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笔者运用问卷调查法,分析了父亲参与教养与3-6岁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关系,旨在呼吁全社会对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发 展的重视,鼓励更多父亲参与儿童教养。研究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父亲参与教养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父亲月收入和婚姻状态 是父亲参与教养的主要影响因素;2)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发展呈正态分布,在性别、年龄上不存在显著差异;3)父亲参与教养与 儿童心理韧性呈现极其显著的相关,并能够显著预测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发展;4)父亲月收入、互动交流、情感表达、关注帮助四 个因子能够共同预测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发展。其中,低收入是流动儿童心理韧性的危险性因素,不利于流动儿童心理韧性发 展。由此,应从社会角度出发,健全家庭保障机制,完善社会福利措施;应从父亲角度出发,营造和谐家庭环境,突出教养重点。  相似文献   

2.
家庭环境是影响儿童入学准备的重要因素.当前我国儿童入学准备的家庭环境存在三方面的问题:父母养育认知存在误区;家庭教育活动滞后于家庭文化资源的发展;家庭教育投入的失衡与家庭环境因素的双向作用.并以此提出了优化儿童入学准备家庭环境的策略.  相似文献   

3.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是广为关注的问题,通过对近期影响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的研究,对已有的观点进行了探讨,并展望今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影响因素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4.
心理理论的发展是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重要方面,对儿童社会化及社会适应有重要作用。影响儿童心理理论发展的家庭因素主要包括家庭假装游戏、家庭规模、家庭中兄弟姐妹的关系、家庭言语交流、父母的教养态度、家庭背景等。家庭教育对策主要包括:常与儿童进行假装游戏;多给儿童创造与同伴交往的机会;创造丰富的精神成长环境等方面。  相似文献   

5.
儿童学习不良问题是目前困扰义务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家庭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之分,硬环境比如家庭的成员结构、成员素质、资源分配、生活方式等,软环境比如家庭成员间的关系、父母的教养方式和态度、家庭功能等,这些因素都会对儿童学习不良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改善学习不良儿童家庭环境的几点建议包括:(1)给予孩子积极关注;(2)创造良好的家庭心理环境;(3)改善家庭功能,明确角色定位;(4)与孩子共同学习、共同成长;(5)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6.
本期将承续上一期"2008年度中国儿童研究:回顾与展望"专题,围绕儿童心理、儿童家庭与社会教育、媒介与儿童发展以及灾后儿童心理危机干预等领域,从特定的观察视角,就2008年度上述领域以及儿童流行文化等热点话题所取得的研究成果进行评述和思考。  相似文献   

7.
通过梳理近期的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研究文献得出结论: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水平普遍低于城市儿童,主要表现为歧视知觉强、身份认同危机及自卑、焦虑等消极情绪。研究者主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和个人4个方面分析影响流动儿童心理健康的因素,并对流动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提出建议。现有研究存在缺少统一的研究工具、横断研究多、纵向研究少等不足,建议进行跨群体比较研究及对流动儿童积极心理的研究。  相似文献   

8.
儿童的习惯行为受多种因素影响。本文利用武汉市2011年关爱儿童青少年系列调研数据,通过经验分析发现,儿童性别、家庭环境、学习成绩与同学关系等明显与儿童习惯行为障碍密切相关,男孩出现习惯行为障碍的频率高于女孩,家庭环境、学习成绩、同伴关系越差,儿童的习惯行为障碍程度越重。这说明从家庭及同伴方面入手是改善儿童习惯行为障碍的有效途径。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了改善教养方式、转变教育观念、建立多元的儿童支持体系、促进农民工家庭的社会融入等建议。  相似文献   

9.
儿童心理理论强调儿童对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的体验,重视儿童和周围人的交往经验,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促进其心理理论的发展。维果茨基理论强调社会文化背景、环境及经验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以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背景学说、思维与语言的关系说、内化说和最近发展区理论为理论基点,可以得到对学前教育的有益启示,即,唤醒幼儿内心世界,创建良好的话语环境,创设混龄游戏机会,创设和谐家庭环境。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四个乡镇的留守儿童心理状况进行微观社会学研究。研究发现,留守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明显,性格特征呈现内倾不稳定性,部分留守儿童表现尤其突出,进而从家庭、学校和政府的角度提出帮助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