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贺先志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23(9):138-140
从文明冲突的事实和理论的基本估价上 ,可以看出传统的“深入论”与绝对化的“替代论”难以协调 ,“两论”对当今文明冲突把握都不够准确。现今文明的冲突是在绝对差异不断缩小、共同点不断增多的工业化和市场化基础上 ,其冷战所代表的传统冲突根源和冲突表现形式 ,正在淡化和消隐 ,而民族性冲突愈显突出 ,两相对照文明的冲突不是“深入”、“替代” ,而是“凸显”。正基于此 ,亨廷顿“文明冲突论”在把握文明的时代性和民族性现实关系上出现了失误 ,它忽略了国际交往和冲突中文明边界的消磨 ,把本来仍然具有时代性落差和国与国之间的差异 ,生硬地当成共存的现实差异来处理 ,反映了他们骨子里的西方优越意识 相似文献
2.
杨静 《聊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220-222
“文明冲突论”的出现引起了世界内的广泛关注,已经影响到了很多国家有关政策的制定。虽然该理论的出现带有西方国家的强权色彩,并没有走出传统现实主义的界定:国际秩序的基本主体是国家、国际冲突的根源是利益,尤其是对“中国的崛起”给与的分析相当的尖刻。但我们在批判的同时,仍发现了很多可借鉴和学习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蒯正明 《济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51-55
文明冲突论是亨廷顿从维护美国的全球战略利益出发,并根据冷战以后国际出现的新形势、新情况而提出的。他在试图以文明为工具阐述冷战结束之后世界冲突的原因的同时,也具体分析了西方应对非西方文明挑战的思路和举措,其理论本质是在反对历史终结的基础上,寻找意识形态的新对手,只不过这一理论采取了文化包装的形式,因而更具有隐蔽性。 相似文献
4.
“反全球化运动”的特征及其在“9·11”事件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反全球化运动”的起因 ,阐述了“反全球化运动”的一般特征 ,并对“9·11”事件后的“反全球化运动”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认为 :“反全球化运动”虽然目前出现了分歧 ,但从长远来看具有被整合为全球统一力量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牛海彬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5):108-110
全球化进程是当今时代的重要特征 ,“9·1 1”事件是 2 0世纪初最重要的国际事件 ,两者对我国 2 1世纪的国际关系研究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此进行学理的探讨尤为必要 ,而学理探讨的深入又与我国国际关系学的发展息息相关。文章在对全国高校国际政治研究会 (筹 )年会暨国际关系学院 (系 )院长 (系主任 )联席会议成果进行介绍的基础上给出了初步的评论 相似文献
6.
“9·1 1”事件加速了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 ,并引发了大国关系的变化 ,国际恐怖主义与美国的霸权战略是当前世界经济与政治中的不稳定因素。在 2 0 0 1年世界经济衰退的基础上 ,2 0 0 2年是世界经济的复苏和调整之年。 2 0 0 2年中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将好于 2 0 0 1年 ,我国将继续实施扩大国内需求的方针 ,深化改革 ,扩大开放 ,转变政府职能 ,适应加入WTO后改革开放的新形势 相似文献
7.
余和平 《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25(10):128-131
跨国公司和海外投资的发展,使得由于企业经营不善而导致的跨国破产案件日益增多。跨国破产这一经济现象也引起了国际社会广泛的关注,成为国际上亟待解决的一个新兴领域。而跨国破产涉及的法律问题既广泛又复杂,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较大难度。因此笔者从跨国破产的法律适用入手,试图从法律与实践角度对跨国破产中的破产债权的法律适用、破产财团的法律适用以及破产财产估价与变价的法律适用进行分析,从而对中国在涉及上述问题时如何立法提出自己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从民意调查看“9·11”后的美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11”对美国最大的震动和打击是心理上的。美国百姓的忧虑与担心使“恐惧再次成为有力的工具和驱动杆”。“恐惧政治”作用之一是把美国带进伊拉克战争。“恐惧政治”作用之二则是通过《爱国者法案》在反恐的名义下 ,限制公民自由 ,压制不同意见。这些给美国人的心理和美国社会带来的变化是根本的、深远的 ,值得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9.
尹承德 《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25(5):46-48
“9·1 1”事件和“打恐”战争爆发后 ,国际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大国关系基本稳定 ,并趋于改善和发展。大国安全观念发生重大变化 ,集体安全和南北问题开始受到西方国家的重视。和平、缓和、发展和稳定的国际形势遇到了极大挑战。美国的单边主义和全球战略攻势阻止不了世界多极化进程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总趋势 相似文献
10.
