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由伦理、文化共同体向政治、法律共同体演进是现代民族国家的发展趋势。“中华民族”这一概念诞生于中国从“君主制国家”向“民族国家”的蜕变过程之中,而国家类型的重塑也促使了国民身份的转变。如今,中华民族已实现了从“文化共同体”向“法律共同体”的初步转化。本文以民族起源、形成与发展为切入点,具体探讨了有关“中华民族”的想象与形成,并以此为基础阐述了实现与完善“法律共同体”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当今社会已经进入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发自于社会经济与物质生活条件的大变革,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结构嬗变。青年转型与社会转型同步进行,相伴相随,而“青年一代进入自立的社会生活的过程具有两个侧面:青年的社会化与社会的青年化”①。因此,如何分析目前社会的青年化趋势,如何使青年的社会化过程得以顺利实现,成为我们青年研究工作者应予关注的重要课题。一、对社会青年代的还把社会的青年化趋势由来已久,从古代社会没有“青年”概念到近代青年群体的形成,从传统的青年“边际人”的参与到现代的青年社会的形成正在预示着,社会青…  相似文献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新时代民族工作赋予新的内涵。青年民族干部是开展民族工作的重要主体之一,如何帮助青年民族干部形成“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观念意识,并将之内化为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是新时代民族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与结构功能主义范式不同,常人方法学以“普通人”为观察视角,以日常活动为研究对象,以解决日常问题为导向,形成了“场景性”“索引性”“权宜性”“自反性”分析等系统研究方法,能够解析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实践走进青年民族干部日常生活的内在机理。由此,在青年民族干部的成长场景下,应以民族政策为权宜参照,以共享知识体系指向“共同体知识”,通过保持“政策”与“文化”的自反性和可说明性,以期在青年民族干部的日常生活中培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4.
《老年世界》2013,(9):19-1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相信每位读者心中也都有自己所憧憬向往的“中国梦”。为此,《老年世界》面向所有读者举办“我的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相似文献   

5.
冯轩 《老年世界》2013,(13):12-12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相似文献   

6.
《老年世界》2013,(12):13-13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  相似文献   

7.
晚清实业教育是中国近代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时期的实业教育经历了从“经世致用”思潮的兴起、到各地实业学堂的创办、再到实业教育制度的确立的过程。晚清实业教育既培养了一大批技术人才,也大大促进了西方近代科技在中国的传播,为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正>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道路好不好,自己走了才知道。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必须坚持自信自立,我们要坚持对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解决人类共性问题,推进人类社会繁荣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深刻影响了世界发展的趋势和格局。新征程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定道路自信。一、回望走过的路:在民族由衰到盛中找回道路自信近代以来,面对中华民族的衰落,中华儿女为谋求民族复兴之路日夜奔走,经历了学习别人的道路到逐步独立自主  相似文献   

9.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  相似文献   

10.
由费孝通教授提出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观点中,关于中华民族“一体”的形成过程中,由于这是一超越各民族界限,上升到一个国家整体层面的概念,所以它的形成和发展与几百年来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每一次对外来敌对势力的反侵略斗争,都在无形中促进着民族凝聚力的形成,也正是由于存在着反分裂反侵略的任务,所以才有强调中华民族“一体”性的必要.但是,在强调民族融合的过程中,我们都有意无意的突出了汉族的主体性成分,而对其他少数民族有所忽视.有时在政策的制定过程中也会不自觉地为了突出整个国家的整体性而抑制各少数民族的个性发展,甚至希望他们被汉族逐步的同化和靠拢,以利于整个国家的管理和运转,其实不然,  相似文献   

11.
“中国梦”是催化中华儿女奋勇前行的行动指南,折射了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历史进程.实现伟大“中国梦”,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本质内涵在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伟大“中国梦”,要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略览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中国梦”的发生融汇了历史、现实和未来三大客观要素,本文主要从现实性要素出发,探讨“中国梦”的现实逻辑:“中国梦”是中华民族在新时期凝心聚力的时代性、世界性话语,是应对全球化机遇和挑战的精神动力,是迎合现代性要素的改革动力.  相似文献   

