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坚持革命文化政治立场,开启革命文化国家制度化建设的新篇章,建构以教育为本的革命文化建设思想理念,开创革命文艺建设的新局面,创造出丰富的文化成果。革命文化对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建设发展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筑牢了中国共产党长期执政的文化根基,为引领中国人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凯歌前行提供了精神动力,是取得意识形态领域斗争胜利的有力武器。在新中国成立初期革命文化建设中形成的宝贵的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新时代更好地传承革命文化、弘扬革命精神提供了诸多启示。  相似文献   

2.
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与改革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一项关键举措。新中国成立初期,清华大学基于国情、校情和学情,整合教学资源成立“大课”委员会,探索政治“大课”教学方案,结合“大课”演讲、班会讨论、小组讨论、学期总结、课后实践等方式,推动革命历史、政治理论进入课堂,增进学生对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新民主主义论、中国革命史和社会主义道路的认识。开设政治“大课”,是清华大学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探索政治理论课建设和革新教学制度的开端,也是加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尝试,亦为新时代建设“大思政课”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历史经验。  相似文献   

3.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贞操观相较于民国时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1949—1966年是新中国成立初的十七年,也是“文化大革命”爆发前的十七年。由于“文化大革命”爆发后,贞操观又显著呈现了不同的特点,故本文以“文革”前后为界,以北京地区为例,对新中国成立初期贞操观的变革进行了探讨,总结了这十七年间贞操观变革的历史意义与局限。  相似文献   

4.
全景式考察中国现代化的历史发展,既要看到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再到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时序延展,也要回望中华民族从近代以来到新中国成立期间的现代化走向。把中国式现代化置于近代以来承续衔接的整个历史进程之中,可见中国式现代化源出于从鸦片战争到新中国成立期间中华民族为摆脱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而进行的艰苦抗争和曲折历程,肇始于新中国的诞生并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过程中朝向“四个现代化”目标探索前进,崛起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长足发展,成熟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中国特色、本质要求、路径遵循与世界影响得以充分彰显。从回顾和展望的长视域看,中国式现代化正历经两个依次联通的“一百年”,已呈现出从盲从到自主、从被动到主动、从后发到引领、从跟进到创新、从自救到利他等一系列规律性特征。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初期实行的“一边倒”对外战略,是当时特殊历史下的特殊战略选择。新中国在实行“一边倒”对外战略中,仍然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立场,维护了国家和民族利益。因此,“一边倒”对外战略在当时对于巩固新中国政权、挫败美国对新中国实施的战略包围与封锁、维护世界和平等,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6.
毛泽东是伟大的文艺理论家和实践家。新中国成立后,为实现中国社会主义文艺的创立,毛泽东大力推动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文艺领域的根本指导地位,提出和发展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指导方针,推动形成了社会主义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原则,初步建构了以文代会制度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管理体制。毛泽东推动创立的中国社会主义文艺为新中国文艺事业的繁荣和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相似文献   

7.
20世纪中国发生了三次历史性巨变 :即辛亥革命 ,推翻君主专制制度 ;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改革开放 ,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奋斗。三次巨变围绕“振兴中华”这一主题展开 ,生动地再现了历史运动的继承与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是历史的必然,科学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学说科学化的最高成果.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是中国近代史的结论.“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的社会主义特指科学社会主义.新中国60多年来的事实证明科学社会主义具有无比的优越性.中国的现实和未来发展依然需要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具有典型性。民主革命时期,在创立和宣传毛泽东思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新中国成立初期,在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中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改革开放新时期,在继承捍卫毛泽东思想、创立邓小平理论和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邓小平对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贡献,对于全面把握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规律,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个前后相继、持续推进的动态演进过程,此过程遵循继承与发展的内在生成逻辑。现阶段,它既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所实现的新发展和新飞跃,又体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所取得的新推进和新突破。作为思想方法和实践原则,新时代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离不开个人智慧与集体奋斗所凝聚起的“中国化”主体力量作用的发挥;也离不开历史与现实、理论与实践辩证统一所催生的“中国化”实践条件的客观前提。  相似文献   

