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0 毫秒
1.
《北堂书钞》卷三十八载诸葛亮《与李严书》,其文曰: 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 《北堂书钞》为初唐名臣虞世南所辑之类书.从诸葛亮过世到唐初已近四百年,诸葛亮的著述多有散佚,见于《隋书·经籍志》著录的诸葛亮著作,有的已注明其已亡佚,此后更日渐消亡,至清代张澍编辑《诸葛忠武侯文集》时,当年陈寿整理《诸葛氏集》时记录为104112字的篇幅,可信者也仅余1万来字.  相似文献   

2.
《宋史·礼志》与《朱子家礼》成书后各自的命运迥异。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结构上内容和仪节编排的不同;内容上所载礼仪的倾向性和多寡不同;特点上前者多从古,反对民俗,且极奢侈,而后者则多从今,一定程度上顺从民俗,且很俭约;对后世的影响方面,前者基本表现在著述上,而后者则对士庶生活、著述及东亚部分地区均有影响。  相似文献   

3.
顾千里作为清代乾隆、嘉庆间的著名学者,在《昭明文选》研究领域有两方面的卓越贡献。一是制订了一份完整而全面的“文选学”研究提纲,二是与彭兆荪共同校勘尤本《文选》,并且撰成《文选考异》这一选学校勘名书,为清代以来在选学界影响甚巨的胡刻本《昭明文选》的刊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诸葛亮对孟获应实施过“擒纵”攻心策略,至于七次则不一定准确。一是缺乏必须做的理由,二是与先前待军众集合一并歼之战术原则不符,三是在现实中缺乏具体的地理环境支持。最早记载诸葛亮七擒孟获的《华阳国志》多有将别人事迹附会于诸葛亮身上的例子,因而诸葛亮七擒孟获的真相很可能是将蜀汉政权多人事迹附会于诸葛亮身上。《三国演义》七擒孟获情节丰富,罗贯中在史传和《三国志平话》的基础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艺术想象,写出了给后人深刻印象的“七擒孟获”故事。  相似文献   

5.
《唐贤三昧集》与《唐诗别裁集》两部选本都是清人唐诗选本中的佳作,学者们往往将二选割裂进行研究。其实,二选的编选者王士禛与沈德潜年代接近,两人又皆为清代诗歌创作与选本编纂的大家,沈德潜虽受过王士禛诗学观的影响,但《唐诗别裁集》与《唐贤三昧集》也存在一定的差异。《唐贤三昧集》是规模较小、选盛唐而不选"李杜"、独尊"诗佛"王维、注重"神韵"意境的极富特色之选本。通过《唐贤三昧集》与《唐诗别裁集》二选差异的比较,能够更清晰地窥见《唐贤三昧集》中这些具体的选诗特征。  相似文献   

6.
曾耀农 《南都学坛》2001,21(4):53-57
香港影片《星愿》与好莱坞影片《人鬼情未了》都是描写人鬼之恋的悲剧片子,但却流露着各自特定的文化精神:前者是中国古典人文精神的代表,虽然是悲剧但是以快乐结局收场,故事缺少激烈冲突,以人人相和为审美追求,后者反映了西方文化的进取精神,故事充满矛盾冲突,最后以悲惨结局收场;前者中的人物是古典式的,后者中的人物是现实的;前者叙事速度慢,倾向于诗意化,在造型上多用中国画的白描手法,后者叙事速度快,倾向于小说化,充满了西方的绘画色彩;前者表现了几千年伦理道德对国人情感的压制,后者则高扬着个体价值。  相似文献   

7.
田园诗发展到宋代,有两部作品值得重视。一为《四时田园杂兴》,一为《月泉吟社诗》。前者无论从反映内容还是表现手法上,在同类题材的诗作中都堪称空前绝后;后者则为前者的延续与发展,因所处时代的影响而别具特色。二者当为宋代田园诗歌的绝响与余音。  相似文献   

8.
《长生殿》与《桃花扇》在处理历史素材时所遵循的主导原则是不同的,前者是史为戏用,以剧统史;而后者是以史统戏,以剧述史。不过虽然两剧作者对待史实的态度即曲史观有异,但是他们都追求历史真实感和艺术真实感的交融统一。作为历史剧,《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创作模式明显好于有违史实的翻案戏,这两部剧作代表了我国古代历史剧创作的两种主导范式。  相似文献   

9.
《荀子》、《吕氏春秋》均有集百家学说于一身的特点,两书所包含的教育思想比其他诸子更为丰富。比较起来说,《荀子》的教育思想以性恶论为哲学基础,《吕氏春秋》以天性论为基础。前者认为教育能够改造人性,由恶趋善;后者则认为教育不能改易人性,却可避免人的天性遭受戕害。《荀子》主张教育的目的在于造就圣人,《吕氏春秋》则把教育的目的更多指向培养遵守社会规范和因循自然规律的普通人。两书在教育方法论方面有许多相似的观点,但《吕氏春秋》更加强调基于自然人性的师生关系所带来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开拓宋代史料的视野与《三言》、《二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往往因《三言》、《二拍》成书于明代而将其视作研究明代历史的史料。其实《三言》、《二拍》中一部分脱胎于宋人话本,是可作宋代史料使用的。宋人话本并无原始的宋本传世,现存的多系元明时期刊印,故后人的窜改就势不可免。《三言》、《二拍》中若干取材于宋人话本者,往往成为宋元明三代社会生活和名物制度的杂烩,这是使用此类史料时必须注意的。  相似文献   