12.
《老年世界》2013,(11):16-16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这一时代解读,既饱含着对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深刻洞悉.又彰显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宏伟愿景,为党带领人民开创未来指明了前进方向。“中国梦”深刻道出了中国近代以来历史发展的主题主线,深情描绘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不断求索、不懈奋斗的历史。  相似文献   

13.
自古以来,中国人特别是知识分子“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价值观渊源流长,对国家民族、社会的感受认识、价值取向在一个人的价值观念体系中占据最高地位。如下调查资料显示出“三资”企业青年的国家观的实际状况。一、国家观的总体描述“三资”企业青年中,爱国意识、“民族复兴”价值观占了主流,大部分青年认为“中华民族不久将来定会强盛”。我们调查发现,在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价值观方面,78.9%的人对此有相当程度的认同感,认为传统文化可与现代社会相融合;有力.0%的人反对“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应向西方看齐”,80.1%的人认…  相似文献   

14.
付银 《现代妇女》2014,(6):149-149
中国传统法律思想与中国古代特定的社会特征相适应,具有强烈的义务本位、权力本位、宗法家族本位等封建特性,经历了先秦的思想形成、秦汉隋唐的思想发展、宋明的思想完善和明末清初的思想反思四个阶段。至近代在西学的影响下发生了向资产阶级法律思想的转型,经历了从地主阶级改革派、到洋务派、到资产阶级改良派、再到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思想转变过程,具有外发性、急促性、艰难曲折性和不彻底性等特征,为现代法律思想留下了重要的历史启示。  相似文献   

15.
生长在20世纪初叶的中国青少年学生受过旧教育,后来目睹民族危亡、山河破碎而觉悟起来,从爱国到革命,这几乎是我国近代先进知识分子走过的共同道路。周恩来革命的一生也是这样起步的。然而,在寻找“救世良方”和确立革命人生观的艰苦过程中,他以强烈的求真意识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留下了独特的轨迹。  相似文献   

16.
中国与日本两国文化的交流历史悠久.古代日本曾大规模地学习中国文化,在此基础上创造了自己的文字.但是到了近代,中国开始大量地向日本学习.我们今天所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很多就是从日本引入的.本文对近代中日语言交流的具体过程,汉语吸收“日语外来语”的各个阶段进行区分,并对其社会文化背景和特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潘璐 《社会学研究》2023,(5):1-22+226
在农村集体经济研究中,社会学面临如何将“集体”概念化的挑战,马克思的公社思想为此提供了理论启示。马克思在古代社会史研究中确立了公社作为人类社会组织形态的历史普遍性,总结了氏族公社、家庭公社和农村公社的多元形态及其演变过程。马克思“公社”概念的核心是在历史实践中形成的社会联结和共同性,公社体现了个体与集体的融合统一。本文将马克思的公社思想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对当代中国的“集体”进行了概念阐释,为理解与指导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8.
52集大型电视连续剧(《闯关东》目前在全国多家电视台热播,为广大电视观众献上了一顿丰盛的文化大餐。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3次大的人类迁徙。从历史、文化的角度看,中华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而农耕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喜欢固守一亩三分田,愿意过“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平静生活。  相似文献   

19.
在一个缺少民主法治传统的国家里,仅依靠少数贤臣名将或个人领袖的英明睿智是不可能保持长盛不衰的。近年来,“盛世”成了一个使用频率颇高的词。所谓“盛世”,在历史上是指中国社会发展中一些特定的阶段,是国家从大乱走向大治,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繁荣昌盛的时期。在中国历史上,比较公认的盛世只有三次,即从“文景之治”到“武帝极盛”再到“昭宣中兴”的西汉盛世、从“贞观之治”到“开元全盛”的大唐盛世和清代的“康雍乾盛世”。这三大盛世,一方面确立了中国传统盛世概念的基本内涵,另一方面也都没能避免“盛极而衰”的结局,给后人留下了无…  相似文献   

20.
卢作孚是中国近代颇负盛名的民族企业家,四川合川人。他1925年创办的“民生轮船公司”开始经营长江内河航运,后来发展到运洋航远,由一艘70吨的小轮,发展成为近代规模最大的民族航运业资本集团,创造了中国航运史上的“奇迹”。他还担任过旧中国川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和交通部次长。他所创造的民生精神:对外,“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展产业,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