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民间艺术的旅游美学价值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间艺术本身可以说既是物质文化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民艺的旅游美学价值既丰厚又生动,从"悦耳悦目"到"悦心悦意"直至"悦神悦志",层层递进,层层深入,形成一个完满的审美意象世界。在当代旅游业中,旅游产品——特别是农业主题旅游产品的开发尤其需要民艺的元素。要本着尊重农业生产、生活原生态和发扬艺术审美掌握世界的精神的双重原则,在理性和感性共同的作用下,为着旅游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共同利益的实现而进行民艺旅游审美价值的复活和重现。其必要性、重要性和经济意义是显而易见的,并且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2.
古代中国人民使用煤的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现煤和最早使用煤的一个国家。煤在古代,有许多名称。如孝经援神契称:“王者德至山陵,则出黑丹”,这黑丹就是煤的异名。如拾遗记言:“焦石如炭”,发表录谓:“康州有焦石穴”,这焦石也就是煤之异称。又有乌金石与石墨或石炭之称,李时珍本草纲目卷九金石部  相似文献   

3.
巨芸 《快乐青春》2020,(1):37-39
一说汉字与艺术,大家第一时间想到的肯定是书法。是啊,世界上还有哪种文字的线条,能像汉字一样具有丰富的表现力,形成独具一格的书法艺术呢?不过,你知道吗?“艺”这个字最初和书法可是一点儿也不沾边儿,它的本义是种植。这是怎么回事呢?  相似文献   

4.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长期的伟大军事斗争中,坚持把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革命战争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吸取了中国和世界历史上军事思想的精华,特别是研究了以孙子为代表的中国古代富有哲理和注重战争谋略的军事艺  相似文献   

5.
《家庭科技》2011,(2):52-52
煤,被称为“工业的粮食”,是冶金、化工、交通运输和电气工业等部门的重要原料和动力资源。我国是世界上煤炭储量大的国家之一,已探明的储量达6000多亿吨。煤田分布主要集中在华北,约占全国总储量的60%。  相似文献   

6.
能源是发展经济的重要条件,是创造社会财富的必不可少的重要物质基础。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速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源解决的程度。正确认识和解决能源问题,是四化建设中的一个不容忽视的带有战略性的问题。目前,被人们利用的自然界的能源,主要有煤、石油、天然气、原子能、水力等。其中大量的能源是煤、石油、天然气等燃料燃烧产生的。由于现代工业的迅猛发展,燃料消耗量急剧增加,矿物燃料的生产发展很快。七十年代中期,世界煤炭  相似文献   

7.
中世纪博雅教育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伴随着"查理曼文艺复兴",欧洲中世纪教会学校才开始进行博雅教育,中世纪的博雅教育,指的是"七艺",即语法、修辞、逻辑、数学、几何、天文和音乐,涵盖人文社科、自然科学、艺术三大知识部类。11—13世纪,欧洲出现世界第一批大学,本科生入学,首先学习基本的七艺知识,待掌握后,进一步学习四门高深知识领域,即博雅教育、神学、法学和医学,博雅教育是神学、法学和医学的知识基础。在校生只有完成博雅教育并以优异成绩毕业,才能接着学习神学、法学和医学专业。中世纪晚期,随着市民社会的分工日益细化,对于人才的需求也日渐多样化,韦尔杰里奥"托古改制",把博雅教育引向经世致用,用自己拟造的古希腊四艺———文学、体育、音乐和绘画,取代中世纪七艺,成为新生的市民社会的精神支柱与智力支撑。  相似文献   

8.
中国东北是全国工业化的能源和原材料生产基地。随着经济的发展,东北地区的能源需求不断增加,已由原来煤、电、石油基本自给的地区转变为煤、电不足和石油输入地区。而与中国东北地区接壤的俄罗斯东部地区则是世界上能源最丰富的地区,从资源、区位、发展前景等多方面考虑,俄罗斯东部地区具有融入和参与中国东北地区发展的充足条件。为从区外提高东北地区的能源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双方在能源领域的合作已是大势所趋。  相似文献   

9.
孙亭 《北方论丛》2003,(5):127-128
艺批评需要大众化,这是时代的要求,是艺功能的要求。大众化的艺批评,具有以下品格:民族性、真诚性、通俗性、简洁性、可读性。艺批评走向大众之日,便是艺批评兴旺发达之时。  相似文献   

10.
张立文 《文史哲》2002,(6):39-46
和合艺术哲学的宗旨是全面彰显各艺术形态的符号化虚拟特征 ,交互式情感内涵和意境性自由使命。和合艺术的意象 ,是指主体精神内在神思之情对于景象的一种艺术审美观照 ,是情景的冲突和融合 ,并从立境、立象和立理 ,达情、达性和达命 ,爱艺、爱道和爱和等层面加以论证 ,以达“大和至乐”境界。和合艺术哲学是基于和合学五大化解原理如何才能流行起来而创建的形上论域。和合艺术哲学诞生的契机 ,在于和解和合生存世界所面临的“无路”困境 ,以及和合意义世界所出现的价值冲突和意义危机  相似文献   

11.
刘熙载,字融斋,清末有名的学者。《艺概》是其晚年写的一部谈文论艺的著作。该书编排有序,自成系统。分别论述了诗、文、赋、词曲各体。在论述形式上一个显著的特点正如他在“自叙”中  相似文献   

