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在广东省第三届《乡村振兴大擂台》争霸赛首场总决赛上,阳江市阳西县成功晋级全省六强,“牧海耕田·阳西味道”让观众印象深刻。作为阳西绘就的乡村振兴新图景之一,“牧海耕田·阳西味道”乡村振兴示范带勾勒出一幅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美丽画卷。据了解,阳西坚持以带促建,在全县高标准规划建设4条乡村振兴示范带,总长230多公里,覆盖全县八大乡镇,形成“镇镇有带、带带相连、串带成环”的总体格局。  相似文献   

2.
王莉 《人生与伴侣》2022,(34):94-96
<正>河南省是农业大省,在全国的乡村振兴发展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河南省历史悠久,非遗资源丰富,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大量可供开发的资源。近年来,河南省旅游局在国家的大力号召下,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产业,并陆续推出了“百村万户”和“美丽乡村”的旅游富民项目工程,大力推动河南省乡村旅游的发展。但是与周边省份相比,河南省乡村旅游资源存在很多雷同现象,限制了河南省乡村旅游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3.
李淑慧 《源流》2023,(2):28-29
<正>建党百年、建团百年犹在昨日,如今喜迎中国共产党“二十大”胜利召开。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团员,身为奔涌“后浪”中的一员,我深深地为当代强大美丽的祖国感到自豪。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奔跑在乡间,呼吸着清新的稻香,感受着跃跃然的大自然的生机。我的家乡蕉岭,正迈着稳健有力的步伐,大踏步赶上乡村振兴的大潮,以实干之力,使乡村换了新颜,  相似文献   

4.
汪嘉林  吴婧 《国际公关》2023,(22):97-99
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事关国家未来的发展,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美丽中国意义重大。从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维度看,生态振兴居关键地位,承担着支撑乡村振兴的重要功能。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且建设美丽中国更离不开建设美丽乡村,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新时代推进乡村生态振兴都是十分有必要的。本文通过阐述新时代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必要性,并对其动力进行探析,找寻新时代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的现实路径。  相似文献   

5.
<正>农村籍在校大学生是助力乡村振兴的一支关键队伍,表面上触发的是人才振兴,实则是以人才振兴为引领,通过“互联网+”助力乡村产业振兴、“非遗+”助力乡村文化振兴、“劳动+”助力乡村生态振兴、“红色+”助力乡村组织振兴等模式全方位参与其中。然而在实践过程中,他们普遍存在价值观念困境、自身素质困境、外部环境支持困境,这不仅需要高校加强“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教育引导,还需要自身提升综合素质能力,更需要政府细化的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6.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走城乡融合发展之路,意味着中国资源配置逻辑将历史性地转向农业农村地区进行优先发展,这不仅在理念上要凝聚共识,也要在认知上形成总体框架,从而将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的宏观目标转化为助推乡村振兴实践的具体思路。进入新时代,中国乡村要振兴,必然要求乡村资源禀赋结构、乡村资源配置逻辑、乡村资源认知水平等发生历史性变革,从而达到与现代乡村功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实践等内在要求高度匹配。鉴于此,需要构建认知框架,从战略层面和策略方面思考乡村振兴的“资源来自哪里”“资源用于何处”“资源如何转化”和“资源何以重构”等重大理论问题与现实要求。  相似文献   

7.
农村党组织是基层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核心、乡村治理的重要根基、村集体经济发展的组织保障、美丽乡村建设的关键力量。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因受到人才、资源、文化等因素的制约,陷入发展困境。农村基层党组织要全面把握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找准功能定位,建立内育外引的人才制度,以“促民富”推动农村产业化发展、“兴文化”加强乡村文化建设、“谋创新”实现农村治理现代化,保证乡村振兴战略的稳步推进。  相似文献   

