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虚”、“静”是老子哲学系统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概念,都是老子以“无”之最高境界观照实有的政治和人生领域,是对社会政治和人生领域“有”之道的境界表达。老子认为,达到“无”之境界合一的“虚静”境界,才能觉悟到应对现实社会政治和人生领域的“虚静”的行为方法和原则,老子的“虚静”观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对现代的人们也有着重要的指导和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是冯友兰先生提出的人生四境界学说。人生百年难,以自然产物为背景的自然境界和功利境界,和以提升个人修为而达到的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都是人生的缩影,人无法摆脱生死的限制和命运的方舟,但是能通过自身修养,格物致知,成就未来。  相似文献   

3.
庄子是一个奇人,《庄子》是一本奇书.庄子的思想博大精深,《庄子》的内涵极为丰富.本文通过对庄子人生的透视和对《庄子》散文的解读,从庄子的人生追求和生命境界的角度展开论述,说明庄子的人生追求是“自由旷达、逍遥自适”,庄子的生命境界是“拙朴纯真、天然浑融”.  相似文献   

4.
康德通过三大批判实现了自然与自由的统一,证实了自由的客观实性,保证了在自然实践中得到自由,论证了自由的可能性和实在性。他的自由理论以理性为基础,在本质上表现为一种自由意志,并以一种自律的道德律呈现出自由理论的实在性,其自由理论是对先前一切自由思想合理内涵的吸收,并构建出能动的主观自由,这显然是对先前自由思想的超越。  相似文献   

5.
放歌人生     
放歌人生“君不识青天高,黄地厚;唯见月寒日暖,来煎人寿。”红颜与白发,原本相去不过飓尺,童年的光景,竟恍如昨天。岁暮登山,领悟时事之艰难;春来观海,感叹生命之渺小。每迈出一步,回首那一个个脚印,便是对人生进行哲学意义的思考。生命不过是在布满暗礁与漩涡...  相似文献   

6.
在伍尔夫的名作《到灯塔去》中,以拉姆齐先生为代表的男性和以拉姆齐夫人及莉丽为代表的女性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这种差异体现在他们分别对“知识”不同的理解。在小说中,男性将“知识”理解为对世界万物的认知,而女性则认为“知识”是人之间亲密无间的感情。在伍尔夫最终描画的理想场景中,这两种不同的“知识”得到了融合,体现为建立在了悟人生真谛基础上的和谐境界。  相似文献   

7.
偶翻旧存卡片,看到摘记的冯友兰一首诗。原诗无题目,我选取诗中的一句标为“不须家祭望儿孙”。 2001年2月15日,《光明日报》发表了田文军读冯友兰第二版《三松堂全集》的评述文章,冯友兰的这首诗,是作者分析评述冯友兰的生命理念时引述的。作者写道:“七十年代,日本首相田中角荣访华之后,冯友兰赋诗曰:‘生逢西后弃疆土,老见东邦拜国门。  相似文献   

8.
徐佰义 《现代交际》2024,(3):78-88+123-124
原始儒家的道德本体观是以天道为形上依据而建构的以“仁”为本的人道本体观。“生”贯通了原始儒家道德本体观的形上依据与形成理路,体现了原始儒家道德本体观的思维根系,即“生”贯通了天之“元”德与人之“仁”德,凸显出强烈的哲学特性和伦理品格,成为儒家文化哲学特性的重要标志。孔孟继续深化了原始儒家的道德本体观,在物质层面,表现为对获取物质利益的手段正当性的道德权衡,即儒家“见利思义”的德性主义观;在精神层面,表现为以情为本的情本体观,即儒家“仁者爱人”的情感主义伦理观。原始儒家道德本体观的理论困境集中表现为人性论的认知困境。原始儒家道德本体观具有一定当代价值。在理论层面,它建构了原始儒家的哲学理论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儒家无哲学的质疑之声;在现实层面,它启迪人们对道德理想与人生信念的追求,不忘初心,并且是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可以利用的良好文化资源。  相似文献   

