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徽商经营淮盐最早时间不晚于西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清史稿》等史料表明,明前叶经营淮盐的商人主体,是由西北商与淮商(又称扬州盐商)所构成。即该时期淮商不包括西北商。且在当时的淮盐经营中,也无陕商、晋商、徽商等一类称呼。从这种意义上看,不但徽商与西北商是处在不可比状态,而且连陕商、晋商是否为西北商主体也须论证。再据地方史料记载,徽州早在明初,甚至宋元时期,便有人迁往两淮,并有人在那里业盐。是盐法志科第记录表明,构成明前叶西北商主体者,为陕籍商人(另可能还有晋籍),而同时期的淮商主体,则只能是徽籍商人。且该时期在淮徽籍盐商绝不是一个小数,其科举业绩也早于西北商。故从这种意义上说,明前叶又是徽商与西北商同时在经营淮盐。明中叶以后,西北商加入淮商,与徽商一起构成新的淮商主体。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最有势力的商人是徽商和晋商,他们积累了大量的商业资本,是当时资财最富有者。因此,探讨有关徽商、晋商的问题,对开展我国近代经济史的研究是必要的。本文拟对晋商及其商业活动作一简单评介。  相似文献   

3.
传统文化是造就企业家精神特质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越文化熏陶下的越商,具有冒险、创新,勤俭、敬业,诚信、合作以及家庭、企业相伴等企业家精神特质。把越商企业家精神与我国明清时期盛极一时的晋商、徽商企业家精神进行比较,发现创新、勤俭、诚信等是促使晋商、徽商兴旺的重要原因;而不注重兴办实业进行资本投资以化解风险、官商结合、企业带有浓厚的家族化色彩等是导致晋商、徽商衰落的精神性原因。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之所以取得了经济的高速发展,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浙江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工商文化传统底蕴.当代浙江经济与历史上的区域民间工商文化传统,具有一种清晰的继承关系,而当代安徽和山西经济与徽商或晋商文化传统之间则基本上没有多少关联.文章通过对浙商、晋商、徽商文化传统的差异及其与当代区域经济发展关系的比较和分析,指出,浙商"工"与"商"相结合的"艺商"区域文化传统,使之与改革开放以来宏观社会背景具有一种亲和性,而晋商和徽商文化传统则不具有这种亲和性,这正是浙商、晋商和徽商文化传统在当代延续或不延续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论近代上海商人文化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沪商文化作为中国近代新型的商业文化,与明清时期出现的徽商文化、晋商文化有极大的不同,其显著的特点有:(1)多元开放性;(2)在很大程度上冲破了传统义利观的束缚;(3)完全打破了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形成的“士农工商”这一传统的定位序列,使商从四民之末跃居四民之首;(4)竞争与创新意识较为突出;(5)具有较强的政治关怀  相似文献   

6.
简论明代江西商人的行商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江西商人与徽商、晋商一起活跃在大江南北,共同为明代商品经济的繁荣作出了重大贡献。在经商活动中,江西商人以其从商人数多、行商区域广、经商方式活、贾农结合紧为特色,从一个侧面表现出江西人求新思变、善谋实干的良好传统和品质。  相似文献   

7.
“贾而好儒”是古代徽商的一大特色。明清以降,在浓厚的儒学氛围中,有许多徽商亦商亦儒或是“儒、仕、商”三位一体,他们在书画、金石篆刻、医学等诸多领域都建树颇多,成为古代徽州文化的一大特色。而徽州商人与徽州文化的关系,也成了当今徽学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秦宗财  董家魁 《学术界》2007,(6):223-227
徽州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徽商的文化情结是明清徽州文化商人的主要成因.徽州文化商人有学术著述、艺术爱好、实学研究和古玩收藏等类型.他们对文化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和士商融合等起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9.
徽商和晋商之比较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徽商和晋商二者之间在商业道德、政治态度、历史结局三方面既具有共性,也有相异之处,即对儒与贾的认识、对财富的认识不同。通过比较研究徽商和晋商的异同得失,总结其兴衰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0.
明清时代徽商在海外的活动,国内以往的研究集中在明代中叶(特别是“海禁”和“倭寇”的问题上)。本世纪五十年代,日本学者藤井宏先生曾认为:明清时代徽商的海外贸易活动以王直的活动为其顶点,明末以后走向衰落,到清朝则主要倾其全力经营国内商业①。1984年,松浦章先生发表《清代徽州商人与海上贸易》一文,利用海事资料(主要是汪姓铜商的史料),首次揭示了清代徽商利用沿海来扩大其商业范围,并以巨额资本进行海外贸易的事实。这是专门研究清代中日贸易中徽州史迹的主要论文②。此外,管见所及,零星涉及于此的学者还有山胁梯二郎…  相似文献   

11.
明清以来,中国社会上崛起的晋商、徽商等商帮,创造了辉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营管理理念和规制,积累了丰富的商业文化。在近代,宁波商帮与晋商、徽商等商帮一样遇到西方的冲击和挑战,实现了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本文拟从地理环境、经营领域、经营管理方法、商业文化、近代命运等方面,对历史上的宁波商帮与晋商、徽商进行细致的比较,分析中国传统商业文化中的现代因素,展望未来。  相似文献   

