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职业既是谋生的手段和身份的象征,也是施展才华的舞台和自由发展的天地。但就女性而言,职业与事业的错位、工作与家庭的矛盾、观念与行为的冲突,以及传统性别角色的定位和性别分工模式的定型,使女性在职业选择中困难重重。因此,转换视角、赋权自我,努力开创21世纪知识女性职业发展的多元化路径,是妇女理论研究和妇女发展实践共同面临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2.
农村女性非农转移和流动的父权制因素探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农村女性在非农转移和社会流动过程中相对于农村男性处于劣势 ,父权制通过性别角色分工与性别意识影响其转移和流动 ,使其处于劣势地位 ,因此要促进农村女性与男性平等地转移与流动 ,必须挣脱父权制性别角色分工与性别意识的禁锢。  相似文献   

3.
社会性别是与生理性别相对的概念,表达了多重文化因素构成的判断一个人性别的社会标准。在我国乡村地区,女性幼儿教师占绝大多数。受社会性别角色期望、性别角色冲突和劳动性别分工的影响,乡村女性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受限,职业上升路径狭窄。为此,政府相关部门应建立制度保障和激励政策,大众传媒应加强性别平等的舆论宣传,幼儿园应重视性别关怀,而乡村女性幼儿教师自身应主动革新自我,突破性别角色设定,实现职业成长。  相似文献   

4.
城市化进程中女性的经济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社会参与程度提高,但存在着差异;女性的择偶方式变化不大,但婚姻模式和家庭生活发生了变化;在农村,传统的性别角色分工仍占主导地位;城市化进程与传统社会性别文化的改变速度并不同步,女性面临着矛盾、冲突与选择,社会性别平等的实现还要经历一个漫长、曲折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在以家庭为主要制作单元的手工艺非遗作品生产制作与传承实践中,逐渐打破传统的"传男不传女"的潜规则,存在并无明显的性别分工。在某些制作环节和技艺掌握方面,或者在某些特定时期,女性甚至扮演着更为关键的角色。但掌握非遗传承技艺却对男女两性的生活空间产生了迥然不同的影响。技艺出众的女性传承者个体不得不以"拟男性"的社会身份传承手艺,同时以"女性化"的身份进入日常生活,呈现出分离的性别角色认同。然而这种性别角色的分离状态,最终并未跨越传统非遗传承场域中的性别界限而达到真正意义上的性别平等。  相似文献   

6.
绘本是大多数中国家庭进行亲子阅读的主要材料。本研究分析了在中英文绘本创作中是否存在父母性别角色刻板 印象的现象,以期为父母、幼儿园、图书馆挑选合适的为学前儿童进行性别教育的绘本提供新的思路。以40 本获凯迪克奖和 丰子恺奖的中英文获奖绘本和信谊优秀图书为主要研究对象,运用人物形象塑造分析法,从父母的人格特质,角色行为,职业 分工,外貌特征和教养方式等几个维度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父母性别刻板印象在小部分绘本中仍然存在,但在大多数绘本中 已经有所改善,体现更多元化的父母性别角色特征。  相似文献   

7.
文章采用2012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 2012)问卷数据,选取2148个已婚家庭样本为观测对象,系统梳理研究了夫妻双方受教育水平对家庭内部劳动分工的影响。结果显示:家庭内部劳动分工中女性的家务劳动负担较重;女性的受教育水平、年龄、性别平等观念、目前工作状况、身体状况对其家务劳动承担比重有显著影响;而配偶受教育水平、女性收入贡献率、家庭经济状况、家庭生活满意度对女性家务劳动承担比重影响不显著。总之,受教育水平是改变家庭内部劳动分工,减少女性家务劳动承担比重的重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8.
从个体发展的角度看,成年女性性别角色的现状是在其成长过程中经过幼年期、童年期、青年期的连续发展才逐步达到的。女性性别角色的发展包括女性性别的认知、女性性别角色的理解和对性别角色行为的采纳三个过程。  相似文献   

9.
既有文献大多忽略了家庭因素对中国农村性别收入差距的影响。通过分析2010年"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使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探讨了家庭因素对收入性别效应的直接影响、对男性和女性收入影响的差异;使用Oaxaca-Blinder工资分解法分析了家庭因素对性别收入差距的解释程度。研究发现,当前中国农村男性年收入约为女性的2倍,家庭特别是家庭分工是影响性别收入差距的重要因素;在家庭因素中,配偶工作状态解释了大部分性别收入差距,显著影响农村居民的收入;家庭规模对女性收入有显著消极影响,对男性收入影响不显著。基于此,就家庭性别分工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利用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实证研究了性别观念对农村已婚女性外出务工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考察女性家庭地位在促进这一作用上所扮演的角色。研究结果发现:具有现代性别意识观念的女性显著地提高了其外出务工的概率,这中间起作用的主要是女性性别角色认同观念;同时女性家庭地位的调节作用明显,女性家庭地位的提高进一步强化了性别观念对外出务工的影响效应。在解决内生性问题和进行稳健性检验后结果依然显著。对受教育程度和区域的差异性分析中发现,农村中低学历女性群体和中西部女性群体性别观念对其外出务工的作用存在显著的影响,而在高学历群体和东部地区并不显著。研究尝试为理解我国农村女性外出务工的现象提供一个解释视角,倡导通过性别平等来释放女性在家庭社会经济中的性别红利。  相似文献   

