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尼采悲剧理论可以追溯到希腊悲剧。在悲剧起源问题上,尼采以日神的“恬静”与酒神的“醉狂”经希腊人意志活动而结合来解释“悲剧的诞生”;在回答如何对待痛苦死亡这一哲学终极问题上,尼采改造了叔本华哲学,将人生的悲剧性与希腊乐观的人生态度调合为一;通过对悲剧“音乐精神”的分析,尼采张扬了非理性主义,显示出西方哲学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2.
与启蒙理性主义一样,浪漫主义也是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个内在维度,缺失这一维度则无法完整理解历史唯物主义.德国浪漫派不是非理性、反动的,而是反思和批评启蒙理性主义的弊端并与之竞争的一种现代性理论.以马克思的老师A·施莱格尔的<启蒙运动批判>一文为例来看,浪漫主义批评启蒙理性主义的要点有两方面:一是善屈从于功利,真理屈从于自由;二是理性的工具化以及虚无主义的呈现.马克思和尼采都承续着浪漫主义的这一批评思路.马克思是在坚持主体普遍性和现代个体自由的基本前提下,向往古典世界的崇高,批评现代世界的鄙俗.而尼采的逻辑则是,启蒙的彻底贯彻无法依靠一切人,而只能依靠特殊的超人,末人无法推进启蒙.尊重和宽容差异、多元、特殊,是自德国早期浪漫派,经马克思和阿多诺直到当代新启蒙的共同诉求和关键.  相似文献   

3.
《悲剧的诞生》:尼采哲学的诞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悲剧的诞生》是尼采第一部正式出版的著作 ,它预示了尼采一贯的哲学立场 ,即认为哲学是非政治、非学术的。该书的最独特之处是对古希腊酒神现象的极端重视 ,把它当作理解希腊悲剧、希腊艺术、希腊精神的钥匙 ,甚至从中提升出了一种哲学来。在该书主导思想的形成过程中 ,叔本华和瓦格纳的影响不容忽视。该书表面上是一部美学著作 ,实质上却是一部借艺术谈人生的哲学著作。全书贯穿着尼采一生关注的两个主要问题 :1 生命意义问题 ,表现为由酒神现象而理解希腊艺术 ,进而提出为世界和人生作审美辩护的艺术形而上学 ;2 现代文化批判 ,表现为对苏格拉底理性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哲学的批判,尼采提出现代德国精神的复兴必须倚赖音乐-悲剧-神话三位一体的重生.在酒神音乐之中,个体直达生存之根本,这种审美现象拯救了希腊人的悲剧性的生命观,重新赋予生存以意义.尼采认为,现代德国精神的复兴同样建基于主体的存在意识与生命意志,从而在音乐精神中重返自身的民族神话,这种建构并不是抽象的,而是基于历史-文化的.  相似文献   

5.
尼采首次对希腊人的狄奥尼索斯现象进行了心理学的分析,认为希腊悲剧诞生于酒神狄奥尼索斯和日神阿波罗之间的冲突的平衡;欧里庇得斯和新阿提卡颂歌将酒神赶出了悲剧舞台,造成了悲剧的衰败;苏格拉底的科学乐观主义使悲剧彻底失去了神话品格。尼采把拯救德国民族精神的重任寄托在悲剧文化的复兴上,又把悲剧复兴的希望寄托在叔本华的哲学以及瓦格纳的整体艺术作品上。  相似文献   

6.
论尼采的悲剧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尼采一反传统的理性主义悲剧理论,认为悲剧产生于人性中狄奥尼索斯(酒神)精神与阿波罗(日神)精神的永恒对立和冲突,这种对立和冲突也正是悲剧的本质。以此为支点,他对悲剧快感、悲剧的乐观主义等问题做了全新的解释。尼采的悲剧观不仅是对理性主义悲剧观的反叛,同时也是对它的补充。  相似文献   

