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郁静娴 《源流》2023,(3):8-9
<正>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开发布《关于做好2023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2月14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中央农办主任、农业农村部部长唐仁健等有关负责人解读文件内容,介绍今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坚决守牢确保国家粮食安全、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并首次提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  相似文献   

3.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乡村社会变迁与乡村教育是一个前后相继、相互关联、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乡村教育的每一次变革都引起乡村社会的现代变迁,乡村社会的现代变迁又对乡村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做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战略部署,2021年中央一号文件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做出全面安排,并前所未有地对乡村教育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如何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破解乡村教育的现实难题,需要从历史逻辑、现实逻辑和制度逻辑出发,研判乡村振兴与乡村教育振兴之间的内在关联,探讨推进乡村教育振兴实现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4.
李港 《国际公关》2023,(11):107-109
2023年3月国务院文件《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方案》中指出,我国正处于全面脱贫攻坚过渡期,为统筹抓好以乡村振兴为重心的“三农”各项工作,加快建设农业强国,乡村振兴局与农业农村部门将改变运作模式。本文分析了乡村振兴与农村现代化之间的内在关联,对乡村振兴背景下农业农村现代化的路径进行探析,以期推进我国农村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5.
中国提出乡村振兴这一伟大战略构想,既着眼于整体性解决中国“三农”问题,也着眼于解决乡村现代化这个世界现代化的“终极问题”。必须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立足中国,关照世界,深入研究中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三重向度,即坚持中国道路,扎根中国情境,建构中国理论。坚持中国道路界定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领导力量、指导思想、终极价值目标、主要依靠力量,决定了中国乡村振兴的性质和方向,可以避免出现颠覆性错误。扎根中国情境描述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客观依据和基本条件,从历史的维度、现实的视角、世界的视野、发展的眼光研判中国乡村振兴的现实基础和约束条件,可以避免类似“时代错置”的错误。建构中国理论是在坚持中国道路和扎根中国情境基础上对乡村振兴领域创新理论的阐释、乡村振兴中层理论的建构以及提出能够解决乡村问题的中国方案,可以避免陷入理论恐慌和行动拘谨。  相似文献   

6.
中国共产党带领广大人民在与贫困相抗争的历程中,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脱贫攻坚时代特征相结合,形成了内涵丰富的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逻辑延续,其深度、广度、难度都不亚于脱贫攻坚战,大力弘扬脱贫攻坚精神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是中国共产党精神谱系发展的必然趋势。以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必须战胜乡村振兴面临的困难与挑战,强化弘扬脱贫攻坚精神的人民性、创新性、实效性,并从机制模式、目标任务、主体力量等角度探索以脱贫攻坚精神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对策,推动脱贫攻坚精神的传承与创新。  相似文献   

7.
乡村振兴中的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实施乡村振兴与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新时代解决“三农冶问题的基本方针政策。 对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内涵和推进路径进行理论辨析,旨在更加科学合理地理解农业农村现代化问题,以促进乡村振兴战略实践的有效推进。 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要通过农业变革,实现农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的提升。 农村现代化的真实内涵则是乡村主体性的维续和乡村新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中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需要走中国特色农业农村现代化道路,即以粮食安全为核心、以农户为主体、由农民因地制宜自主选择的多样性道路。  相似文献   

8.
9.
刘良军  黄月慧 《源流》2022,(12):40-42
<正>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一方面,党的二十大报告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纳入“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机组成,视作新征程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另一方面,党的二十报告提出“贯彻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我国发展壮大的必由之路”重大论断,要求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必须一如既往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把有否贯彻新发展理念作为检验高质量发展的“红绿灯”“指挥棒”。由此,将党的二十精神落到实处,要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过程中,必须切实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引领乡村全面振兴。  相似文献   

10.
顾幸伟 《源流》2020,(2):54-56
我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广东解决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的战略举措,以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工作强度、投入力度,举全省之力推进乡村振兴。今年以来,推动乡村振兴由顶层设计、组织发动到全员行动、全面推进的重要阶段,“三农”工作呈现前所未有的良好发展态势,农业生产稳中向好、现代农业竞争力明显提升,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城乡居民收入持续缩小,农村卫生整洁环境初步形成,全省各地乡村面貌正在全面、积极、有序地发生历史性变化。  相似文献   

