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易学传至汉代,有今文古文之分。施雠、孟喜、梁邱贺、京房四家所传之易皆得立于学,(汉初止有杨何易,孝宣帝时始立施、孟、梁邱易,元帝时复立京氏易。)设博士,为今文易。而费直所传三易与四家有异,为古文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谓孔子传易于商瞿,瞿七传至杨何。《汉书·儒林传》谓商瞿六传至王同、丁宽,又分而为西系。王同授杨何,而丁宽授砀田王孙,王孙授施雠、孟喜、梁邱贺。京房受易于焦延寿、延寿白云尝从孟喜问易。是施、孟、梁邱、京叫家皆与孔门之易有渊源关系。汉人最重师承,故四家易得立于学。立学者皆为今文。(亦犹《尚书》今文立学而古文不立学)费直之学未知所传。《汉书儒林传》称其治学长于卦筮,无章句,专以彖、  相似文献   

2.
《焦氏易林》的文学价值,自唐朝始至明清时期即一直为学界所重视。现当代《焦氏易林》研究则呈现出百花齐放的特点,除文学研究外,有易学名家尚秉和领军所进行的易学研究。学界还对《焦氏易林》的思想价值、文献价值进行了深入挖掘。而对《焦氏易林》的注译工作也纷纷展开。《焦氏易林》研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某些领域依然还有研究的必要,如《焦氏易林》大量援引先秦典籍,考察其与先秦典籍之关系,有助于发掘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体认其性质在流传过程中的变迁。  相似文献   

3.
作为汉代经学兴盛时期的诠《易》佳著,《焦氏易林》将《周易》六十四卦演化为四千〇九十六卦、配以四千〇九十六林辞,以独特的文本形式和筮占应用显示其卓异的易学建构。一方面,《易林》融《诗经》《易经》于一体,因易象立文辞、以文辞释卦象,创造出万象缤纷、运舞不休的易象世界;另一方面,《易林》揭橥易象世界之中的恒常天道与非常之变,呈现为六十四卦值日以及四千〇九十六个之卦的易学文本形式,而每一次筮占操作则成为激活《易林》文本的生存论契机。《易林》以六十四卦值日的卦气说统摄纷纭活泼的易象世界,这种易学创制是《周易》在汉代天人之学背景下的创造性诠释,是汉代易学的杰出典范,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4.
汉元帝建昭二年正月的一天,未央宫北部的温室殿里正在召开一次重要会议,出席会议的大都是朝廷公卿、受命大臣.会议的主题是讨论“考功课吏法”.一位年约四十岁的男子正在慷慨陈词,阐说自己的主张,他就是提出这一新的考核制度的人,是一个官秩仅为六百石的郎官,此人就是汉代著名的易学大家京房.京房,本姓李,因推算律历自定为京氏,字君明,东郡人.曾受学于梁人焦延寿.焦氏之易长于灾变,“以风雨寒温为候,各有占验”.京房向焦氏学易,非常刻苦,“经年不出户庭,锐精其学”,终于成为享有盛名的大儒.初元四年,京房举孝廉为郎,得入侍禁  相似文献   

5.
会盟和征战是《左传》中的重要题材。焦延寿在创作《易林》时,便援引了《左传》中的部分会盟和征战典故溶为林辞。焦氏对《左传》会盟、征战典故的引用自有其深刻用意。通过对《易林》所引《左传》盟战典故的考述,可以得出焦氏具有不同于《左传》作者的明显的反战思想,这与西汉初期及焦氏生活时代之战争频仍的历史和现实是分不开的,且这一思想在当今仍有意义。  相似文献   

6.
《焦氏易林》的文学价值,自唐朝始至明清时期即一直为学界所重视.杨慎、钟惺、谭元春等古人的研究已经涉及《焦氏易林》的文学价值,现当代著名学者如闻一多、钱锺书等人继续开拓《焦氏易林》的文学性并卓有成效.《焦氏易林》文学领域的研究已取得一定成绩,但某些领域依然还有研究的必要,如《焦氏易林》大量援引先秦典籍,考察其与先秦典籍之关系,有助于发掘其重要的文献价值,体认共性质在流传过程中的变迁.  相似文献   

