为以一个“情”字为着眼点,自然也就容易激起人们情感的浪花,当他说到“妈妈在我小的时候就教育我要讲真话”的时候,全场爆发出热烈的掌声。他的母亲当时就在电视机前收看电视直播的画面。这是一位年近九旬的老人,用他的话说:“我妈妈近90年的人生沧桑,经历过战争、吃过苦……”  相似文献   

4.
韩非依据战国时期的"乱世"特征,以其"因时制宜"的发展眼光,提出了"称俗而行"的观点。他在批判儒家"德治"的同时提出了"不务德而务法"。他认为"法"可以矫正不直,规范人们的行为,"德治"不再适用于当下社会,唯有"法治"可以解救"乱世"危机。因此,以"法、术、势"为一体的治国之道是达到理想社会的可靠途径。  相似文献   

5.
靳翼 《职业时空》2005,(18):1-1
眼下各种以“最新”标签推出的管理理论与方法,真有点让人应接不暇,职业经理人也真有点无所适从。然而,管理实践中的冲突,甚至“恶性”事件又不时发生,有的甚至愈演愈烈。各行各业不少管理者经常处于管理冲突的焦虑之中。抓住管理中最基础、最基本的东西,或许是保持头脑清醒的良药,是改善管理的真招。笔者认为,情、理、法三位一体的人本式管理就正是这一最基础、最基本的东西。虽然这有点老生常谈,但还是不能不谈。“情”是人本式管理的一个基本环节,是指建立在人的情感需求基础上的管理方式,它主要包括人际之间,管理层级之间相互关爱、体谅、理解、尊重等内容。其核心是人与人之间平等相待和互相关爱。  相似文献   

6.
以西方心理学为导向的现代心理学是以“知、情、意三位一体”结构划分为基础的,而以“知、情、意三位一体”为基础的现代心理学在表面上显示为极其繁荣的景象,心理学家、心理学派别、心理学类别和专业、心理学著作那还真是多如恒河沙数,仿佛人类心理、行为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并找到了正确的答案,人类只要幸福非常地依照这些答案行事,就可确保万无一失。可是,对这一基础如果随意进行一番考查就会发现:竟没有一个西方心理学家和哲学家清楚地知道其中的”意”到底是什么东西,同时也没有人质疑过这作为总是由某种心理内容激发而产生的——继发的和作为某种心理结果的“情”能不能与“知”和“意”相并列的问题。笔者认为,西方心理学和泛西方心理学只是在呈现一种虚假的繁荣而已,只是对于人类的心理世界做了一番浮光掠影的工作,与人类的心理实际相差甚远。  相似文献   

7.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认为“好”、“乐”是学生学习中情感的体现,若无情感,“好”、“乐”则无从谈起。语文是最富有人性美和人情美的学科。作为语文教学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就要善于在各个教学环节中挖掘情感点,在具体教学实践中,使课程资源的情感点、学生的情感点和老师的情感点之间架起一道畅通无阻的桥梁。达到“以情优教”,充分调动学生的课堂积极性.优化教学的效果,从而提高教学质量。以下便是笔者对情感教学的一些初探。  相似文献   

8.
这里的“揉情”,指的是演讲者将自己的情感渗入到演讲(包括演讲稿)中.演讲是感情的产物,本身就是一种情感的交流,纵观古今中外的无数成功演讲,有哪一篇无“情”?一篇演讲的情感价值,不仅仅在于影响听众的情感和形成听众对现实的态度,更重要的是,在于它能够激励和促进人们的行动.有时候,情感甚至关系列演讲的成败。因此,我们必须科学、艺术地发挥自己的情感,驾驭自己的情感,揉情于演讲之中.使听众产生强烈的共鸣效应——“爱我所发,恨我所恨”,以达到最佳的演讲效果。揉情于人即将某种情态渗入对演讲中的人物形象的刻画、…  相似文献   

9.
爷爷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人间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道的是男女之情.而人间至爱。除了爱情。还有那血浓于水的情。还有那义薄云天的情。人活一世。爱情、亲情、友情三者缺一已为遗憾。三者缺二实为可怜,三者全无。行尸走肉。  相似文献   

10.
西方有关西藏的知识深深植根于他们的“东方主义”意识,在想象中建构了一个香格里拉,当然,这并不是西藏神话的全部。其背后更深隐藏着的,是西方人对中国在经济上的迅速崛起感到焦虑、恐惧、排斥和反感,因此,西方一些政治力量操纵舆论,炒作西藏话题,对西藏跨入现代化进程的种种努力横加指责,希望保留一个”完美的、封闭的西藏”,一个“中世纪的生活样本”。  相似文献   