11.
12.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农村职业教育作为直面“三农”问题的教育类型,能够为农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提供坚实的智力保障与志向支撑,助推农业强国建设,促进乡村全面振兴。面向全面乡村振兴的农村职业教育需遵从要素融合挖掘乡村产业新资源,结构联动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功能驱动延长乡村产业新链条的产业逻辑;主动革新突破乡村人才培养的来源性障碍,多元协同构建主体联动育人的合作化模式,应用引领增强乡村人才发展的适应性机能的人才逻辑;空间承载助推乡村物质文化适应,教学内嵌活化乡村制度文化传承,基因重塑促成乡村精神文化自觉的文化逻辑;理念引导助推乡村绿色发展新生态,绿色供给赋能农业生态产业大循环,行动协同塑造农民宜居乐业新优势的生态逻辑,以及以融合治理推进乡村治理能力水平现代化的形式有效,以适切性人才培养催生乡村治理新动能的动力转换,以高质量发展促进乡村组织秩序和谐善治的目的理性的组织逻辑。  相似文献   

13.
14.
董源 《源流》2023,(11):32-33
<正>近日,东源召开深入推进“百千万工程”暨交通大会战誓师大会,旨在锚定高质量发展首要任务,不断完善交通路网,更好支撑保障“百千万工程”落实落细。县委书记秦卫民出席会议并讲话,县委副书记、县长刘大荣主持会议,县人大常委会主任张辉,县政协主席黄镜明出席会议。  相似文献   

15.
《南都学坛》2021,(1):102-107
自党的十九大首次提出乡村振兴战略以来,地方政府从自身优势和特色出发,纷纷提出打造乡村振兴"样板"。"树样板"的出发点是形成榜样和示范,实现经验的复制移植,却面临行为异化带来的时间、空间和主体等多重误区。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擘画"十四五"发展蓝图,进一步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从"首次提出"到"有序推进"再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亟待从"树样板"转向"补短板",推进路径亟待从重速度数量向重效果质量、从局部振兴向全面振兴、从外生性资本主导向内生性农民主体转换,最终实现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推广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是推动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抓手和关键环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所具有的社会属性、经济属性、文化属性和生态属性决定了其能够在乡村振兴伟大工程中发挥效能、施展作为。以此为理论依据,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多维价值主要体现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产业效益、人力资本效益、文化效益、生态效益和治理效益有助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振兴。在具体实践中,应在做好相关顶层设计的基础上,聚焦现实推广过程中存在的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以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与乡村产业发展、社会治理和文化繁荣的有机结合为工作切口,依托高校智库作用的发挥和在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参与,凝心聚力推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赋能乡村振兴工作落地见效,为民族地区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强大语言之力。  相似文献   

17.
根据省人事劳动厅最近转发国家人事部通知称,我校文学院教授。我国知名青年学者叶舒宪已人选由人事部、国家科委、国家教委等7个部门联合实施的“百千万人才工程”1995年、1996年度第一、第二层次人选。“百千万人才工程”是根据国家科技发展规划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制定的,其主旨是到本世纪末,在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影响重大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造就一批不同层次的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才。第一层次:上百名能进人世界科技前沿,在世界科学界有较大影响的杰出青年科学家;第二层次:上千名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保持学…  相似文献   

18.
19.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关键约束。基于对我国新时期发展阶段转变与攻关期的时代特征的科学研判,党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2017年12月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在全面分析"三农"工作面临形势和任务的基础上,围绕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进行了七个方面的重大部署,明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总纲领和路线图,为新时期"三农"工作尤其是"农业农村如何优先发展"提供了根本依循。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基于对当前社会发展中"最大的发展不平衡是城乡发展不平衡,最大的发展不充分是农村发展不充分"的主要矛盾判断;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于提高农村农业发展新动能发掘和民生改善,让广大农民获得感提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侧重于通过持续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强化环境保障,努力实现不均衡发展过程中的结果均衡。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涉及城乡协调、区际交互、产业关联、文化冲突、秩序重构等多重内涵,是涵盖社会治理、产业发展和乡村文明等多维领域的全面进步和全面振兴,需要各利益相关者在乡村振兴战略发展政策顶层设计、转变发展理念、高效配置生产要素、优化经济结构以及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等方面开展符合乡村发展规律的理论阐释与实践探索。藉此,江西农业大学与北京大学中国农业政策研究中心主办,江西农业大学科技处、经济管理学院、《农林经济管理学报》编辑部、江西现代农业及其优势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决策支持协同创新中心携手承办了"新时代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峰论坛,并得到了江西省教育厅、江西省农业厅等部门的支持。论坛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有关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乡村振兴、区域协调等新发展理念为指引,依托城乡共融发展理论,结合国内外乡村治理与城乡协调发展实践,探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引领下的农村农业发展新思路,形成城乡融合发展新格局,促进我国乡村全面振兴,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