8.
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经济的振兴,而是乡村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及生态环境五位一体的全面振兴。而 “文化”建设乃是五位一体系统工程中的核心,是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光大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重要基石。现阶段美丽乡村建设升级过程中,应以“家文化”内涵建设(修身齐家、孝悌忠义、诚信友善、谦敬和合)为中心,以“敬老爱小”为抓手和切入点,以相关激励措施为保障,以乡土文化为载体,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有力推动新时代城乡一体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9.
职业教育在乡村全面振兴中大有可为,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必须走高质量发展之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基于动态逻辑的更加公平、全面、协调以及可持续的“满意性”发展,乡村全面振兴是全领域、全地域、全时域的“系统性”振兴。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服务乡村全面振兴是新时期新阶段的新认识与新定位,符合国家战略愿景的必然逻辑、体现理论自洽的应然逻辑、遵循实践自觉的实然逻辑。要以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跨界协同乡村全领域振兴、差异供给乡村全地域振兴、提质增效乡村全时域振兴,助推全面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的乡村振兴样态。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九大报告全面阐释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作为七大战略之一,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工作做出的一个新的战略部署和新的要求,有着重要的功能地位。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奠基石”,它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补短板”,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强弱项”;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事业的“指向灯”,它让农村更美,让农业更强,让农民更富;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城乡一体化的“助推器”,它增添了产业兴旺这一“燃料”,提供了农业农村现代化这一“动能”。  相似文献   

11.
学术研究、政策话语、基层干部均强调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但在关于“谁是乡村振兴的主体”的讨论中,鲜有农民的声音。本文尝试将这一问题分解为“谁的乡村振兴”和“谁来振兴乡村”,从“受益主体”和“行动主体”两个维度剖析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分析发现,农民对受益主体的理解是综合其角色认知和现实感知的结果,农民认为他们自身在乡村振兴中并非确定的受益主体,也并非当然的核心行动主体,而更多认为自己是乡村振兴行动中的配角。本文认为,乡村留居人口结构与可行能力、相关政策和项目的执行偏差以及农民对其主体角色的解构等共同形塑了农民对乡村振兴主体角色的认知,造成在乡村振兴行动层面农民主体性不足的现实。因此,从农民视角出发,充分保障农民的主体利益,培育和激发农民主体意识,构建多元主体协同参与的格局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命题。  相似文献   

12.
乡村振兴,文化先行。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题中应有之义,对乡村振兴具有引领和推动作用。论文以生存心态为中间媒介,审视当前乡村文化发展困境,展望乡村文化发展愿景。以乡村生存心态的“生成性原则”与“区分化原则”于内强化乡民自觉能力、主体责任感和文化认同感,于外助力乡村文化生态平衡、文化资本产业化和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激活其内生活力、催化外在动力促进乡村文化繁荣与振兴,为乡村文化扬弃性继承、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贡献理论力量。  相似文献   

13.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从“实施”到“全面推进”,不仅是战略上的转变,还表明我国乡村振兴已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离不开金融服务这一重要助力。然而,我国乡村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仍存在较多问题。如何将金融服务与乡村振兴战略进行有效衔接,已然成为更重要的议题。本调研报告以荆州市公安农商行及其助力的埠河镇复兴场村为调研区域,对公安农商行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和建议,旨在为金融机构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一定的经验与借鉴,进而提高金融服务助力乡村振兴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4.
驻村第一书记是我国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排头兵”,显著推动了乡村的发展。论文基于驻村第一书记嵌入黔北A村乡村振兴的个案,分析A村由脱贫转向振兴的实践过程。主要包括驻村第一书记从政策宣讲和重视教育、评选先锋模范激励村民、挖掘乡村红色资源、发展种养殖业和完善基础设施等方面实践助推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嵌入乡村振兴取得成效的原因在于他们处在“结构洞”的位置,拥有资源优势、对党的政策的宣传落实和充分发挥自身价值功能,进行合理的角色定位,从而带动村民发展致富。但是驻村第一书记嵌入乡村振兴的实践过程中也要注意扮演好“帮扶者”的角色,协调好村两委关系,引导村民对村干部的信任及配合,在嵌入资源对乡村振兴的同时还要注重村民主体性的培养,并且要为乡村建强基层组织,从而有效助推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5.
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是时代赋予基层党组织的历史使命。如何实现基层党组织在乡村振兴领域的“有效在场”是党建引领的关键所在。在借鉴“嵌入性理论”的基础上,试从“嵌入式引领”的分析视角研究“嵌入式引领”在乡村振兴领域中的创新运用。基于桂西南X村的乡村振兴实践,发现该村充分发挥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中的战斗堡垒作用,以产业嵌入、人才嵌入、文化嵌入、生态嵌入与组织嵌入的方式嵌入到乡村振兴领域中,有效推动乡村振兴的产业兴旺、人才振兴、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与治理有效。在全面建设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全面强化和完善基层党建的发展推动力、社会号召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政治领导力,发挥基层党建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与组织振兴的引领作用,从而使基层党建在乡村振兴领域中从“嵌入”到“引领”的转变。  相似文献   

