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通过将“思想”理解为表象,海德格尔将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解释为“我表象故我在”,并揭示了“我思故我在”隐而不显的存在论意义。在笛卡尔那里,人成为了主体,存在者之存在意味着表象着的主体的被表象状态,真理成为了表象之确信。海德格尔还考察了笛卡尔形而上学的基本立场,并将笛卡尔把握为主体性形而上学的奠基者。海德格尔的重释是在“存在历史”框架下进行的,是其克服形而上学的重要步骤。  相似文献   

2.
海德格尔以为 ,现代人被形而上学支解完毕 ,日益成为“技术人”,这一困境是存在的意义被遗忘的必然结果。以伦理学来补偏救弊 ,尽管可收一时维系人的本质于当下之效 ,但却反而遮蔽了困境之根源 ,仍然是在形而上学中打转。要紧的是唤回尚未被逻辑所坏之“思”。这种“思”比形而上学思得更原始。但伦理学不是这种原始的“思”,因为它思而不听从存在 ,即不从存在对人的本质的关联来思。海氏要求“思”须在思一切之前先思存在的真理。存在的真理作为生存着的人的一个原始的基本成分 ,是“思”所从出的本质根据。然而 ,“思”从来不创造“存在的家”。思存在的真理的“思”只有抓住逻各斯的原始本质 ,反对着“逻辑”来思 ,才能真正揭示现代人的困境 ,为“技术人”的脱胎换骨寻找到一条通达存在之路。现代人的拯救之道正在此“思”所开启的境域之中。  相似文献   

3.
海德格尔看来,无的问题之所以在传统哲学或形而上学中无法得到回答,是因为传统形而上学忽视了存在者的存在与存在者之间的存在论区分,并且从存在者的角度将“无”看成是存在者(或“有”)的某种缺失。海德格尔对于“无”的具体论述主要集中于《存在与时间》《形而上学是什么?》和《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这三部作品。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从生存论的角度出发把“无”理解为世界的无意义和此在的“向死而存在”;在《形而上学是什么?》中,海德格尔把“无”看成是世界作为存在者整体的“跌落”或“沉没”以及相应的“无之无化”;在《谢林:论人类自由的本质》中,海德格尔的思想发生了转向,并且放弃了他之前的生存论思路。他借鉴了谢林关于“实存”和“根据”的区分,把“无”和“无根据”联系起来,认为“无”既意味着“无根据”,又是“无根据”中建立根据,也就是“建基”。在此之后,海德格尔很少讨论“无”的问题,这也意味着,在海德格尔后期哲学中,无的问题消融在更具普遍性的存在问题之中。  相似文献   

4.
海德格尔认为,"人生在世"("人在世界中的存在") 不仅意味着人对于一个一个的个别具体事物发生关系,而且意味着人对于整个世界的把握、态度和立场.前者是具体科学的问题,换言之,具体科学以追求知识作为自己的任务;后者是哲学或形而上学的问题,换言之,哲学或形而上学以把握整体作为自己探索的目标.海德格尔认为,科学知识与哲学、形而上学两者处于完全不同的领域,后者在等级上高于前者.海德格尔这种关于具体知识的追求与世界整体的探索的区分,如果借用中国哲学的术语来说,前者就可以叫做"为学",后者就可以叫做"为道".中国哲学史上最早明确作这种区分并认为后者高于前者的是《老子》,所  相似文献   

5.
实存主义的基本命题是“实存先于本质”,这一命题可以追溯到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启的“形而上学”。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通过演绎和归纳,对“本质”进行了看似不同的思考;但是对他们来说,“本质”都必须依附于最高存在者,因此理性形而上学实际是一种神学式的信仰。通过把名词性的“本质”还原到动词性的“本质的本质性”,海德格尔提醒被形而上学以名词性存在者遮蔽的动词性存在,提醒人们关注“存在论差异”,因而把形而上学带到边缘。  相似文献   

6.
形式是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核心概念.但是,围绕这个概念,长期以来却存在着有关形式是普遍的种属还是具体的个体的争论,而这又特别涉及到对《形而上学》Z卷中一些广受争议的段落的具体的理解.本文梳理了在这个问题上的各种立场和观点,明确地站在形式是个体的立场上,对其中最为困难的《形而上学》Z8中的1033b20-24一段话进行了深入的疏解,表明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形式和质料是不分离的;当形式和质料不分离时,形式就是个体,而仅当形式脱离了质料,它才作为一般的类来被把握.本文进一步对Z卷中其他一些和这一难题相关的文本进行了逐一的疏解,为上述观点的成立提供牢固的证据支持,并且最终在根本的义理上做了说明.  相似文献   

7.
形而上学作为对自然、现实的组成和结构的本体性研究,其理论特点之一是与“形”的内在关系。“形”(ειδοζ)作为“理念”(ιδεα)的显现,是形而上学思想的基本语词,并作为“善”的表现而成为伦理学、政治学的基础。以考察形而上学与“形”的初始关系,梳理形而上学发展与“形”概念演变关系(“形”在形而上学史发展中的概念层次有“相”“形式”“观念”“概念”等)为线索,归纳形而上学与“形”的内在关系特点,得出:形而上学与“形”关系的奥秘在于人的理论观点。以此分析,拟提供一种对于形而上学的合理理解。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一些同志在“人”的问题上提出的一种错误观点进行了批评。文章认为,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而不能作任何别的解释,人和人的本质都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而不是超社会、超历史的抽象物;人的本质只能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不存在丧失和复归的问题。因此“人的本质丧失—复归论”不是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而是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唯心主义的泥潭。  相似文献   