7.
德国古典主义时期莱辛与温克尔曼的“诗画之争”是在古典主义回归希腊精神的过程中,对古希腊艺术一种带有现实目的的反思。莱辛通过《拉奥孔》所提出的一系列对古希腊艺术的分析,在否定温克尔曼的“高贵的单纯和静穆的伟大”的观点的同时,把古典英雄纳入到现实的领域,最终目的是建立独立于法国古典主义的德意志民族艺术理想,同时也为19世纪后期德意志文学辉煌时代的到来进行了理论上的奠基。  相似文献   

8.
尼采悲剧理论可以追溯到希腊悲剧。在悲剧起源问题上,尼采以日神的“恬静”与酒神的“醉狂”经希腊人意志活动而结合来解释“悲剧的诞生”;在回答如何对待痛苦死亡这一哲学终极问题上,尼采改造了叔本华哲学,将人生的悲剧性与希腊乐观的人生态度调合为一;通过对悲剧“音乐精神”的分析,尼采张扬了非理性主义,显示出西方哲学对人类生存世界的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9.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提出了日神和酒神精神的对立统一产生了希腊悲剧精神,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是不可分开的。尼采主要以希腊悲剧精神观念反对苏格拉底开创的工具理性。德国浪漫派和德国古典人文主义精神决定了尼采对希腊悲剧精神的认识,尼采的酒神观念主要来自德国浪漫派,尼采的日神观念主要从莱辛、文克尔曼、席勒、歌德、贝多芬和黑格尔等古典人文主义者处取来。  相似文献   

10.
<正>19世纪末以来,西方文化中的理性主义开始受到质疑和批判。尼采第一次突破理性的束缚,深入非理性世界去探索艺术的奥秘:“重估一切价值”打破了西方知识体系与终极价值的理性基础,呼吁重视生命自身的价值——即他所说的“强力意志”: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瓦解了理性主义的深度认识模式,其“任意性”规则是对理性主义追求终极意义的重创,开创了20世纪西方哲学的语言学转向。弗洛伊德则打开了无意识世界,将其文艺观建立在精神分析学的基础上,从而进一步瓦解了西方两千多年来的理性主义传统。尼采和弗洛伊德直接开启了以非理性主义为特征的所谓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学界对理性主义的反叛体现于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1.
尼采对古代世界的理解常常不同于学界的传统,而且这始终是他据以对现代文化提出批评的参照点。论题试图阐释构成尼采古希腊观的重要因素,即希腊人的神话世界观及其如何在尼采后期哲学著述中以"肯定生命的本能"继续出现,从而再次论述尼采的重要思想之一:古典研究必须以服务现代文化为目的。  相似文献   

12.
现代德国哲学引入中国经历了多种形态和阶段。王国维理解和介绍叔本华与尼采是为了更好地理解中国的文化和进行独特的哲理思考;而新文化运动乃至“文革”之后的知识界对于尼采和存在主义的颂扬和兴趣则大多是为了反对自己的文化传统。至20世纪90年代,比较的广义现象学的研究开展起来,大批译著、论著出现。至今,又有了一股要通过现代德国哲学来更合适地理解中国古代哲理的学术动向。  相似文献   

13.
鲁迅的尼采式“反启蒙的启蒙”的个人主义具有启蒙与反启蒙的两歧性以及“排众数”与“觉民众”的内在紧张,其以“超人”为典范的“立人”理想难免带有浪漫主义审美乌托邦的虚渺。五四以后,从《娜拉走后怎样》起,鲁迅开始疏离尼采及其早年任个人、重精神的启蒙主义,并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马克思的共产主义与尼采的个人主义位于现代思想光谱的左右两极,作为资本主义19世纪文明的批判者,他们都提供了各自矫正与补救现代性的方案。鲁迅是一个启蒙者和现代性批判者,他批判“至偏而伪”的资本主义19世纪文明,而冀望于20世纪新文明。当鲁迅的尼采式个人主义幻灭,马克思的共产主义提供了可替代的人类解放的新理想。  相似文献   