16.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振兴与发展。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使之成为助推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这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的要求,也是广大农村地区,特别是老区人民依托红色资源,建设美丽乡村的现实需要。发掘红色文化资源,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深耕和修整区域内的优良红色文化沃土;搜寻和整理区域内的重大革命题材;收集和梳理区域内的珍贵红色文史资料;汲取和融入新阶段的亮丽时代元素。  相似文献   

17.
农业农村现代化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成色。党的二十大报告第四部分“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着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中有专节论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日前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新时代建设农业强国的重要任务。如何扎实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五大振兴,高质量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是当前亟需回答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此,本刊以笔谈形式,以“中国式现代化语境下的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组约了一批长期奋战在乡村振兴建设一线的学者的最新成果,力图把他们对乡村振兴理论与实践的新探索和新观点展示出来。李小云教授团队在云南的系列实践以乡村产业为切入口、紧紧抓住对乡村建设过程中功能的再认识问题,很好地解决了农民收入提升这一关键问题。刘祖云教授着眼于乡村生态振兴与生态乡村建设的议题,从生态乡村建设的理论来源出发,探讨生态乡村建设这一学术命题如何从理论领域走向实践领域。张琦教授提出,乡村的全面振兴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及安全保障、制度改革保障、广阔市场发展空间和人才智力支撑,是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进道路上问题矛盾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李智新 《国际公关》2023,(13):62-64
乡村振兴战略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需要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更需要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要力量。但由于受到传统观念和意识的影响,大部分农民群众对乡村振兴战略缺乏认识,存在着“等靠要”思想,很少主动学习先进文化知识和技能技术,缺乏对新事物、新技术的学习接受能力。这一问题造成我国乡村人才严重短缺的局面。本文以新疆和田地区为例,对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培养以及管理现状问题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乡村振兴中人才培养和流动的对策,旨在发挥人才在乡村振兴中的关键作用,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持。  相似文献   

19.
党的十九大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而乡村法治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由于国家法的抽象性和一般性,其在乡村法治建设中的作用是有限的,这为民间法弥补国家法的不足提供了广阔空间,应当促进国家法与民间法的融合,为新时期的法治注入新的内涵。“三治结合”乡村治理模式是国家所肯定的乡村治理路径之一,然而此模式下诸要素之间缺乏明显的位阶关系和凝聚力,其在乡村治理中面临诸多困境。因此,有必要在“三治结合”基础上进行协同创新,这为“五治结合”乡村治理模式的出台奠定了基础。重新梳理自治、法治、德治的关系,以政治作为上位要素进行统合,以智治作为治理体系的支撑,构建新时代乡村治理新模式迫在眉睫。同时在协同治理视域下,以多元化的纠纷解决机制和乡村法治人才保障机制为基础,构建乡村法治协同机制,促进乡村法治建设的新发展,为乡村振兴的行稳走远保驾护航。  相似文献   

20.
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的根本性问题。党的十九大做出了实施乡村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则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进行了全面部署,确立了“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的基本原则。绿色发展回答了生产发展和生态保护如何实现统一、农业如何保持持续健康高效发展、农村如何摆脱对城市的依附三个关乎乡村振兴“何以可能”的关键性问题,阐明了实现乡村振兴的理论逻辑。绿色发展的实现路径是生产力布局优化、“两山”转化以及消费绿色转型,科学回答了乡村振兴的“如何可能”的问题,阐明了实现乡村振兴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