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苗族刺绣已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鲜明的艺术特色,但由于受传承方式等的影响,苗绣有濒临失传危机。因此,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强化苗绣的保护传承和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2.
程红  张宇 《源流》2022,(12):34-35
<正>金秋时节,黔西市新仁苗族乡化屋村青山如黛、绿水如蓝。地处乌江上游的化屋村,借助本村旅游资源,组建旅游服务队,发展苗家长桌宴、化屋黄粑等产业,做强苗族蜡染刺绣、苗族歌舞等民族文化产业,村民们吃上了“旅游饭”。化屋村的巨变,仅仅是毕节市绿色发展的一个生动缩影。党的十八大以来,毕节市始终坚持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实现了绿色发展的重大跨越。  相似文献   

3.
基督教在纳雍传播,至今已有八十多年的历史。本文试图对解放前基督教会在纳雍的活动进行述评。由于本人水平有限,加之资料缺乏,本文中的缺点、错误,敬请读者指正。一、基督教传入纳雍的情况 1.基督教传入纳雍的时间和早期活动的地点基督教传入纳雍的时间是十九世纪末叶,当时纳雍还没有单独建县,属大定府直辖。根据有关史料记载,黔西北地区的基督教最早是从安顺传去的。根据纳雍县维新乡老教徒马应祥回忆,其父马焕南经常说,他们是清光绪庚子年到七甲去信教的。光绪庚子年,即一九○○年;七甲,即现纳雍县猪场乡。这类回忆基本上是可信的。一九○二  相似文献   

4.
每一片不起眼的树叶,都有着世间独一无二的茎脉纹理之美,但许多人都对它熟视无睹。一位创业失败后负债百万的贵州女子杨丽,却由此引发了财富狂想——可否在树叶上穿针走线"玩"苗绣?经过苦苦探索,终于将自然之美与中国传统刺绣相结合,独创出了美轮美奂的"叶脉绣"。由此,她将一片树叶卖到7000元天价,并以"贵州名片"的身份出口到日本和欧美各国!  相似文献   

5.
沈寿绣举隅     
沈寿(1874——1921年)原名云芝,字雪君,江苏吴县人,是近代杰出的刺绣艺术家、教育家。她一生从事刺绣技艺研究与刺绣艺术教育工作,对苏绣以至对我国刺绣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她一生创作了不少刺绣作品,除流失到国外的,国内故宫博物院、上海博物馆、南京博物院、苏州博物馆,南通博物馆都有收藏,作为一级文物加以保管。遗憾的是她后期的代表作,特别是她的成名之作,如《意大利皇后爱丽娜像》、《耶苏像》、等,都作为礼展品和商品流出海外,对我们全面研究她的技艺特色和演变过程,增加了困难。本文仅就苏州博物馆藏的六幅沈寿绣,作一些粗浅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民族文化馆是开展群众民族文化社会教育和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场所。通过对湖南XX民族文化馆苗绣培训进行考察,以ABC态度模型进行教育成效分析,发现民族文化馆传承民族文化有较大成效。学员通过培训,在认知方面认为自己提高了苗绣技法,增强了对苗族文化的了解;在情感方面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组织形式都表示比较满意,以学会苗绣为荣,但也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的意见;在行为意向方面表现为愿意继续学习、弘扬并传承苗绣。结合观察与问卷调查发现,此次教育活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苗绣培训课程内容不完善、教学方式过于传统、馆企合作机制未建立、共享意识未形成等。由此提出以下建议:融入苗族文化,增习苗绣图案;利用多媒体,加强交流与对比;合理安排培训时间,注重成效宣传;加强馆企合作,鼓励创业;搭建共享平台,促进资源共享。  相似文献   

7.
郑永 《北京纪事》2015,(1):25-26
“我这绣龙袍的手艺,是和我公爹学的,我年岁大了,想把它传授给每一位愿意学习刺绣的人。”60岁的刘秀花大妈在她的绣花坊里和大家说。
  30多年前,房山区琉璃河镇刘李店村的刘秀花和公爹学会了刺绣宫廷大龙袍的手艺。公爹宁国玺13岁学习刺绣,心灵手巧,悟性又好,有一手刺绣宫廷龙袍的绝活儿,行内给予他一个“蝴蝶宁”的美誉。他曾在1949年参加了刺绣人民代表佩戴的国徽的工作,并亲手绣过国旗,宁国玺的手艺来源于他的师傅:一名宫廷刺绣工匠。  相似文献   

8.
她,作为新中国首位出国表演刺绣的艺人,致力于苏绣艺术在国际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9.
康宁是重庆第一位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蜀绣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其刺绣作品既有蜀绣的传统,又形成了独有的艺术特色,具有较高的艺术和审美价值。本文对康宁刺绣的作品进行了分类,并从构图、造型、用色、技法方面对其艺术特色进行了分析。康宁刺绣题材丰富;在构图上主要以“中心式”为主;人物题材刺绣多以“美女”造型为主;用色上除了追求仿真外,喜好用红、橙、绿等颜色;在刺绣针法上,她不拘泥于传统针法,不断开发新的刺绣针法,在原有的蜀绣针法基础上,又独创了“双扣针”技法,使其呈现出更为独特美妙的视觉效果。这些艺术特色体现着康宁刺绣特有的艺术和审美价值,对其深入研究,对于进一步传承和发展蜀绣具有重要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10.
杨守玉女士既有深厚的传统刺绣功底,又有绘画基础,她也在思考着刺绣改革。吕先生的点拨,使心有灵犀的杨守玉茅塞顿开,她接过先生手中的针,经过数年的潜心研究,使乱针绣技法形成了完整的体系。1930年,她的乱针绣作品《儿童》、《少女》、《美女与鹅》等在正则女校展出。画面上看似紊乱,全无传统刺绣的工细,但真  相似文献   