11.
程俊英 《职业》2012,(10):78-79
教育目的 荀子认为,性不可顺,情不可纵,应予以化导。荀子认为人性恶,因此必须受教育,教育能化恶为善。所以他说:“涂之人可以为禹者。”即无论何人,本性虽恶,受教育后,均可变为像禹一样的贤人。  相似文献   

12.
王平 《职业时空》2010,6(5):180-181
生命教育是一种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模式,应在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推行和贯彻,“以人为本”教育理念,以情育人,探索有效途径,拓展实现渠道,将生命教育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去。  相似文献   

13.
走进弘仁大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弘思益远仁达天下”八个大字,气势恢宏,苍劲有力。诸葛亮曾主张“应权通变,弘思益远”、“仁义教化、德主刑辅”的治国思想,为蜀国治国安邦之道,而“弘仁”的这八个字是否是其主张的再次升华?  相似文献   

14.
有这样一对夫妻,妻子是个“醋坛子”,她经常为了一些小事就莫名其妙地吃“醋”,也不知道是她的丈夫真的有什么花心让她厌恨,还是有什么出奇的魅力让自己的妻子对他痴心迷恋。总之,这男人只要对其他女人有一点过分的“风吹草动”,他的妻子就会生气,继而就是冷落对方好长一段时间。一天,妻子无意间发现了丈夫手机上的一条短信,是一个署名为“叶子”的女人发来的,字里行间都蕴含着某种思念之情。这条小小的短信当场就激发了妻子的醋意,无论丈夫怎样解释,妻子都听不进去,最后一个人跑回了娘家。  相似文献   

15.
西方的自由主义,自有其历史及当代语境。英国古典自由主义的一个神话,便是所谓人类理性自然趋利。这种思想主张人类理性自然地抉择自我的利益。虽然亚当·斯密在伦理学中主张同情是美德的基础,但他认为在经济活动中人必然追求利润。在这里,他根本忽略利益以外的其他可能动机。“每个人不断致力于找到他手中的资本之最有利的操作之途。“资本的最有利之途便是生产和出售市场所需的商品,因此经济人为了自身的利益,受一只“看不见的手”之指引便自然地贡献于社会的繁荣和发展。哈耶克对这个古典命题的贡献,是以大量篇幅论证经济、社会的“不平等”乃是自由和社会进步的必要条件(The Constitution of Liberty,Chicago,1960,chap.3,“The Common Sense of Progress”et Passim)。  相似文献   

16.
“人非草本,孰能无情”。情,即情感、情趣,是人类共同行为的重要基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尤其在今天物质产品极大丰富、竞争白热化、情感愈发淡薄的社会里,情感因素已成为我国企业生产经营的一个非常重要而独特的参照因素。企业各种生产经营行为如都能从“情”切入,寻求产品对应人的情感枢纽相应的部位与层次,进行定向准确而又有分寸的“切入”,再借助一定的艺术形式,使“情”的投射穿过消费者的情感障碍,  相似文献   

17.
阳明先生是我国明朝著名政治家。在理论方面,他的智慧包括"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的哲学观、"明德亲民"的政治主张和"赏罚严明""情法交申""重纲纪"的法器观;在实践方面,他实施了具有时代特性的十家牌法、南赣乡约及兴办社学等地方措施。这些政治智慧既是对前人治世经验的总结与传承,更是阳明先生立足基层形成的经事谋略。  相似文献   

18.
齐德尊 《当代老年》2011,(7):51-51,57
从前,有个读书人,名叫郭贤。科举时进京赶考,名落孙山。自愧无颜再见“江东父老”,就在外面游逛数日。可是,他家有父母在堂,娇妻在房,难免勾起思念之情。转眼到了端午节,他看到家家都过佳节,吃粽子,其乐融融,倍加思念自己的亲人。于是,就给妻子写了一封“字谜诗”: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当代文坛,贾平凹是一位创作力非常旺盛的多产作家,故乡是他文学情感的溯源地,对故乡、故事、故人的回忆,以及对城市文明的反思,是他一贯的创作主题。考察作家本人的生活习惯、文学追求和作品表达的主题,可以发现贾平凹创作的情感动因与中国古典诗学中的诗歌情感相应和,即怀乡之情和迁逝之悲,使他的作品从创作情感上就具有了古典诗学的独特品质。  相似文献   

20.
张小平 《女性天地》2011,(10):50-50
林语堂先生是福建人,现代著名学者,著作等身,三次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林先生认为“生活的目的是真正的享受生活”,他从不把写作当作生活的全部,家庭生活因为他的机智和幽默而显得异常温馨。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他同样是一个智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