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文化传播是在特定的社会及精神文化发展背景下产生的,精神文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均得到了延续和发展,中国共产党以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和坚定的理想信念,践行群众路线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以红岩精神和长征精神来指导中国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延续。本文主要是从红岩精神的内涵及现实意义和长征精神的内涵及意义的基础上,对文化传播学视野下的红岩精神及长征精神进行深入化的探究。  相似文献   

2.
李亭婷 《公关世界》2023,(6):102-104
博物馆能够保留时间和空间所演变而来的历史文明,是时空的最佳载体。“红岩”在中国革命时期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而“红岩精神”作为我国民族精神的瑰宝更是激励着我们一代代中国人奋进拼搏。本文以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从“红色”文化和“绿色生态”两个角度,实现双色研学课程内容设计分析,鼓励学生群体走出课堂,到红岩革命圣地学习红岩精神。  相似文献   

3.
小说《红岩》被誉为“黎明时刻的一首悲壮史诗”,红岩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人。最近,著名作家何建明与厉华联袂刨作完成了报告文学《忠诚与背叛——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作者采访了大屠杀中幸存的革命者及其后代,查阅大量解密的历史档案,以数十幅珍贵历史照片,图文并茂地告诉你一个真实的红岩。  相似文献   

4.
新时代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具有特定的内涵,凸显为奋发向上的拼搏精神、勇于担当的奉献精神、脚踏实地的实干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久久为功的坚韧精神。在新时代,培育大学生的奋斗精神对历史传承、国家发展和个人成长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高校必须以课堂教学厚植理想信念、以校园文化涵养奋斗底蕴、以榜样示范引领奋斗风尚、以实践活动促进知行合一,从而提升新时代大学生奋斗精神培育的质效。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社会性别为分析视角,结合中国经验对有关女性发展的理论研究范式和知识建构逻辑进行了梳理和阐述。从生物学的隐喻,到性别角色理论,再到结构功能主义和建构主义对性别角色分化的解释,在研究范式的重建过程中,女性发展话语与理论建构得到不断充实与扩展。同时,伴随着社会变迁,有关女性发展的解释策略和知识建构逻辑也经历了从单一论域到多维视野,从单一视角到交叉性视角,从理论论争到专题研究的开发。从关怀弱者、关心边缘的人文情怀到立足现实、反思现实的批判精神,从中国经验到全球视角的转变与发展。从宗法父权下的闺阁,到女性权力的觉醒、职场中的解放,再到新时代下机遇与挑战,中国女性发展随着社会变迁也打上了深劾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6.
何梦涵  沈卫星 《现代交际》2023,(11):103-110+124
历史主动精神是中国共产党的鲜明精神特质,蕴藏着丰富的理论内涵,与新时代好青年的培育具有内在的耦合性。在党的百年奋斗史中,青年始终“在场”,塑造并践行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同时,历史主动精神蕴含宝贵的育人财富,是培养新时代好青年优秀品质的价值引领。在新的历史征程上,应善用思政课堂,创新传播渠道,深化社会实践,从而更好地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造就新时代好青年。  相似文献   

7.
张玉梅  彭剑勇 《现代交际》2023,(11):77-83+123
站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征程上,提炼和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关键在于遵循其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现实逻辑。在历史逻辑上,爬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标识的时间轴线,掌握历史演变规律;在理论逻辑上,以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为逻辑起点,深度领悟核心要义;在现实逻辑上,在历史与现实、守正与创新、个性与共性的辩证统一下,厚植旺盛生命力,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凝聚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8.
“红船精神”是中国革命精神之源,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1921年至2005年“红船精神”实现了初步的提炼与传播,但尚未形成系统的理论进行宣传,对其内涵的理解也需要进一步发展。“红船精神”内涵的全面阐释,标志着“红船精神”提炼的基本完成,也促使其广泛传播成为现实。新时代要结合新的历史条件,继续弘扬“红船精神”,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9.
贾瑜 《公关世界》2023,(20):122-124
新时代大学生民族复兴大任担当意识的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从民族复兴的实践维度看: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新时代大学生接力奋斗;从民族精神的传承维度看:担当复兴大任是新时代大学生传承弘扬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从个体成长的目标维度看:勇担复兴大任是新时代大学生成就自我的必然要求。以湖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生为调查对象,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内涵的认知现状、民族复兴大任担当意识的认知现状、如何践行民族复兴大任担当的认知现状为调查内容,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从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方面,探求了新时代大学生民族复兴大任担当意识培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红岩》是一部极具中国特色的文学作品,是极为重要的教育资源。将之融入思政教育不仅有助于提升教育成效、丰富教育内容、拓展教育载体,更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伐。通过赋予《红岩》作品时代内涵、立足课程教学、利用网络平台、借助实践教学四个方面,探索《红岩》融入新时代高校思政教育过程发挥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析小说《宠儿》中的女主人公塞丝所经受的杀子悲剧的精神和现实的痛苦,分析了悲剧发生的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和人物性格的崇高和坚强。  相似文献   