“9·11”事件与美国移民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9·11”事件“改变了一切” ,如何打击恐怖主义 ,如何加强安全防范措施、将恐怖分子拒之国门外 ,这些无疑是美国所面临的最迫切问题 ,也引发了美国国内新一轮的移民政策大讨论。“9·11”后美国政府出台了什么样的移民和边境安全政策 ?今后美国的移民政策走势如何 ?这是本文试图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江泽民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的"政治文明"这一全新概念的理论意义,说明"政治文明"的提出是我们党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理论创新,对于我国的政治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周建伟 《鲁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0(1):66-69
本文认为,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的儒教文明将成为西方文明的主要威胁之一的观点是新一轮的"中国威胁论"的代表。笔者对亨廷顿的"中国威胁论"进行了批驳,并对此观点产生的历史背景进行了探讨。最后,就中美关系的发展前景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相似文献
13.
鲍国政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27(6):33-36
本文首先界定了在当前谈政治文明应该特指暴力的减少、政治民主化和法治化 ,提出了公共政治、公民国家、共和民主的文明政治观 ,指出了计划经济和集权政治所依赖的苏联政治观对现代政治文明的阻碍 ,并分析了苏联政治观的哲学思维逻辑。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大报告首次在党的文献中正式提出"生态文明"的概念,如同人类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四大形态的有机统一体,人类文明也是由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和生态文明构成的体系。"四大文明"的协调建设与和谐共进,将极大推动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促进社会和谐。人类社会的发展应当是,也只能是经济上富裕,精神上高尚,政治上民主,生态上和谐。 相似文献
15.
旗手与“恶少”的冲突——也谈鲁迅与施蛰存的交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忠来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4(1):27-31
鲁迅与施蛰存的论争 ,决不是鲁迅与施个人过不去 ,而表明了鲁迅对穿西装的复古派保持着应有的警觉 ,是事关新文学健康发展的问题。鲁迅作为旗手在护卫新文学 ,施蛰存则有些意气用事。以往的论述对鲁迅与施蛰存各打五十大板的做法显然欠妥。 相似文献
16.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编辑部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1):1
继提出“三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之后 ,进入新世纪 ,江泽民同志又适时地提出要在全社会大力宣传和弘扬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而不懈奋斗的精神 ,并将其概括为“五种精神” ,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 ,紧跟时代、勇于创新的精神 ,知难而进、一往无前的精神 ,艰苦奋斗、务求实效的精神和淡泊名利、无私奉献的精神。众所周知 ,江泽民同志是在全国干部“三讲”教育向纵深发展的时候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 ;这次 ,江泽民同志又在全国学习和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迎接新世纪到来的重要时刻提出了“五种精神”。所以“五种精神”… 相似文献
17.
卞敏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7(2):5-9
社会文明概念是对人类社会进步状态的整体性把握。物质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经济基础内容,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构成人类文明的上层建筑内容。就政治文明对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作用而言,其具有导向作用、规范作用和创新作用。 相似文献
18.
论构建媒介生态文明的三重境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为媒介生态的文明构建提供了一种更为广阔的思维与视野。媒介生态文明是一种发挥媒介的积极作用、以自身文明状态实现整个社会的生态文明,实现媒介、人类、自然、社会和谐共生、协调发展的媒介伦理形态。媒介生态文明是生态文明的有机组成部分。当前应着力构建媒介生态文明的“三重境界”:信息通畅,多样平衡的媒介生态系统;平等相待,正确认识的媒介生态环境;理念形成,和谐发展的媒介生态。 相似文献
19.
文明的转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东升 《湖北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7(1):1-8
文明演化是一种非线性动力学系统,原始文明和农业文明属于该系统的近平衡结构,工业文明是它的第一个远离平衡态的耗散结构,现已开始向它的另一种更高级的耗散结构--信息-生态文明转变.在由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历史性转变中,为何欧洲走在前头而中国大大落后,在新的文明转型中我们如何避免再次落伍,可以从耗散结构论、非线性动力学等系统理论中获得某些深刻启示. 相似文献
20.
张晓立 《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4(4):80-84
分析了西方文明传统中的“双希”因素及其与西方文明发展之间的渊源关系。分析认为:研究西方文明的历史必须追溯其根脉,探究西方文明演化过程应始于对希伯来文明与希腊文明两者之间的比较研究;希伯来精神代表了西方文明传统中的宗教渊源,而希腊精神展示了西方文明传统中人文主义的基础;将“双希文明”互动关系的进程置于历史演变和文明交替的宏观框架中,以哲学思维的视野对其进行观照才能深入勾画出西方文明发展的本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