9.
唐君毅的《说青年之人生》是一篇典型的生命教育文本。唐君毅在将人生比喻为一年四季的基础上,对作为春天人生的青年因天时而具备的”天德”做了分析,但更加强调的是青年依天德而立人德的人生使命和生命课题。此论对于当下青年具有重要的生命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0.
“学达性天”四个字是一块匾额,悬于白鹿洞书院正堂,为康熙手书。2004年5月游庐山得见,很是激赏!私以为讲的是作学问(学术与思想)的境界,更是人生的境界。对此境界心向往之久矣,然岁月践跄,两鬓苍苍,虽不坠读书、践行、思考,却多年既未深研经典,也未认真笔耕,所以距此境界依旧甚远。但心有不甘,私下认定路向无错,所悟所行是在前往此境界的路上。这是一种什么境界呢?可以肯定它不会是玄奥不可及的,非加“伟大”、“英明”、“天才”、“超凡脱俗”才能达到的。  相似文献   

11.
天旋地转,物换星移。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自然规律,概莫能外。生命的意义,不在寿命之长短;人生的价值,在于把握每一天。花开花落,心则安达;退中求乐,不亦乐乎!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中国现代的思想大家,方东美是20世纪将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现代转型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也是中国生命美学的开拓者。他的生命美学将传统形上学生生之德与现代西方怀特海与柏格森的思想相融合,以生命为中心,宇宙、生命、艺术三者之间积极互动,将道德和艺术融为一体。本文从方东美生命美学建构的形而上基础、艺术和生命在方东美生命美学中的关系以及对方东美生命美学的感悟三方面去感受他的美学思想。  相似文献   

13.
谈笑论生死     
于丹 《老年人》2007,(7):48-49
生与死,是人生起始的两个端点。只有真正理解了生命的意义,才能正确地面对死亡。  相似文献   

14.
一个国家需要拥有伟大的民族精神,一个城市同样需要有自己的城市精神。的确,“城市精神是一座城市的灵魂,是一种文明素养和道德理想的综合反映,是一种意志品格与文化特色的精确提炼,是一种生活信念与人生境界的高度升华,是城市市民认同的精神价值与共同追求。”  相似文献   

15.
青燕 《公关世界》2009,(6):8-11
捷克作家米兰·昆德拉在其最负盛名的小说《生命不能承受之轻》中表达了对人生中“轻’’与‘‘重”问题的深刻思考:许多看似“轻”的东西(如爱情)事实上却成为生命中的不能承受之重。对于企业发展来讲,这同样是一个绕不开的难题,究竟什么才是企业发展中的不能承受之轻呢?  相似文献   

16.
人生境界论是庄子思想的一个核心,他通过对现实生活的苦难与不自由来反思需求一种绝对自由、无所拘束的境界,通过逍遥游、同生死、齐同异,从而达到与道合一的最高境界,给人以心灵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名人名言     
张枫逸 《老年人》2013,(9):19-19
⊙圣贤书里可知天下事。——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谈读书⊙绝望锻炼了我,希望让我前行。——韩国首位女总统朴槿惠的人生感言⊙自责之外,无胜人之术;自强之外,无上人之术。——弘一法师自勉⊙青春不是生命的一个阶段,是生命的一种境界。——美国将军麦克阿瑟话青春⊙痛苦能使人清醒,人活着就痛苦,那本是谁也无法避  相似文献   

18.
王阳明是中国古代心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的心学体系是一个以“致良知”为核心的实践道德学说。良知是其道德论的基础,致良知是主体的道德实践过程,而这个过程则是以“知行合一”的形式展开的。本文立足于其“知行合一”的思想,分析了“致良知”的德育过程是以成就德性、成就德行的逻辑形式展开的。最后指出王阳明“知行合一”的德育过程理论中一些可贵的思想对现代思想道德建设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平衡“生”与“死”的心理生命并非一条直线,可以任意延长。一旦生命步入黄昏,也许望眼西山日落,心中将涌起人生苦短的惆怅;目睹落叶飘零,又会凭添几分同病相怜的悲凉。有道是“生命只有一次”,热爱生活,珍惜生命,实为人之本能;害怕疾病,恐惧死亡,诚是天下至理...  相似文献   

20.
关于生命是人生和社会一切价值的基础,我归纳为四句话:热爱生命是幸福之本,同情生命是道德之本,尊重生命是法治之本,敬畏生命是信仰之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