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文杰  刘德定 《现代交际》2023,(7):12-22+122
作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总结,“五个必由之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二者在出场逻辑上具有共同性,即相同的理论、历史、实践逻辑;在价值旨归上具有相通性,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遵循和解答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在实践中,“五个必由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方向、精神、理念、保障的指引。二者的密切结合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照进现实。  相似文献   

2.
董小宇  李辉 《现代交际》2023,(1):1-9+121
走向现代化是人类社会实现更高层次发展的必然诉求和本质追求。中国式现代化的现实前提、价值取向和实现状态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逻辑的完整阐释和充分表达。中国式现代化在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深化探索实践导向、成功突破一元桎梏、有效剔除二元对立、非凡开创文明形态五个方面为世界发展和人类进步提供了中国智慧,产生了中国影响。  相似文献   

3.
刘江  赵海月 《现代交际》2024,(2):77-85+123
中国式现代化是带有中华文明特质规定性的现代化,其生发逻辑与价值面向体现着“和”文化基因。从渊源来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在规引。其中,“与天和性、天人合一”规约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宇宙观,“与邦和谐、协和万邦”彰显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国际观,“与人和睦、和而不同”夯实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社会观,“与心和解、人心和善”揭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道德观。  相似文献   

4.
郭飞  邬镇斌 《现代交际》2023,(4):29-37+122
《共产党宣言》中的现代化观是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辩证地批判了资本主义现代性,认为其在促进生产方式变革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造成社会二元对立和全球发展同质化,这一悖论根源于资本逻辑与异化劳动。它从价值取向、物质基础、经济全球化、基本内容和实践主体等维度指明了走现代化新道路的基本原则,从而展现出辩证的批判色彩、务实的实践品格、科学的发展理念和鲜明的人民立场等特征。  相似文献   

5.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蕴含着深厚的哲学意蕴。从内生逻辑来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展现出由人本逻辑、国家建设逻辑、世界文明演进逻辑三个向度构建而成的多维复合逻辑体系。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进程,丰富人民精神世界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繁荣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起强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6.
世界现代化进程中,社会保障制度通过与现代化同频共振,在推动现代化发展的同时不断促进社会保障制度自身的完善。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中国社会保障制度作为中国现代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其功能的发挥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保驾护航,体现了社会保障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统一。在中国改革开放经济成果与制度成就、中国集体主义传统文化与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基础上形成的共享型社会保障,是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社会保障制度文明的重要体现,是促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力量。  相似文献   

7.
当前,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集中力量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根本任务。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观点,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与推进社会发展进步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是存在于同一个历史进程中的。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是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式现代化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以人民为发展主体。注重国家、社会、人民三者利益的和谐统一,是一种全面、协调、可持续、和平、文明的现代化发展道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之一,本文着重探讨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认为中国式现代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空间,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发展提出了高要求、新挑战,提出从发展历程与对外传播两方面着手的因应策略。一、中国式现代化根据每一个国家现代化面临的不同的国际环境、  相似文献   

9.
美国是一个以殖民地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国家,它不存在从传统封建社会向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因此它成为现代化发生学上较为“独特”的类型。尽管中国国情与美国不同,但追溯和研究美国现代化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对中国这样后起的“追赶型现代化”国家具有特殊价值。对美国现代化的成果和经验进行多元的选择和理性的借鉴,结合自己的国情,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必会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迈上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0.
胡昊 《科学发展》2023,(12):17-27
上海率先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应以国家层面的总体蓝图为遵循,将城市发展目标与国家层面目标有效衔接,构建符合城市特色的现代化道路。到2035年,基本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到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具有高度发达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  相似文献   