11.
元代以来,戏曲、平话中的诸葛亮,都以道士形象出现,影响至今。历史人物诸葛亮,治国主张、修身养性理论、选读的书籍,乃至其出生地,都可以看出其所受道家文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有学者对诸葛亮《后出师表》提出置疑。笔者提出几点意见:一、《后表》虽不载于《诸葛亮传》,但见于《诸葛恪传》;二、《后表》不是张俨、诸葛恪伪造;三、《后表》用语与诸葛亮习惯用语符合;四、《后表》立意与诸葛亮行为一致。由此可知,《后表》是诸葛亮的作品。  相似文献   

13.
近几年来,关于诸葛亮的评议较多,具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也不少,然轻率之议、轻薄之言也颇多。文章认为关键在于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以公允的态度,作出有分寸的评析;还要坚持“同情之理解”的精神,尊重历史背景和特定语境。为此,本文就涉及诸葛亮历史人物形象议论较多的三个问题略加辨析。  相似文献   

14.
社会生活中,历史上的诸葛亮不过是普通人。从建安二年(197年)开始,诸葛亮便开始了十年的耕读生活,从事农业劳动之余,诸葛亮读书游学,并同襄阳的亲属和师友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躬耕磨砺了他的意志,读书锻造了他的智慧,而通过游学结交名士为师友则为其出山做好了铺垫。婚姻家庭方面,诸葛亮娶丑陋的才女黄氏为妻。他重情重义,严格教育子女。在个人品质上,无论是在作风廉洁还是开诚布公等方面,我们都不难感受到诸葛亮的高风亮节。诸葛亮不仅受到了当时百姓们的崇敬,同样也值得今人敬仰学习。  相似文献   

15.
在满载着诸葛亮丰功伟业的蜀道线上,唐代的政治家、史学家、大诗人通过武侯祠或者相关历史遗迹,赞颂诸葛功业,抒发人生情怀;蜀道线上武侯祠的修建和唐碑的镌刻,不仅反映了唐代政治对诸葛亮智慧的需求,而且开启了中国传统文化将诸葛亮推向神坛的壮美历程;蜀道沿线的武侯祠是千百年来传承诸葛亮信仰的圣殿;蜀道唐碑是岿然屹立在中华文化沃土上的诸葛亮信仰丰碑!  相似文献   

16.
本文针对近年来批评和责难诸葛亮的三个问题予以辨析。认为:(1)“三顾茅庐”事实确凿,本无可疑;(2)“借刀杀关羽”毫无根据,完全站不住脚;(3)综观其战略战术、统率能力、改革创新、军事实绩等,证明诸葛亮当之无愧地堪称一流军事家。  相似文献   

17.
诸葛亮和司马懿都是三国时期的托孤重臣,两人起点相似,却做了忠诚和谋逆两种截然不同的政治选择。究其原因,主观上有个人因素,客观上则与两国不同的皇权统治密不可分。总体看,蜀汉皇权统治顺应了以诸葛亮为首的士大夫阶层的愿望,维护和发展了他们的利益,使诸葛亮满门为皇室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曹魏皇权统治则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以司马懿为首的士大夫阶层的愿望,没有维护好甚至危害了他们的利益,最终导致司马懿家族谋逆和夺权。  相似文献   

18.
诸葛亮北伐问题历史上一向争议很大,进而对诸葛亮的才能问题也众说纷纭。本文通过分析当时蜀汉与曹魏的形势对比、诸葛亮的北伐动机,指出无论在公在私,诸葛亮都有不得不北伐的动因;且在北伐战争的初期如果策略得当,的确有胜利的希望,而不能单纯以兵力数量为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导致诸葛亮北伐战争的失败有诸多原因,但诸葛亮个人军事才能的平庸以及用人上的失误的确是不可否认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三国演义》超越历史原型 ,塑造了一个智慧、忠贞、充满理想色彩的诸葛亮形象 ,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艺术创造 :(1)充分突出诸葛亮在刘蜀集团中的关键地位和作用 ;(2 )竭力渲染诸葛亮的智慧 ,特别是出神入化的军事谋略 ;(3)多方刻画诸葛亮的忠贞品格。作品对诸葛亮的“多智”虽有夸张过甚之处 ,但对此应作全面、客观的分析。就总体而言 ,书中的诸葛亮形象仍然是一个深受人们喜爱的不朽艺术典型。  相似文献   

20.
以程颐、朱熹为代表的宋代理学家给予诸葛亮极大认同,誉其具"儒者气象".在程朱理学看来,诸葛亮的"儒者气象"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审去就、知义利、效忠贞、行王政、为王佐、安天命;指出诸葛亮具"儒者气象"的原因是个人"天资甚美",不足在于"学术甚杂","习申韩之术",程、朱在治国、修身上亦受诸葛亮影响;诸葛亮具"儒者气象"带给我们的思考有:其"儒者气象"实为东汉儒家文化教化之结果,故儒学未来发展当回归教化之路;儒、法关系在一定程度可相互融通;当今吏治亟须强化官员的道德自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