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王四达  梁雁秋 《北方论丛》2007,12(2):118-121
民主的实质是人民主体性的实现,但人民的主体性是由无数个人主体性构成的;个人主体性的确立又是以自由为前提的。约翰.密尔在《论自由》一书中,以个人是自己的最高主权者立论,论证了个人自由的必要性及其与国家利益、社会进步的关系,为他的代议制民主理论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伦理学的确需要关注道德主体性问题的研究,因为道德主体是伦理学实践理性品格的践行者。这一研究必须遵循一种求真的科学精神,因为“善”以“真”为基础,如果缺乏“真”的根据,那么道德主体性研究就会走向认识上的迷误,并易导致实践中的诸多偏颇。本文以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由与必然关系问题的基本原理作为基本的认识方法,对道德主体性问题中的意志自由问题作一尝试性的探讨,并由此对道德实践中存在的“任性”现象作下理论上的批判。  相似文献   

3.
康德以先验自我构造现象世界,又承认有认识所不及的道德本体(物自体)存在,陷于二元论。认识的根据不在主体的先验能力,而在存在的本真性和同一性。康德的伦理学也建立在主体性的基础上,以自由意志构造道德本体。但自由不是意志自由,不是主体性的实现,也不具有先验性,而是存在的同一性和本真性的实现;而且道德不是本体,仅仅是现实生存的价值规范。康德把审美置于现象界与本体界之间,是一种属于情感领域的反思判断活动,这不能说明审美的性质。审美作为自由的生存方式和体验方式,回归存在的本真性和同一性,可以把握存在的意义,从而克服了现象与本体、认知与伦理的矛盾。  相似文献   

4.
人们以获取对世界的认识为认识活动的目的 ,然而人们又往往被自己的认识成果、认识世界的观念、理念所束缚 ,这些又制约着人们进一步取得对世界的认识。本文就理念、观念对认识主体的内在异化现象 ,分析内在异化的迷人的特征以及观念知识对人的奴役 ,探寻内在异化的主体性原因 ,并试图寻求摆脱奴役通向自由之路  相似文献   

5.
自由与自然:让理想回归大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由,作为人类追求的终极目标,一直是思想家们不懈探索的永恒主题。每一种自由观都是从特定的历史条件出发,针对所面临的问题而提出的。随着历史的演变,问题的转化,就必须要转变思考的视角,给自由注入新的内涵,作出新的理解。进入近代以来,随着理性主义的崛起和主体性思潮的滥觞,以自我意识(理性)为基点的理性主义或主体性自由观日益占据主导地位。按照这种理解,自由乃是主体即人的一种特有的能动追求,其特征在于人与自然的分离与对立,并通过认识、改造自然得以实现和确证。这种自由观的理论意义及其所带来的社会进步是有目共睹、毋庸置疑的…  相似文献   

6.
研究认识的主体性是为了更好地说明认识的客观性。实践的观点与认识的主体性视角是马克思实践唯物主义认识论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从认识的主体性出发谈论认识,必然是以实践的观点为基础,从而将认识的主体性和客观性在认识过程中有机地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主体性美学与主体间性美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启蒙时代产生了主体性美学,包括中国思想解放的新时期产生的实践美学。主体性美学是对古代客体性美学的超越,有其合理性。同时,也存在着历史的局限和理论的缺陷。主体性美学认为审美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和征服,是人的本质的对象化。在主客对立的格局内,主体性不能解决自由何以可能、认识何以可能也就是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审美是人与世界的主体间性关系,只有变主体性为主体间性,才能解决审美的本质问题。  相似文献   

8.
<正> 创作主体性问题,人们有彼此不同的多种看法。本文也就创作主体性的内在形式,谈谈自己的几点见解。 一 创作主体性的两个方面 作家的创作主体性是单一的呢,还是存在着矛盾着的几个方面?当人们认识到应尊重文艺的自由规律之后,这个问题便成为文艺理论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有的同志认为文艺的主体性就是“超越性”,就是作家所具有的“自由精神”对现实的“超越”而直接进入“自由的领域”;有的同志则停留在过去的理论边界线之内,把文艺主体看成是文艺反映现实的手段。这些看法,前者偏于创作主体的情感、意志、要求和自由理想一边;后者偏于现实政治和客观认识的一边。事实上,马克思主义既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即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同时也强调人在实践中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而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产生和发展这个事实本身,就最好地证明了在社会领域和意识领域中,人类不但具有认识社会,认识自我的能力,而且具有不断的完善“现在”、预见“未来”的智慧;但是,所有这些,却都要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人类只有依循着种种客观规律的  相似文献   

9.
论西方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确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哲学史出发考察西方哲学中主体性原则的确立是一个重要的视角,它使得对于主体性问题的探讨内在地具有了哲学史的支撑。主体性原则的真正确立是从康德开始的。主客二分或对立是主体性得以产生的前提。从根本上说,主体性原则在于对理性和自由作为人的最高本质的确认,在对这一最高本质的诉求和拥有中,主体积极能动地认识、构造甚至是变革对象或客体。  相似文献   

10.
黄再萍 《学术论坛》2001,1(4):43-46
传统发展观对主体自由的理解,更多的是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但可持续的发展观在突出其主体性的同时,注重对自由的相对性和条件性的认识.因此,树立极限意识以及达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解,是实现主体自由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1.
王飞  王运来 《学术探索》2012,(3):155-159
"教育家办学"的时代命题,意味着对大学校长主体性的省思与叩问,厘析命题基调的概念场,剖析大学校长主体性的"官场主体性"与"学场主体性",构建一个从"官场主体性"到"学场主体性"的大学校长主体性生成场域转向的路径,消解其"官场主体性"对"学场主体性"的遮蔽,从而才能建构教育家型大学校长的主体形象,才能催生出一批真正的教育家与实现"教育家办学"的愿景。  相似文献   

