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2.
张伯伟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0(6):22-31
朝鲜时代的女性汉诗文创作并不兴盛,流传至今的诗文集,共计39种。但存世量的不多,并不意味着其问题的尠少。近年来,关于女性文学的研究,从西方到东方,成为一个颇为诱人的研究课题。而作为其前提,就是首先奠定一个较为坚实的文献基础。去伪存真是学术工作的起点,这是不言而喻的。关于作者生平的考察,是我们“知人论世”的凭藉。而补遗的重要性,不仅在于能够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前人的作品,〖JP2〗而且有助于我们提出新问题,作更为深入的研究。因此,综合韩国和中国的资料,对朝鲜时代女性诗文集中所涉及到的作品真伪、作者生平以及佚作补遗等问题作一整体考察,可为学术界的进一步研究扫除其文献障碍。 相似文献
3.
夏正亮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30(5):4-8
明末清初遗民诗人的杰出代表钱澄之对陶渊明的接受可谓是全方位的,尤其是在其人生后半段隐居田园期间,更是将陶公作为效仿的对象,写下了大量效陶的田园诗篇。本文拟从气节操守、生存方式与生活态度、诗文及艺术风格方面来论述钱澄之对陶渊明的接受。 相似文献
4.
论宋代文人对陶渊明的接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海燕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5):103-107
陶渊明的诗文在文学接受史的长河中呈现出十分独特的形态,经历了一个由晦到显的漫长历程,在宋代才得到众多文人的推崇,他的文学地位也在此时得以确立。宋代文人对陶渊明诗文的推崇与解读揭示出文献在流传和接受过程中与时代文化精神的互动关系。 相似文献
5.
在清初,陶渊明的接受研究主要表现在王士稹、王夫之、叶燮对其孜孜不倦的继承上。文章以王士旗为例,重点突出他对陶渊明人生的认同与接受以及艺术风格的认可和继承。 相似文献
6.
7.
陈宓是南宋时期的重要诗人。陈宓对陶诗的接受主要表现在诗歌题材内容的借鉴、艺术手法的汲取和人格精神的接受三个方面,具体表现为对农业问题和生命主题的关注、融陶诗字句入诗、大量运用叠字等。 相似文献
8.
明遗民对陶渊明的接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剑锋 《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1)
在明清易代之际,陶渊明首先是被作为晋宋易代之际的"遗民"接受的.陶渊明不与新朝合作的行为等,得到遗民几乎不约而同的赞赏和效仿,他们效仿陶渊明甲子纪年,桃源避秦,隐逸力田,在诗歌创作上和陶学陶.陶渊明成为支撑特殊时期民族感情、道德情操和超越情怀的历史基石之一. 相似文献
9.
《红楼梦》中的人物既喜诗文创作,也爱谈论读诗作文的体会;其诗文经常仿拟或改编前人的佳作,或师其意,或师其词,有的明显,有的隐晦;这种吸收古典诗文为已用的创作方法,以今天的眼光来看便是对古典诗文的接受。本文对曹雪芹借小说人物的创作与议论所表现出来的文学创作观和接受观作了认真的发掘和研究。 相似文献
10.
陶渊明的接受情况进入明代,基本思路仍沿袭着宋人的推尊。明代文人对陶渊明的喜爱与当时的政治气候、社会文化背景以及明人的美学追求和人格追求是分不开的,他们对陶渊明的接受是多方面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美学角度来探讨陶渊明诗文中“真”的境界,指出其“真”的境界来自于陶潜对生活的真诚、来自于人格的力量;同时又分析了“真”的境界的构成因素及其特点;阐述了这种“真”的境界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止酒》诗属魏晋南北朝时期文人游戏的徘谐体,其渊源或来自南方民歌。后世对《止酒》诗的诠释以胡仔“知止”说最为经典,因其抓住陶渊明安贫乐道、委运任化的生命哲学观。后代读者结合时代审美心理对《止酒》诗做出不同解读,使得“渊明止酒”的典故与拟和《止酒》诗包含身体健康、隐逸、刺世、知止、齐物等丰富的意蕴。 相似文献
13.
曹春茹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1(2):74-81
韦应物作诗博采众长,尤其得陶诗精髓。他成功创立了韦苏州体,同时又能较好地处理关心国事与寄情山水、心归佛禅之间的关系。因此,其诗歌传到朝鲜半岛后,受到文人和政府的普遍欢迎。朝鲜诗人赞赏韦应物的吏隐之道和高洁品格,认可韦诗淡清近禅的风格,并以选录、摘句、注释、比较等方式积极评价韦诗。很多诗人还以效仿、次韵、和诗、集句、引用、化用等方式学习韦诗。虽然朝鲜诗人对韦诗偶有误记,但他们对韦应物的接受乃是韦应物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也是中朝两国诗歌交流史上的重要成果之一。 相似文献
14.
晚唐诗人司空图的诗文创作是考察其接受陶渊明影响的生动材料,结合司空图的人生轨迹、思想倾向,更可以验证他对陶渊明的接受。考察司空图与陶渊明的历史性关联,既可透视陶渊明在晚唐士人中的接受情形,亦可见中国士人思想、文学传统之传承与流变。 相似文献
15.
何荣誉 《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7(1)
以太平天国运动结束为界,王闿运对陶渊明的接受大致可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一时期,他不存在认同陶渊明生活方式及思想的契机,有的只是入世的激情和入世受挫的愤懑.同治四年以后,王闿运的思想较前期显得更为豁达.在这样的心态下,王氏对陶渊明的接受出现了由抵触到模仿,再到以隐者自居的变化.王氏对陶诗的接受与对陶氏人格的体认一样,具有鲜明的阶段性特征,并与其心态和生活状态相对应. 相似文献
16.
17.
18.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有很多使用我、吾的情况,本文对此进行研究,发现陶渊明作品中的我、吾有三种指代意义,一是相对于第二人称你而言的我;二是相对于第二人称你之外而言的我,包括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三是相对于命运和时间等自然运行情况而言的我。把握这些差别,对深刻领会陶诗的含义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作者认为陶渊明的诗文蕴蓄着浓浓的人情味。酿美的乡情,真挚的友情,深厚的亲情,纯洁的爱情,构成了陶渊明作品人情美的风格特征和艺术力量。 相似文献
20.
加强陶渊明接受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陶渊明接受史的轨迹进行描述和探因,极有必要提到陶渊明研究日程上来.这主要基于两点第一,现代西方解释学和接受美学为陶渊明接受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照;第二,国内文学研究现状特别是陶渊明研究现状表明,陶渊明接受史研究急待展开.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