11.
她,作为新中国首位出国表演刺绣的艺人,致力于苏绣艺术在国际传播,产生了深远影响;她,参与、指导了众多珍贵文物的复制,抢救了久已失传的工艺;她,曾担任苏州刺绣研究所所长、创办中国苏绣艺术博物馆;她,就是在苏绣史上值得浓墨重彩的顾文霞,为苏绣艺术这颗东方艺术明珠增光添彩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衣着朴素的徐业炯、顾文霞夫妇,在简朴、整洁的家中,向我们缓缓述说尘封的往事。不平凡的人生故事,跃动着顾文霞对苏绣艺术执着追求、弘扬光大的拳拳之心。  相似文献   

12.
张伟 《社区》2010,(17):42-42
我刚到日本东京,第二天一大早,朋友田村杏子就开车接我出去玩。她来的时候,我还没起床,胡乱地穿好衣服,便急匆匆地跟她走了。  相似文献   

13.
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的小会议室里,我采访了新当选的全国政协委员黄梅研究员。她简要介绍了自己求学成长的经历,而对自己的成就却轻描淡写。显然,她是一个不爱张扬的人。黄梅原籍湖南永兴,1950年2月1日出生在武汉。父亲是担任过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长和中纪委第二书记的黄克诚将军。但她秉承得更多的是母亲,母亲唐棣华酷爱文学,并曾在中科院文学所工作过。1973年10月,黄梅几经周折告别晋北山阳县的5年“老插”生涯,到山西大学外语系学习。1978年,国家恢复招考研究生,她通过刻苦自学,考上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外国文学专业的第一…  相似文献   

14.
(亻革)家主要居住在贵州省的黄平、凯里、镇远、关岭等县。(亻革)家妇女的服饰,极富民族特色,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 1.红缨珠帽:由刺绣、蜡染花帕、红缨须、银片、银簪、黑珠子、丝带等构成。制作精细,式样别致,俨如武士头盔。为育前妇女所戴,是(亻革)家妇女服饰中最引人注目  相似文献   

15.
正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市松江区车墩镇农民在松江区美术馆周洪声、朱荫能老师的指导下,结合剪纸、陶瓷、蜡染、蓝印花布装饰、木版画、刺绣、皮影等民间艺术,培育了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车墩镇民间艺术瑰宝——农民丝网版画。车墩镇社区学校为了传承和发展这门艺术,以"保存民族特色,突出乡土特色,加强时代特色"为宗旨,从2008年起开设了《丝网版画入门》培训课程。  相似文献   

16.
一如果说,《刺绣者的花》这部长篇小说主人公叶五巧,以自己生命之花,绣进了壮丽的革命事业。那么,彝族女作家李纳,却以其特殊的生活储存,扎根于生活的土壤之中的现实主义力量;婉约细腻,含情脉脉,着色雅淡的艺术力量,为读者精心刺绣了这朵文学之花。《刺绣者的花》这部长篇,经历了苦难的行程。她出生在有人大嚷:“要大写十三”年的六十年代,作品写好后没有能拿出来,搁了两年,就被抄走了。在漫长的十年中,李纳对这个被抢走的婴儿,还不能有怀念之心,这对婴儿的母亲来说该是多么痛苦。直到一九七八年底才失而复得,她补充了六万字,一九七九年连载于《清明》杂志,一九八一年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一九八四年再版。  相似文献   

17.
隆林各族自治县位于广西西北部,地处滇、黔、桂三省(区)交汇处,全县行政总面积3551平方公里,境内聚居着苗、彝、仡佬、壮、汉等5个民族,总人口38.5万,其中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7936%,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各族自治县之一,也是百色革命老区惟一的少数民族自治县。这里的少数民族至今仍保留着古朴浓郁、多姿多彩的民族风情:苗族的跳坡节、蜡染与刺绣,彝族的火把节、赛马节和抹黑脸等,早已蜚声海内外。此外,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民族服饰,堪称民族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曾被联合国科学文卫组织专家誉为“活的少数民族博物馆”。  相似文献   

18.
在日本,她被尊称为“人间国宝”,人们以拥有绣着她名字印章的和服腰带为荣。在苏州,她创建的“蒋氏刺绣”32年经久不衰,致富了一方乡邻。  相似文献   

19.
中国传统刺绣对韩国传统刺绣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刺绣大约在公元前就传入韩国 ,三国时代 ,绣佛、绣帐、绣幡、绣袈裟等 ,形成了我国的佛教文化。从高丽时代到朝鲜时代 ,各种服饰和生活用品都用上了比较多刺绣装饰 ,因此促进了韩国刺绣的发展。通过以上中国和韩国的刺绣的作品、刺绣技法、刺绣式样等方面的简单比较 ,可以看出两国文化有许多共同性 ,表明两国人民自古就有相互交流的学习实践 ,这是我们在现在和未来交流学习的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20.
文化整合作为黄梅戏艺术发展的重要特征,运载着黄梅戏艺术形态的流变与演进。黄梅戏的文化整合是在“从农村走向城市”阶段得以完成,草台、花台、舞台的空间转换引致了黄梅戏艺术形式的积累转型和文化形态的传承延伸,而正是这些文化形态的交融与涵化,形成了黄梅戏艺术新的文化整合体,催育出黄梅戏艺术新的发展阶段,进而推动其走向成熟,迈向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