12.
法律解释是法律适用中的重要环节,解释的结果直接影响到法律规范与法律事实的对接,也影响到当事人乃至社会公众对法律尊严和法官权威的认同。然而在法律解释过程中,解释者往往会因为种种原因陷入法律解释的客观性与主观性、形式合理性与实质合理性的矛盾之中,导致法律解释结果在适用中出现困境。究其原因,伦理的缺失是重要因素之一。伦理在法律解释过程中,能够影响法律解释主体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语言表述以及解释方法的选择,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法律解释中的困境。  相似文献   

13.
阳海音 《兰州学刊》2006,3(1):29-31,4
早期法兰克福学派将理性区分为主观理性与客观理性,他们局限于意识哲学,将当代社会的精神文化特征诊断为“意义丧失”和“自由丧失”。哈贝马斯实现了从意识哲学范式向交往理性范式的转变,他提出系统和生活世界的双层社会模型,认为当代社会的主要病症在于“生活世界的殖民化”,而且“生活世界的殖民化”是可以用交往理性来拯救的。  相似文献   

14.
张立民 《北方论丛》2005,1(6):120-122
现代性的核心是理性,但近代以来对理性的理解却囿于认识论的层面,这就导致了主客的二元分裂和理性对自由的取代.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使理性走向了现实,成为社会自我批判的意识,从而服务于人类解放的事业.因此,要全面分析理性的作用,把技术理性与价值理性统一起来,重建以理性为根基的人的全面发展的现代性文化.  相似文献   

15.
微博、公共知识分子与话语权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名亮 《学术界》2012,(6):75-86,274,278
微博因其“平权”、“零散”与“再中心化”的技术特质,具有对公众“表达自由”的“赋权”能力.目前,一批知识分子正以微博意见领袖身份,回应微博技术的赋权,参与公共话语的表达.文章总结公共知识分子在微博空间行使话语权的表现;提出制约其话语影响力发挥的因素和关系;并进一步探讨如何将微博的技术赋权转化为自身的机遇.结论认为:公共知识分子的微博生存存在多个方面的问题和隐忧;而微博“共景监狱”式的开放结构,让知识分子“虚妄的公共性”更为显性.为实现自我身份和公共价值的重新认同和构建,公共知识分子应积极介入、充分利用微博空间;秉持批判与道义传统,以特殊知识分子的身份,进行中观和微观政治话语的表达,彰显自身的中心话语权力;推动公民交往理性和公民社会的建构.  相似文献   

16.
王荔 《河北学刊》2012,32(1):135-139
"一体"与"多元"是世界法律发展的最终向度,只有通过多元主体间的对话与交流,才能促进全球法律的融合统一与共同发展。而中国如何以主体性的姿态平等参与全球法律的多元对话,进而获得法律发展的权利和机会,始终是一个历史性难题。在"主体间性"视域下,建立中国的"法律职业共同体",并重建多元、立体和多层次的法律文化结构体系,才能为重塑中国法律发展的主体性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有效体制保障。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实现了哲学视域的转换1.从“一切存在”转换到“人的社会存在”;2.从“人的类本质”转换到人类的生产交往共同体;3.确认“人类活动”是实践人类学哲学的思考框架;4.明确了哲学的目标理念人类的个体自由、生存合理性与发展规律性;5.强调了哲学的理论旨归从实践上改变“非人世界”,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6.创立了哲学的实践批判原则以实践作为观察世界和社会历史批判的本源;7.确立了实践人类学哲学的边际关系与中心法则等。这几方面共同形成了马克思“改变世界”的实践人类学哲学,这是马克思一生理论关怀的总体特质。  相似文献   

18.
合理性问题是现代性和现代化的核心内容,梳理韦伯与哈贝马斯的合理性诉求,从合理性理论的历史性发展整理现代化的思想基础."困境"的韦伯到"整合"的哈贝马斯使现代性问题成为社会理论批判的关键问题,这首先来自于合理性理论的发展:从工具合理性到交往合理性.现代化理论也随之丰富.  相似文献   

19.
彭立群 《齐鲁学刊》2008,3(1):70-74
自由与规范的统一不是自然而然就能达致的,我们需要从哲学角度反思二者统一的含义、基础、原则和限度等问题。自由与规范相统一的含义就是二者并非一定要区分出谁先谁后,它们都是服务于人的需要的、相互依存并有着张力的维度。自由与规范相统一的基础在于人存在状态的能在性和共在性。自由与规范相统一的原则是致力于生产与生态、本性与理性、主体我与客体我之间的平衡。自由与规范相统一的限度即避免形式化和僵化问题,把具体的历史条件、艺术创作和私人生活领域中的特殊性收入反思的视野。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是近代历史哲学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代表人物,他明确把自己的历史观称之为哲学的历史,本文则立足于理性与自由两个重要维度,对黑格尔的历史观进行深入阐述,意在揭示黑格尔的历史哲学的深层内涵:即阐明历史是合乎理性的历史,而且我们可以通过理性思维把握到历史的内在本质,但在黑格尔这里理性是思辨的理性,历史是在各种本质的规定的联系中的有机统一体,他在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区别于知性的把握历史的方式;另一方面,黑格尔继承了康德的目的论思想,赋予了历史的理性以内在的目的,即自由。历史在黑格尔这里是历史理性的自我实现的历史,同时也是人类的自由的实现史。自由是历史理性的内在目的,而理性是作为自由实现的必然性过程展示。理性与自由在黑格尔的历史观中实现了内在统一,二者构成理解黑格尔历史观的两个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