9.
《社区》2014,(34):1-1
说到社区建设,常被提起的一个词,就是“搭建平台”。“平台”是个比喻,在社区建设领域,人们往往把具有一定功能的载体叫做“平台”。社区本身就是个平台,它担负着很多功能,比如从居民相处的角度来说,它是“沟通与交流”的平台;对于外来人口来说,它是“融合”的平台;对于社区志愿者和社区精英来说,它是“参与的平台、协商议事的平台”……而对更多的居民来说,社区的意义在于,它是一个综合性的服务平台。在此,我们就来说说搭建社区服务平台这件事。  相似文献   

10.
对于儒家和佛家来说,不存在一个外在的超越者。真正的儒和真正的佛乃是“内在超越”意义上的存在者,这种“内在超越”者不是远离人而存在的,而是存在于人的“心”中,存在于人的“性”中,存在于人的境界当中。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说儒佛是相通的,它们皆属于境界形而上学之列。  相似文献   

11.
金融技术化主要表现在扩大金融运作空间、改变金融形态和手段、降低金融运行成本等方面。金融技术化的杜会后果包括经济后果、制度后果和对人的心理的影响等。金融技术化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同时也是经济危机的本源;金融技术化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同时也导致公平的失衡;金融技术化对人的心理影响存在乐观和悲观两种倾向。  相似文献   

12.
现代德国哲学对当代西方哲学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无论是分析哲学还是现代法国哲学,如果没有现代德国哲学的影响,肯定不会是现在这副面相.现代德国哲学之所以取得了堪与德国古典哲学相媲美的成就,是因为它深刻地思考和回答了时代提出的问题.并且,大部分现代德国哲学家不仅把他们的工作理解为理论,也理解为行动.  相似文献   

13.
体育教师的职业能力包括的内容很多,但教学能力是其中重要的能力之一。它的强与弱直接反映体育教师的业务水平,影响着教学的质量。文中从组织教材能力、教学表述能力、教学示范能力、教学组织管理能力、教学评价能力和评析教学活动能力等方面加以分析和研究,并提出培养和提高教学能力的一些方法。  相似文献   

14.
明杨慎认为"连珠"之体肇于韩非,"连珠"的特征是"先列其目而后著其解",这其实是一种误解。"连珠"应是扬雄首创,但明显是受了《韩非子·储说》的影响。"连珠"的特征应是"辞句连续,互相发明,若珠之结排"。所以,运用"连珠"这种语体可写出各种文体的作品来,"连珠"的本质既不是论述说理,也不是抒情,但人们可以用"连珠"来寄予哲理,也可以用"连珠"来抒情。  相似文献   

15.
译者的主体意识即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体现的一种自觉的人格意识、创造意识和审美意识。这种主体意识的存在与否、强与弱,直接影响着整个翻译过程,并影响着翻译的最终结果。为此,以杨译及霍译《红楼梦》中诗词翻译作为研究对象,从译者主体意识发挥的主客观方面表现出发,可看出译者的主体性必然地体现和贯穿于翻译过程中,而译者的翻译目的、文化取向则影响和决定了译者的主体性。  相似文献   

16.
现代化理论不是一个大杂烩而是属于一门经验科学;其历史演进也并不表明它的过时,而恰恰内蕴着其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理性地反思现代化理论的历史进程,可以发现:它是一个由多种因素多元驱动的自然的历史发展过程和复杂的社会变迁过程;是多样化和差异性的统一;最终趋势是整个世界形成为一个有机互动的整体。那种文化决定论、单纯经济驱动论、单一模式论、简单的两分范式或三分范式及认为现代化终结于工业社会或后工业社会的观点是片面的。从其总体运动规律看,现代化进程将越来越摆脱意识形态偏见的影响,现代化理论的发展总是由片面走向全面、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物本主义走向人本主义、由单一价值观走向多元价值观,其运行轨迹类似于一条有着上限线的抛物线。  相似文献   

17.
企业家作为企业集群竞争优势提升的动力已经被普遍接受。企业家对企业集群发展演变的影响不仅表现为其企业自身较好的经济绩效,更重要的是他们对地方主体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作用。而企业家因素中的企业家社会资本在企业集群的发展中的作用却鲜有人触及。需要从社会资本和企业家社会资本的概念出发,提出成熟的企业集群不仅仅是很多企业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种表征,而更在于企业扎堆在一起这一表征下隐藏的深层次的企业家社会资本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宗教传播是扩大宗教影响的必然环节,它不仅是简单的个人行为,更是一种文化的扩张与信仰的移植。宗教传播包括组织的重建、教义的推广、行为的效仿与体验的形成。从一定意义上说,宗教传播是一面双刃剑,它既可促进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也可加速其他文化的遗失或毁灭。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传统宗教应该对世界和平作出新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面子是中国独有的概念,它一方面是通过自己努力获得,另一方面通过社会评价获得。面子具有权力支配、评价期待和社会控制的功能。由于面子文化的影响,纠纷的发生及其解决都渗透着面子的因素,作为参考变量其介入到纠纷解决过程之始终。反过来,纠纷解决又影响并可能改变面子。正因面子对日常生活的影响,它事实上构成了一种独立于显秩序之外的隐秩序,并内藏着高度伦理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20.
禁忌是消极巫术的产物,目的在于避免不希望得到的结果。禁忌渗透于先秦时期生产生活各个领域。禁忌的成因多种多样,都是为了避免招致灾难和惩罚而对人们行为和观念的禁拘与限制。从某种意义上说,禁忌是一种不成文的规范。它虽不是法律制度,也不是道德规范意义上的约束,但它从信仰的角度控制人们的言行,对群体及个人都有制约作用,是一种民间的,自发状态的制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