11.
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应当对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做出客观正确的历史评价。毛泽东是近代中国最伟大的民族英雄,他缔造了新中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奠定了最根本最重要的现实历史前提。毛泽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者,毛泽东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前奏者,毛泽东晚年的失误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这就是毛泽东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在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之际,学习毛泽东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理论,对于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坚持和发展毛泽东思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毛泽东十分重视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设。新中国成立初期,在完成了民主革命的遗留任务和恢复遭受连年战争破坏的国民经济之后,立即致力于旨在建立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  相似文献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持续推进国家制度建设的历程,就是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不断进行制度创新的过程。这一历史进程分为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制度的最初探索(新中国成立-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开创和确立(十一届三中全会-十八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和定型三个时期(十八大以来)。这是一个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过程,本质上都是党领导人民对社会主义制度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是社会主义制度史上的历史飞跃;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成熟定型将是制度建设史上又一次新的飞跃。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开创性研究和系统性解决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问题,全面概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显著优势,科学描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图谱",系统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理论,标志着我们党对国家制度建设的认识和实践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结合《纲要》的学习认为,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在我国改革开放的新历史条件下,把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普遍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时代产物。文章第一部分指出,为了使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取得必要的理论前提,邓小平首先正确地界说了马克思主义,从三个不同的逻辑层次上分别提出了“完整准确”说、“精髓灵魂”说和“继承发展”说。第二部分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规范我国社会主义实践和我国社会主义实践超越、扩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互作用的分析,集中说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就是在理论和实践的矛盾运动中形成并完备起来的,是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最后,文章第三部分从历史与哲学的高度,说明我们在实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本原则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孙中山社会主义思想在20世纪初年中国蓬勃兴起的社会主义思潮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它的特色表现为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对中国儒家传统的继承和创新。它继承了“经世致用”精神;重视道德在社会进步中的作用,提倡社会物质和道德教化协调发展;坚持“和而不同”、“过犹不及”的中庸哲学。这对于我们今天如何继承和发展文化传统,具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6.
新中国60年来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文献分析和历史分析等方法对中国社会主义宏观经济理论这一新中国60年来经济学研究的重要主题进行阐述.研究认为:新中国初期的29年,中国经济学以"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经济"为主题.研究社会主义改造、公有制的建立、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与管理.改革开放31年来中国经济学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理论"为主题,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在宏观意义上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所有制改革、分配体制、经济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等问题.  相似文献   

17.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励精图治、奋发图强,坚持和发展了历史唯物主义,开创了新中国历史发展的新篇章。从唯物史观的视野审视新中国六十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探讨其历史经验,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顺利发展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劳动模范的评选表彰凝聚了中国力量,彰显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活力。而劳模精神是劳动模范先进精神的凝练表达,是中国精神的重要组成,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映照。其主要内涵由最初的“任劳任怨、艰苦奋斗”“求真务实、踏实进取”“坚定信念、发奋图强”演变到新时代的“匠心独运、追求卓越”,凸显了不同时期劳模精神的主要特征。运用文献研究法、考据法和比较法探究新中国成立以来劳模精神的发展演变,以充分把握其继承与创新的关系,进而促进劳模精神在新时代历史征程中凝练精神谱系、汇聚精神力量、彰显时代价值,发挥其在社会经济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价值引领作用,为进一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推动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动力。  相似文献   

19.
中国当代先进文化指的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其特征有科学性、时代性、民族性、开放性、群众性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 ,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和教育科学文化建设 ,并注重继承历史文化优秀传统 ,吸取外国文化的有益成分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为人类文明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维系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的牢固纽带,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历史基础,是外国人认识中国、加强中外理解和交流的重要途径,对中国传统文化,要吸取精华,去其糟粕,要把继承传统文化和吸收外来文化结合起来,要大力加强传统文化教育,充分发挥传统文化在静少年教育和党风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