14.
尼采学说与新文化启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尼采学说与新文化启蒙刘卫东,冯世光毫无疑问,发生于七十年以前的新文化启蒙运动是植根于中国特定的历史文化”上填”中的;但也毋庸讳言,如果没有西方思潮之“水”的浇灌,中国也不会盛开“五四之花”.尼采学说就是影响和推动新文化启蒙的西方思潮之一。然而,长期以...  相似文献   

15.
叔本华是现代西方最早对黑格尔哲学进行批判的哲学家之一。他站在非理性主义哲学的立场批评黑格尔对康德哲学的“错误”态度,指出黑格尔的理性主义哲学是“完全虚构”,是变相的神学,是为普鲁士政府服务的哲学。叔本华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既包含合理成份,也存在一些错误。这一批判推动了西方哲学从理性主义向非理性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中对苏格拉底进行了严格的批判,并就“逻辑的苏格拉底”“赴死的苏格拉底”“审美的苏格拉底”进行了深入分析。尼采通过对苏格拉底代表的理性、逻辑与知识的批判,强调悲剧艺术与逻辑或知识理性根本不相容。基于此,尼采强调苏格拉底代表的逻辑与知识原则进入了悲剧,直接导致希腊悲剧的衰亡。要想悲剧得以重生,就必须回到音乐与神话代表的悲剧艺术的本原价值上来,因此,辩证地分析与评判尼采的思想原则,有助于揭示尼采悲剧理论的时代新价值。  相似文献   

17.
敏于感受现代文明的弊端,尼采开创了具有20世纪特色的非理性主义。这一转向不仅具有深刻的现实基础,而且对西方哲学产生了重大影响;尼采非理性主义哲学所表达的是现代西方人在传统价值观崩塌时代的痛苦和寻求的渴望,这就是尼采非理性主义哲学生命力之所在。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美学观念中的"超人"意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40年前后,沈从文的诗歌、小说、散文和文论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一种“超人”意识。尤其是他的文论,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带有尼采、叔本华直觉感悟式的哲理意味,而且在思想内容上也可以听到尼采、叔本华的有关“审美愉悦”的回响。在对现代都市文明的批判上,沈从文又跟卢梭、康德有些接近,但西方哲人是站在哲学的角度对文学的“玄思”,沈从文是站在艺术家的立场对文学的哲理阐释。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康德的启蒙箴言出发 ,分析启蒙与理性 ,理性与理性主义之间的复杂关系。通过相关讨论 ,文章最后得出结论说 ,当理性被规定为某种理性主义的时候 ,启蒙就与这种特定的理性相分离了 ,就此而论 ,并非启蒙不再需要理性 ,而是理性主义将自己封闭起来从而堵塞了启蒙的出路。  相似文献   

20.
在1980年代“美学热”语境中,西学的“现代派”资源契合了思想解放的宏大语境。主体价值的确立、审美感性的彰显、个体的历史反思等等,这些不仅成为西方现代派美学的表征形式,更是成为中国新时期的理论诉求。“萨特热”“尼采热”以及“弗洛伊德热”就构成整个80年代美学维度“译介热”的知识框架。萨特的存在主义美学浪潮作为译介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通过强大的哲学理念和现代派文学的推动,成为人学思潮中的“亮点”;以弗洛伊德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通过对主体深层心灵活动的体察、泛性主义的生命欲求和精神世界的症候性分析,呈现出了主观色彩浓厚的美学面貌;“尼采热”的出现构筑了新时期译介活动的另一个热潮,伴随着尼采哲学论争的同时,也是唯意志论哲学和人本主义理论在中国的进一步深化和张扬。由此,“译介热”走出了一条从主体话语确立到美学伦理建构的理论谱系,具有文化反思和人性启蒙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