12.
三、苏州徽商与长崎1、苏州与日本的经济、文化联系(37)苏州是东南一带传统上的文明渊薮,虽然明初的一系列政策曾导致姑苏间里萧条,生计凋敝。但自从成化以后,随着徽商等各地商人的纷至沓来(38),苏州日趋繁盛,吴俗奢靡,号称天下之最。明代中叶以还,“苏人以为雅者,则四方随而雅之;俗者,则随而俗之”囫。这种东南地区文化中心城市的地位,及至清代仍然牢固地保持着。清人金安清曾说:苏州铜商与扬州、汉口之盐商、广东之洋商以及江苏的州县,“其挥霍大半与河厅相上下”(40)。河厅是指设于清江浦(今江苏淮阴)的河政衙门,…  相似文献   

13.
清末新疆地区的茶叶贸易,主要包括湖南安化官茶交易、晋商私茶贩运以及俄商茶叶走私,呈现出国内茶商与俄国茶商之间无序竞争的局面。而其中官茶滞销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晋商大量贩运私茶以及俄商茶叶走私导致茶叶倒灌的结果。这一时期私茶案件的大量涌现,反映的是清末新疆地区茶市的混乱,具体表现为经济贸易纠纷频繁,中俄商人之间、当地民众与俄商之间矛盾冲突不断。清末新疆茶叶市场的乱象,根源于清廷及新疆地方政府应对的缺陷。  相似文献   

14.
江西传统经济文化的发达和工商业的繁荣,是与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同步的.其间,具有重大影响的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政治中心的东移和运河的开通;二,江西的地理环境有利于农业生产而且较少成为兵家争夺之地.赣商即江右商帮的黄金时代是明前期,并延续到清代,因为这时国内国际有着对江西有利的形势或机遇.19世纪以来,因国内交通格局、经济格局的变化,江西商人在活跃了五百年之后,和与其曾经鼎足而立的徽商、晋商一道,迅速走向衰落.江右商的优势则在于,虽然小本经营却人数众多,声势极大;虽然分散经营却如水银泻地,无处不在;虽然无手握千金的奇货,但对于所在地区的地上地下物质的开发和利用,却是江西商人的长处,因而,对于包括江西、两湖及西南部地区的经济开发及商品化生产起着巨大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清时期,徽州商人竭力否定传统的“四民”之分,特别是士、商之间的尊卑差异,主张“士商异术而同志”。这种言论在当时的社会中是一种崭新的思想倾向,具有非常“激进”的色彩。然而言论上颇为“激进”的徽商,致富后大都不再将发展商业作为自己的主要目标,而是将业儒入仕作为头等大事,其行为倾向却是异常“保守”的。本文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探讨了这两种相反的倾向在徽商身上的统一问题。认为这与徽商为平衡徽州地区的生存取向与当时社会的价值取向之间的矛盾而形成的社会心理有关  相似文献   

16.
从《士商类要》来看明代徽商经商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士商类要》来看明代徽商经商之道陈学文明代日用类书中对于经商活动记载十分重视,尤其是一些有文化的商人,根据自身行商的经验,撰写、编纂了对于经商有实用价值的书籍,我们称之为商书。为叙述方便起见,下面行文都把这类书籍中有关经商的书籍简称之商书。一、关于...  相似文献   

17.
文章运用中西比较的方法,从宏观上比较明清徽商和西方中世纪商人两者参与的诉讼存在的巨大差异,分析注定徽商和中世纪商人不同命运的法律根源。  相似文献   

18.
中国商人诚信观的发展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韦伯在《中国的宗教》一书中认为,中国商人缺乏诚实,彼此之间也不信任。余英时针对这种观点,在《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中以明清时期的商人为例,提出了完全相反的结论,认为“诚信”与“不欺”是中国商人伦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对此,许多论述徽商发展历史的著作,也曾予以详细说明,并且一致强调讲诚实、重信用是徽商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中国自古即是一个强调诚信的国家,而且在这方面有着悠久的传统。这一传统不仅体现于商业流通领域,且是人们所推崇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原则。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期居主导地位的儒家…  相似文献   

19.
从鲜为人知的晋商书信、杂记、诗文、墓志铭、日记、竹枝词及民间歌谣、祁太秧歌、地方小报等民间文献可以发现,晋中民间女子的择偶标准明显向商人倾斜,以求得富裕风光的生活,但婚后却陷入不尽的相思愁怨中,而且存在子嗣不蕃的情况,商妇寿命也大大降低.这一幅幅晋商婚姻生活的鲜活画面,饱含着晋商婚姻生活中不为人知的苦乐悲欢,体现了晋商辉煌背后无数商人妇的酸苦和眼泪,反映了晋商辉煌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20.
从鲜为人知的晋商书信、杂记、诗文、墓志铭、日记、竹枝词及民间歌谣、祁太秧歌、地方小报等民间文献可以发现,晋中民间女子的择偶标准明显向商人倾斜,以求得富裕风光的生活,但婚后却陷入不尽的相思愁怨中,而且存在子嗣不蕃的情况,商妇寿命也大大降低。这一幅幅晋商婚姻生活的鲜活画面,饱含着晋商婚姻生活中不为人知的苦乐悲欢,体现了晋商辉煌背后无数商人妇的酸苦和眼泪,反映了晋商辉煌来之不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