12.
1998年10月由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出版的潘鲁生所著《民艺学论纲》,可以说是迄今为止国内出版的第一部以民艺学为独立研究对象的理论著作。它首先从民艺研究的对象、方法、品类入手,论述了“民艺学”的基本概念和内容,就如何建立民艺学的科学体系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对中国民艺思想的源流、品种、形态、审美特征、传播方式、文化比较,以及如何保护和发展我国的民艺传统等一系列学术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民艺学论纲》一书,是作者潘鲁生的博士学位毕业论文,作为一位青年学者,他的治学道路是不平坦的。他生于山东…  相似文献   

13.
艺术家独特的作品风格与其心理世界是相对应的,也是相互启发、相辅相成的。本文通过对技与艺均达到相当高度的国画大师齐白石的艺术心理定势的分析,来揭示其艺术风格与艺术心理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论也可称为实践本体论。实践是人使用工具制作物的活动,是广义的技术活动。它既是真善美的本源,也是知意情的基础。但在生活世界中,除了作为技术的实践之外,还有欲望对它的推动和大道对它的指引。生活世界实际上是欲望、技术和大道的游戏活动。此游戏活动的完满实现就是美。这具体表现为由欲到情、由技到艺、由道到人的转换。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美学的创新根本在于立足于当今的生活世界,克服虚无主义、技术主义和享乐主义。  相似文献   

15.
藏族历史上的吐蕃乐舞,由于其独具特色的舞赋与音律以及门类齐全的综合性艺术体系,在藏族乐舞发展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吐蕃乐舞,不仅仅是歌、舞、乐的组合,其中也包含了民间说唱及杂艺百技,从而构成了其综合性艺术特点。民间说唱及杂艺百技在民间有着广泛的基础,其浓郁的本土文化色彩和通俗易懂的表现方式,不仅成为吐蕃乐舞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广大民众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之一。本文从吐蕃乐舞综合性艺术特点的角度出发,对吐蕃乐舞的体系结构与艺术风格、说唱艺术和杂艺百技的艺术特点、说唱艺术和杂艺百技在吐蕃乐舞中的重要意义、说唱艺术和杂艺百技与吐蕃乐舞的构成关系,以及在吐蕃时期发展状况等展开探讨,以阐明吐蕃乐舞所具有的多类型、多品种、多形式的综合性艺术特点,使我们对历史上的吐蕃乐舞有一个清晰完整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艺格敷词”即“以文述图”,是西方文学史、美术史和修辞学史上一种源远流长的、对某一物品(主要是艺术作品)或某个地方进行形象描述的修辞手法或写作方法。“艺格敷词”试图达到的是一种“语词绘画”般的艺术效果。西方古代的“艺格敷词”与“诗画互通”观念之间有着内在的关联,而这两种观念的渊源则可以追踪到西方古典修辞学中的“记忆术”。一方面,“艺格敷词”以语词作为表达的媒介,这决定了它首先必须尊重语词这种时间性媒介的“叙述”(文学)特性;另一方面,“艺格敷词”又追求与其所用媒介并不适应的视觉效果和空间特性,所以它体现了美学上的“出位之思”,是一种典型的跨媒介叙事。“艺格敷词”并非仅仅流行于古代,而是西方一个绵延不绝、一以贯之的深远传统。  相似文献   

17.
早在1880年,"美术"两字便见于东游日记.而西游官绅则采用其他词语介绍异域所见相同或相似的事物.国内的报刊论著则使用"雅艺"、"上艺"、"美艺"等词加以表述.甲午战后,随着日译名词大量输入中国,"美术"渐为人所熟知,逐步取代"雅艺"等词.  相似文献   

18.
海德格尔对艺术地方性的强调,在今天对我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在海德格尔思想的不同阶段,艺术的地方性及其含义是不一样的.在海德格尔早期思想阶段,艺术的生成之地就在世界之中,同时,艺术所赖以生成的世界,是一个没有主客分立的世界整体.为了克服此在及其主体论痕迹,海德格尔在中期将艺术置于世界与大地的争执之地,但艺术仍然摆脱不了冲突与窘迫.同时,技术又使这种争执偏向了世界而忽略了大地.到了晚期,海德格尔所理解的艺本的地方性,乃是聚集了天地人神四元的世界,而天地人神及其聚集又是以大地为依托的.在这里,艺术应该成为对人的诗意居住的发现与揭示.因此,人诗意地居住在此大地上,才是根本意义上的、关切于存在与生活的艺术.  相似文献   

19.
任何优美的诗歌都具有“空筐结构”的性质。“空”是诗美的容积,“筐”是它的限度。所谓空筐结构,指的就是兼容诗歌里所固有的艺术形象、艺术气氛、艺术情趣以及供读者自由联想并参与艺术再创造的广阔的艺术世界。简言之,它是艺  相似文献   

20.
中华剧艺社即“中艺”,是抗战时期出现的著名剧团,它先后活跃于重庆、成都、武汉和上海等地,为抗战剧运做出了杰出贡献。“中艺”成就的取得,与其演剧精神是分不开的。在长达六年的演出活动中,“中艺”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戏剧理想与追求,主要表现为:不懈进取的革命精神,专注于艺术追求的学术精神,穷干、苦干的拼命精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等。这也是“中艺”演剧精神的主要特征。抗战胜利之后,“中艺”的演剧活动出现了很大偏转,甚至远离了战时的演剧精神,整个剧团也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团员精神极度涣散,最终导致了剧团的解散。“中艺”的解散是其演剧精神丢失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