7.
《焦氏易林》象征和《诗经》比、兴运用的物象,具体可感,委婉含蓄,象征与比、兴借助于物象而相通。林辞引《诗》是诗歌的爻辞化,林辞以诗的形式为载体,则是爻辞的诗歌化,二者的情感指向双向贯通,具有一致性。《焦氏易林》衍《易》而成,象征手法贯穿整个爻辞的编撰,爻辞趋向于诗化,却也有别于纯粹的诗。  相似文献   

8.
在汉代儒生"推阴阳言灾异"的学术风气下,京房把灾异论引入《周易》做了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继承、发展孟喜、焦赣以《周易》象数占验灾异的思路,建构了复杂精致的八宫象数体系作为灾异占验的工具;二是不再局限于汉初以训诂《周易》经文为中心的学风,而是借助经文诠释将《周易》与灾异紧密联系在一起。京房建构的易学灾异论在理论路径上不同于董仲舒的《春秋》灾异论,前者遵循的是本天立人模式,后者遵循的是以古准今模式。京房的易学灾异论特别发展了救灾的理论,着眼于以儒家仁义礼乐等价值规范衡定君主行为的正当性,极大地发扬了《易传》的人文忧患精神。  相似文献   

9.
《焦氏易林》与《周易》古歌的渊源,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焦氏易林》的诗性特征赓续《周易》卦、爻辞及其诗性结构,前后相承;《焦氏易林》爻辞一定程度上适用于《周易》卦、爻辞的分类方法,以事象辞、物象辞为主。摄象以明理,象征的表达方式是另一沟通的桥梁;语言上,两部著作援引格言、熟语入卜辞,灵活而多变。  相似文献   

10.
略论汉代易学发展的原因和特点崔波汉代是华夏文化形成和定型的时代,治易之风大行,出现了三种解易倾向:一是孟、京易学,孟喜、京房创立卦气、纳甲、飞伏说,建立象数易体系,被称为今文易学。二是费直易学,注重义理阐发,被称为古文易学。三是严君平、扬雄易学,他们...  相似文献   

11.
《焦氏易林》是西汉焦赣所著的一部占筮之书,但其文辞颇有诗歌艺术价值。《焦氏易林》的作者运用易学象思维的方式创作了大量咏物诗,所咏之物林林总总,包括虫鱼鸟兽、植物和无生命之物,与汉代咏物赋相映成趣,渗透着浓郁的生命意识和天人感应的思想,有些作品与宋诗的某些审美取向仿佛相似。焦赣为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大量创作咏物诗的诗人。  相似文献   

12.
孙奇逢是身跨明清两代的著名心学大师。其思想造诣颇深,而犹精于《易》学。他深刻地理解“《易》以道阴阳”(《庄子·天兀》)的根本思想。如说: “《易》以道阴阳”。其理止此矣,故曰“一阴一阳之谓道”。(《读易大旨》卷三。以下引此书,仅注卷次) “《易》以道阴阳”。阴阳之道,不幽明、死生、鬼神之理而已。(同上)这就是说,“道”是“一阴一阳”,是“幽明、死生、鬼神之理”,外此,将无处寻“道”矣。他从“一阴一阳”中发现了世界本质,如曰: “《易》有太极”,乾坤之生生而子息者是。(同上)这就是说,所谓“太极”,无非指“乾坤之生生而不息”罢了,“而实非另有一物立于两仪器象之前也。”(同上)“太极”不离两仪四象,是犹“形上形下不离形字”(同上)的  相似文献   

13.
秦汉时期的典籍散佚严重,如何利用匮乏的文献史料进行客观全面的理论分析与论证,是目前学术研究面临的一大问题.以《焦氏易林》一书为例,其涉及的内容广泛,包罗全面,囊括了汉代经学、史学、文学、社会、宗教等多个方面,由于可供参考利用的史料比较匮乏,直接影响了对其进行传统的文献学研究.李昊《〈焦氏易林〉研究》一书另辟蹊径,在钩沉、疏通训释有限的史料基础上加以陈述、论证,综合了经学、宗教、语言学、文献学等各学科知识,对《焦氏易林》一书做了全新全面的文化学阐释,显示了其开阔的视野、翔实的材料、审慎的考辨;同时,其论证也达到了相当的深度,不仅是一部难得的《焦氏易林》研究力作,同时,更重要的在于作者开辟了一种古文献研究的新视角,为史料匮乏的中古文献研究提供了可行的现代性解读方法.  相似文献   