12.
节日本质上是两段历史之间对立统一的关系,为了改造现实开拓未来,纪念就成了一种必须。纪念是人们站在历史节点上对该节点与历史、现实、未来关系的辩证思考。纪念的内容是历史,立足点是现实,着眼点是未来,本质是精神。纪念是辩证思考,纪念既要思考理论也要关注实践,既要总结成绩也要反思错误,既要关注现实问题,也要展望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是中华民族永葆风华的精神脊梁,是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所凝练出来的精神财富。新时代青年要铸牢道路自信以明确道路方向,要铸牢理论自信以扎实理论基础,要铸牢制度自信以把握制度优势,要铸牢文化自信以增强文化认同。同时,新时代青年要做到着眼过去,放眼未来,摒弃历史虚无;要做到自信自强,守正创新,杜绝盲目自信;要做到志存高远,矢志奋斗,坚定理想信念。  相似文献   

14.
张国廷 《现代交际》2023,(10):47-55+122
党的二十大在全面总结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取得的重大成就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国家安全是民族复兴的根基,社会稳定是国家强盛的前提”,将国家安全置于民族复兴根基的历史高度。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旨,回溯国家安全理念的历史演变,阐述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顶层设计,可以为新时代更好地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提供理论层面进行宣传,助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相似文献   

15.
张子睿  宋俊成 《现代交际》2023,(4):21-28+121-122
丰富人民精神世界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马克思精神生活观立足于物质生产实践,从人的现实生活出发,分析人的精神世界,认为人的精神生活是一个以精神需要为起点,经过精神生产、精神转化,从而对人本身与外界产生影响。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中,马克思精神生活观对扎实推进共同富裕、新时代精神文明建设、创建美好精神生活等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内容仍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6.
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是有着鲜明的内在逻辑的,它体现在以世界各国青年劳动教育经验为历史之镜,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理论指导,以几千年来形成的我国优秀劳动文化为深厚底蕴,以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的现实问题和历史重任为实践源头.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是把劳动价值观教育作为核心内容,其价值旨归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全社会的协同共育是坚实的机制保障.在开展新时代青年劳动教育的过程中,应当进一步推动劳动教育的本土化发展、专业化发展以及制度化发展,充分发挥劳动教育在立德树人方面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文化自信关乎大国自信,提升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占据发展制高点的关键举措。新时代提升文化自信是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中积累强大自信的必然结果。阐明文化自信的历史渊源、理论本色和现实诉求,能为提升文化自信提供科学、有效依据。实践是理论的归宿,新时代只有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以确保政治定力、培育公民文化素质提升文化软实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提升文化自信力等现实路径,才能真正让文化自信落地生根。  相似文献   

18.
刘文杰  刘德定 《现代交际》2023,(7):12-22+122
作为新时代党的理论创新的总结,“五个必由之路”和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紧密的内在联系。二者在出场逻辑上具有共同性,即相同的理论、历史、实践逻辑;在价值旨归上具有相通性,即开辟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境界,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遵循和解答世界难题的中国方案。在实践中,“五个必由之路”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提供方向、精神、理念、保障的指引。二者的密切结合保障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促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照进现实。  相似文献   

19.
张建锋 《职业》2023,(14):47-49
新时代,工匠精神赋予技工院校人才培养工作高质量发展新使命。本文以新时代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为逻辑起点,梳理和分析了当前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新时代技工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的对策与路径。主要包括:耳濡目染,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潜移默化,创新课程思政教育;引导唤醒,激发学生工匠精神养成的内生力量;产教融合,搭建有效工学结合平台;锻造创新能力,培育德技双馨人才。  相似文献   

20.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始终激励着全国各族人民团结统一、砥砺前行。在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中,爱国精神随着时代发展赋予了时代特点和精神升华。开展新时代大学生爱国主义教育是提升高校育人工作质量的内在需求;是凝聚青年奋斗力量的现实需求;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