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公共卫生事业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表现,直接关系着人民生活的幸福指数。构建新时代公共卫生事业的大格局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题中之意。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重大公共卫生事件中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共卫生事业向前发展,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从实践维度、历史维度、价值维度构建新时代公共卫生事业大格局。  相似文献   

2.
李美霞 《职业时空》2008,4(6):59-59
“十一五”纲要指出,不断提高全国人民生活水平,是要坚持实现的根本目的。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宗旨的本质要求。必须坚持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发展经济的出发点和归宿…….着力解决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过上更加宽裕的小康生活。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3.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探索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是实现人民美好生活的切入点。进入新时代以后,想要实现"满足人民美好需要"这个神圣命题,就必须直面人民美好需要的多样性和矛盾性等难题。本文将着重于理解"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和实现路径的探索,以期能为我国建设"人民美好生活"提供切实可行的理论支撑和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4.
<正>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人民群众的共同期盼。党的十八大以来,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更加强烈,人民群众对共同富裕有着新的更高的期待和要求。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始终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对共同富裕道路做了新探索,对共同富裕理论做了新阐释,对共同富裕目标做了新部署。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再次指出:我们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紧紧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深入群众、深入基层,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大以来。“美好生活”这一概念被广泛提及,这也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新时代我国主要矛盾发生变化,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新的发展目标,也赋予了美好生活新的时代内涵,就国内来说,就是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奋斗,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美好的生活世界。  相似文献   

6.
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网信事业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应有之意,是网络强国建设的根本性原则。在新时代条件下,面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我们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网信事业,才能不断加快网络强国建设的步伐。  相似文献   

7.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升华。思路引征出路,理念指导实践。共享发展是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引领下,营造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发展环境,这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8.
习近平民生观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人民群众至上,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为此,他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党和国家长期奋斗的根本目标,在民生建设方面始终坚持人民利益高于一切.  相似文献   

9.
《老年世界》2006,(4):21-21
概括讲,科学发展观就是指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其深刻内函和基本要求如下: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人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相似文献   

10.
朱广隆  杨淑敏 《现代交际》2023,(11):33-40+122
以人民为中心是党中央为应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所面临的新挑战而提出来的,契合中国共产党的人民立场。以人民为中心这一理论蕴含着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创造主体、人民群众从单纯的主体走向自由而全面的主体、人民群众的历史合力作用于历史发展、实现共产主义是人民群众最高的事业这四个方面深刻的历史唯物主义解读,包含目的、方法、价值、检验这四方面内容。在社会主义事业中,应当从坚持人民立场、聚焦人民需求、发挥人民力量、促进人民幸福这四方面着手,更好地把以人民为中心思想贯彻落实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  相似文献   

11.
周丽娜 《职业时空》2009,5(2):20-20
为迎接金融危机的挑战,扩内需、保增长,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就是发展,而发展必须是科学的发展。坚持发展的目的,就是要发展经济,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构建和谐社会。  相似文献   

12.
<正>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内涵丰富,其中,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诗意的栖居环境更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满意度与获得感。回溯历史,一个国家的进步始终是与美好的人居环境相伴随的。展望未来,在社会主义新时代背景下,美丽中国建设为国家第二个一百年奋斗擘画了新的美好愿景,更为人居环境建设提供了最重要的引领目标。面对美好生活向往和美丽中国愿景,人居高质量发展已经成为重大而迫切的研究与实践命题。  相似文献   

13.
保持党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必须坚持从群众中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使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充分反映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紧紧依靠群众,使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振兴吉林的实践;党员干部必须和群众同甘共苦,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相似文献   

14.
<正>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日益增长。社区文化建设作为新时代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能为老百姓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和喜闻乐见的业余文化生活,从而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因此,努力完善社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文化服务质量、构建社区和谐人文环境,是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必然要求。课题小组利用暑假期间以金太阳社区为调查对象,针对社区公共文化服务这一领域进行了全方位调研。旨在弄清楚吉安市社区公共文化服务整体状况,总结社区文化服务工作特色,并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和短板,提出有效完善措施。并以此为鉴,为吉安市推进和谐社区建设、  相似文献   

15.
新时代网络道德教育的新矛盾是新时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精神需要与网络道德教育不平衡不充分的道德供给之间的矛盾。分析新时代网络道德教育的新矛盾的主要表现和理论特质,希望能把握好新时代的新矛盾,推动网络道德教育的新发展。  相似文献   

16.
高苑  张岩磊 《现代交际》2022,(12):9-18+121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结着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思想精华,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在新的历史时期,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就要牢牢把握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即“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必须坚持守正创新“”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必须坚持系统观念“”必须坚持胸怀天下”。  相似文献   

17.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利用科技馆活跃群众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实现和保障基层人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成为新时代我们科技馆工作者必须思考的问题。本文从群众文化定义和特征入手,简要阐述科技馆和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重点以部分科技馆先进典型做法为例就如何利用科技馆创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8.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法》明确规定,要“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构建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党中央从增强文化自信、建设文化强国的高度而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近年来,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工作,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并不尽如人意,与乡村文化振兴也还有很大距离 , 与当前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仅是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的客观要求,而且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人人共享文化发展成果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19.
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作为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在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要推进全面依法治国。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必须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马克思公平观贯穿着马克思的整个思想体系,马克思公平观对于学生公平感的建立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0.
十七大报告提出,“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这不仅阐明了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目的和基本途径,也充分说明了人民群众在建设和谐社会中享有的主体地位,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特征。老年人作为广大人民群众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既是和谐社会的建设者,也是和谐社会的共享者。因此,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大精神,对于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强老龄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