14.
王符《潜夫论》中《赞学》《贤难》《考绩》篇都提到京房,王符在洛阳游学期间所师从者应为京房的再传或三传弟子,尊京房为"先师"。王符对京氏《易》的学习,重在其利用《易》的阴阳灾异揭露弊政、讽谏君主的方法,关于京氏《易》的具体内容似关注不多。王符对京房提出的考功课吏法最为推崇,《考绩》《三式》《实贡》等篇中所论述的"考功"思想就是对京房"考功课吏法"的具体阐释和理论升华。联系二人所处的时代,王符在考功课吏、改革吏治、选贤授能、尊君重令、严明赏罚等政治思想方面的一些论述,明显是对京房有关论述的继承和发展。王符和京房的政治思想都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  相似文献   

15.
焦延寿《易林》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确是一个特异的存在,在它身上,儒、道、阴阳诸家思想和谐地统一在一起,并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囿于篇幅,本文着重阐发了《易林》的道家思想(前人均未涉及这方面),并藉以为开展《易林》思想研究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6.
约产生于春秋战国之际的《左传》,与问世于西汉中后期的《易林》有着相当密切的联系,因《易林》中大量援引了《左传》中的典故和词语。这种援引有着深刻原因:两者都有着明显的民本思想和重礼思想;《左传》的文学色彩深深影响了《易林》的创作;古文经学的兴起自然地促使焦延寿取材于《左传》;西汉中后期与春秋时代社会特征的相似又致使焦延寿引《左传》以为镜鉴。  相似文献   

17.
焦延寿,一位至今尚未进入中国文学史的汉代杰出诗人。他书写了西汉从鼎盛走向衰落的“诗史”,一系列“写实主义”诗篇使他成为中国现实主义诗歌传统的承前启后者,开唐代杜甫“诗史”之先河;他有大量创获的寓言诗、哲理诗,为丰富诗歌的品类作出了前无古人的贡献。焦氏是自屈原之后,中国诗史上第二位有名的重要诗人。研究中国诗歌发展史必须深入研究《易林》,这是对诗歌发展似乎中断了的西汉时代绝对必要的联缀,是对魏晋至唐宋诗歌发展另一个潜在渊薮不可忽视的挖掘,中国文学史上长期遗留下来的一片空白必须弥补。  相似文献   

18.
《史记》、《汉书》所记的商瞿至田何这一易学传授体系,实为司马谈追记自家的易学传授渊源,并非自孔子始的整个易学传授史,而商瞿也并非孔子易学的唯一传人。《帛书周易》的《二三子》、《要》、《缪和》、《昭力》等篇记载了孔门其他弟子向孔子请教易学的事迹,而《子夏易传》则透露出韩婴之易学很可能传自子夏。在孔门易学之外,汉初尚有周王孙古易学等其他流派的易学流传。因此,孔子传易信而可征。  相似文献   

19.
作为东汉三国时期的易学大家,虞翻承于荀爽的传统,以卦变说解《易》,其中蕴含着阴阳变易的辩证思想,而且取代了京房、《易纬》的阴阳灾异之说。除卦变说外,之正说、旁通说、互体说、半象说、卦气说、纳甲说、反对说、成既济定说等共同构成了虞翻易学的象数易学体系。这个体系是在吸收以往成果基础上的集大成总结和发展,对后世易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虞翻易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象数形式与义理内容的矛盾更加激化,将象数易学引向了极其复杂的道路,但在其体系中又可见以道家思想解《易》的基本走势,并在客观上启发了王弼易学。  相似文献   

20.
一般观点认为,两汉以卦气为主要内容的象数易学始自孟喜,而孟喜之易学又源自一本名为《易家候阴阳灾变书》的易学著作,然而,关于这本引领两汉象数易学新潮流的重要典籍,相关著录却语焉不详.我们爬梳有关史料,经过合理的论证推理,认为这本书与《易纬》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甚至很可能就是《易纬》的前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