11.
张子睿  宋俊成 《现代交际》2023,(4):21-28+121-122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马克思精神生活观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分析人的精神世界,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是一个以精神需要为起点,经过精神生产、精神转化,从而对人本身与外界产生影响。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中,马克思精神生活观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美好精神生活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内容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现代化理论产生于20世纪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初期,在西方国家中,美国最早开始研究现代化,其主要研究的是发展中国家的一些发展问题。现代化也是二战后新独立的民族国家的普遍愿望。现代化理论的主要特征为坚持"传统—现代"的二分法原则、强调社会发展变化是单一的进化过程、西方原生型观点、强调现代性、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的亲西方偏见。但现代化理论也存在缺陷,诸如对"传统"与"现代"这两个概念的认识过于简单、对现代化过程与道路的理解过于简单、质疑和否定现代性、受西方思想和价值观念的影响。从现代化理论所具备的特征揭示现代化理论所具有的缺陷,以期对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有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人类文明新形态是走好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必然要求。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立场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人的本质的超越到社会发展逻辑的超越,再到社会发展的形态的超越,续写了一部宏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篇章;从阶级视野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超越了资产阶级视野,立足全人类视野,为全人类谋划了广阔长远的布局;从原则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揭示了“普世价值”的弊病,吸收了社会主义价值可取之处,创新性地发展成为具有世界性的全人类共同价值;从高度上看,人类文明新形态以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主线思维,是区域历史与世界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4.
刘桐宇  李垣 《现代交际》2023,(8):14-22+121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表达,是建设美丽中国的绿色引领。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自然观哲学视域下,这一发展理念以普遍联系的整体论、辩证的实践论、人本性的价值论导向实现了对马克思自然观的继承发展,从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价值逻辑出发阐释了人类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内在统一机理。“两山论”所内蕴的自然观具有深刻的生态哲学意蕴,为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提供重要价值启示。  相似文献   

15.
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日益完善的社会保障制度,作为化解社会成员社会风险、提升社会福利、保障社会保障权益的制度安排,以社会保障体系现代化和能力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通过包容性、共享性和发展性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实现社会保障对共同富裕的收入增加、收入调节与政策赋能机制,从而有效促进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16.
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长久梦想,党的二十大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式现代化对社会保障,特别是社会保障的普遍性、精准性、公平性、可持续性和经济友好性,都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同时,我国社会保障还面临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城镇化、少子老龄化、就业方式多样化等新的风险挑战,需要妥善应对。新时代社会保障改革发展,应当坚持“五度”成功经验,把握“五看”科学方法论,并在“五个维度”不断完善,以健全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基础性支撑,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制度性力量。  相似文献   

17.
王慧姝 《现代交际》2022,(12):1-8+121
中国式现代化框架下,从多重理论维度深刻认识共同富裕十分必要。共同富裕具有明确的现实定位,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其涵盖人口规模巨大的“全体人民”,具有物质精神齐头并进的深刻内涵,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前提,立足于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国际格局。共同富裕具有坚定的理念坚持,以以人为本为根本原则,以社会公正为价值前提,以困难群体为重点关照,以内部增能为行动指向。共同富裕具有明晰的实践指向,以做大蛋糕分好蛋糕的效率统筹为共同富裕强基,以对社会公正的不懈追求为共同富裕铸魂,以对内生动力的持续关注为共同富裕发力,以对民生福祉的特别关照为共同富裕着色,以以人为本的整体系统观念为共同富裕固本。  相似文献   

18.
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的治国理政方针,是马克思主义人民思想中国化的最新理论升华。思路引征出路,理念指导实践。共享发展是在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引领下,营造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共建共享、渐进共享的发展环境,这对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推进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社会保障是伴随人类现代化进程而兴起的一种制度文明,它以依法确立的共享机制缓和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劳资矛盾、弥补了市场失灵、促进了社会平等,成为各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制度安排。中国走的是有别于西方国家的现代化新路,创造的也应是与之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新制度文明,它除具有遵循法治、政府主导、互助共济、促进公平等各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共同特征,更呈现出以坚持人民性为根本立场、追求目的性价值而非工具性价值、蕴含中华本土性元素、能够与时俱进地应对新问题新挑战,以及在中国特色政治、经济制度加持下更具可持续性等特征。基于这一目标导向,我国需要将社会保障完整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在全面评估现行制度和借鉴国外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尽快厘清其建制理念、发展目标与功能定位,在不断优化现行制度安排的条件下,全面建成能够长久支撑起共同富裕的福利中国大厦的中国特色社会保障制度,为人类发展贡献出新的社会保障制度文明。  相似文献   

20.
中国式现代化为分析中国社会救助发展提供了新的理论视角。本文从社会治理现代化和社会政策变迁的维度研究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百余年社会救助实践,分析了中国社会救助的发展历程、行动原则和实践逻辑。认为,建党百余年来,社会救助在发展阶段、实施条件和政策理念等方面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巨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组织开展了大量的社会救助实践,不断推进社会救助的时代性回应、革命性变革、适应性调整和创新性发展,形成了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中国式社会救助现代化道路,体现了中国社会救助人民性、保障性、民生性和法治性的发展要义,展现了在社会历史巨变中国家治理和社会建设的中国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