11.
人类的性别是先天的,但性别角色是由社会影响和个体自身的认同决定的。女性自出生开始,就在家庭、学校、媒体以及自身的认同共同作用下,从婴幼儿期与男性的无差别者、学龄早期的优秀者变为青年期的缺乏自信、惧怕成功的矛盾体。教育应加强女性的性别教育,使女性在心理上得到成长。  相似文献   

12.
婚姻中的权力分配不仅反映夫妻间的互动关系和地位分化,而且事关家庭和谐与性别平等。以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福建省的样本数据为分析依据,对家庭中夫权和妻权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性别比较研究,并在社会性别理论的视角下审视男性和女性夫妻权力获取方式之差异的社会文化根源。社会性别角色的塑造对于丈夫和妻子在家庭中的权力获得具有深远的影响,也是造成家庭领域性别不平等的根源所在。  相似文献   

13.
从英语语言出发,分析其中的性别歧视现象:视男性用语为主体,女性用语为变体或附属;两性词语在词义上不对称;词汇排序上遵循"男先女后"的原则。接着从劳动性别分工、宗教思想、性别角色社会化三个角度对之进行原因解读。这为当前的性别语言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示。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初刺绣的现代转型是在实业救国和兴女学的思潮下发生的。文章针对女性与刺绣现代转型的关系,采用话语分析方法,从社会性别视角对女学章程、女子教科书、尺牍等史料和报刊杂志等史料进行梳理和分析,探讨清末民初刺绣现代转型的动因、公共领域的刺绣话语实践以及女性在此转型过程中的性别角色。文章指出刺绣的现代转型既有外部因素也有其内在理路,官方和受新式教育的知识分子对女性性别角色持不同期待。以沈寿等为代表的新绣家从家庭走向社会,超越了贤妻良母的家庭角色,转而以国民教师和美术家的社会角色为女性开拓出更为广阔的社会空间。  相似文献   

15.
女性主义对构建和谐家庭性别分工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传统的家庭性别分工作为人类最原始的社会分工,在生产关系较为落后的经济条件下,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提高劳动效率和增加家庭福利的作用.但是却把女性置于社会关系和家庭关系中弱势地位,并使男性承受了巨大的压力.随着历史的发展,这种分工的局限性日益暴露.女性主义对于性别分工问题的研究,必将为建构一种新型的家庭分工模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相似文献   

16.
通过1990年至1991年对蒙特利尔社会服务系统内40位社会干预工作者的调查发现,女性移民最关注的社会问题,主要是移居导致的对传统性别角色分工的质疑和生理、心理健康问题。因此,主张在针对女性移民的社会工作干预实践中,应当加强女权主义干预的应用,以唤起对性别角色分工、妇女面临的社会问题和对妇女的偏见的认识为目标,鼓励干预者在尽可能平等的基础上和被帮助的妇女进行交流,以解决女性移民面临的各种问题。  相似文献   

17.
弗洛伊德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其哲学思想十分深刻并且影响极广。在资本主义工业化大生产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到工厂工作,传统的性别角色分配观念与劳动分工不断受到质疑,社会与两性关系被重新整合。面对社会变革带来的自我危机、语言危机与意识危机等问题,弗洛伊德力图从心理学角度寻找解决办法。弗洛伊德对女性的态度有失偏颇,认为男女平等是不可思议的思想,并持有女性在生物、解剖以及心理上劣于男性的观念,其对女性心理的分析暴露出他的父权社会的男性霸权主义思想特征。他蔑视女性的态度体现了他始终摆脱不了男性思维的固有模式,突破不了狭隘的性别自我中心。  相似文献   

18.
在日趋显著的城乡人口回流趋势下,探讨回流农村青年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性别权力关系。基于晋北冯村的田野调查,流动造成的“去地域化”有助于回流青年女性摆脱传统习俗的约束;同时,流动促进女性个体化意识的增强,在一定程度上重塑了传统家庭的性别分工模式并挑战了父权家长制。然而,诸如从夫居等农村社会既有惯习及传统性别规范使回流青年女性多返回丈夫原籍所在村庄,扮演家庭主妇的角色。虽然外出务工经历大大提升了农村青年女性的能力和信心,但乡村文化中的父权制氛围仍将回流青年女性排斥在乡村治理和公共参与之外。  相似文献   

19.
社会性别视角下闽西农村女性家庭地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实地调查研究发现,闽西农村女性积极参与社会化大生产,家庭中出现了"男女同工"和"农业生产女性化"的新型分工模式。随着女性经济地位的提高,其家庭地位相应提高,具体表现为女性自主权、决策权和支配权的地位提升。然而,从社会性别视角分析发现,男性仍然占据家庭的主导地位,新型的两性分工模式依然存在隐性的不平等。  相似文献   

20.
在对元阳县俄扎乡松树寨的田野调查基础上,采用PRA调查方法和文献法,对哈尼族梯田稻作文化进行社会性别分析。哈尼族在稻作分工中女性处于从属地位;女性的权利主要限于家庭之内;仍然保持着"男主外,女方内"的性别分工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