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在藏族的历史典籍中,“霍尔”是一个经常出现的民族称谓,但是,不同历史时期所指的民族就有所不同。“霍尔”在汉籍中译作“霍耳”、“互人”、‘猢”等。那么,“霍尔”究竟是指什么民族呢?对此,国内外专家都有考证。有不少学者认为藏籍中之是“胡”的直接音译。例如,任乃强先生说:“Hor恰是汉语胡字之音,今藏族称蒙古人为索波,称其他北方民族皆曰胡刚‘。「苏」罗列赫也有同样的看法,他说:“西藏的‘伙尔’(Hor)一称就是汉文胡的直接音译。这一名称是汉族对伊朗和突厥——蒙古种族中亚部落的通称”。“我国从事文化人类研究…  相似文献   

2.
明清时期,“傜”、“僮”二字大量出现在涉及桂东、粤西等地的汉文文献中。“傜”“僮”是民族名称,这并无问题,问题是它们指的是哪一民族。如果以为“傜”都是指瑶族,“僮”都是指壮族,“傜僮”连称都是指瑶族与壮族,那是不尽妥当的。本文拟说明明、清时期文献中瑶、壮民族名称混用的情况,然后讨论混用的原因,并对怎样进行识别提出浅见。  相似文献   

3.
“撞”、“侬”、“狼”是近古时期较有影响的壮族名称。“撞”又写作“僮”,是“壮”字的前身;“侬”又称为“布侬”,是分布于邕州西南的壮族;“狼”即“狼人”,“就是今天广西的壮族”。显而易见,这三种名称实际上标记的是同一个民族,在这方面,以往的认识是统一的。但是,对于这三种名称的来源却有不同的解释,这些解释大都是从汉字的意义上去作些臆测。例如,“撞人喜冲突攻击,故曰撞”。“侬人之名大约取义  相似文献   

4.
刘博 《民族论坛》2005,(2):9-11
糯民——世界水稻农耕文明的开拓者百越是我国古代东南地区民族名称,百越人的最早祖先就是糯民。为什么叫糯民呢?因为这些南方农耕民族的祖先首创的水稻稻种是“Nuo(糯)稻”,以此作为族称,即“糯民”。“农”字实际是古“糯”音的转借字,后在汉文献中又有“傩民、雒民、倭民、瓯民、骆越”等多种称谓。因此,最早的“神农氏”应为“神糯氏”,后来的炎帝即神农氏,是5000年前由南方发展到陕西一带的农耕部族首领,因兴于姜水而姓姜。历史的赞颂全都集中到了这一代神农身上:他教民众播种五谷,收获粮食,故被称为“神农”;他又尝百草,发明医药,故…  相似文献   

5.
中国的跨界民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国的跨界民族金春子80年代,中央民族大学著名教授陈永龄等提出“跨界民族”理论,并招收“跨界民族”硕士生,从此一个新兴学科“跨界民族研究”正式邮现了……跨界民族是指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而形成的、分别在两个或多个现代国家中居住的同一民族。中国是一个历史悠...  相似文献   

6.
瑶族的习俗     
1、历史 姓名和语言 自称“勉”的民族被其他民族称为“瑶”。它的全名自称是“Iu Mlen”(瑶人)。名称的第一部分写作“Iu”或“Yu”,但发音是“Ee—ye”,有些人认为“瑶”可能是这个术语的误用。在越南他们常被认为是来自中国术语“野蛮人”的“蛮”。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国内外,人们对民族历史和民族起源问题给予很大注意,甚至在民族学中出现了新的分科,诸如民族史学、民族植物学、民族动物学等。对“民族”这个词也开始给予不少研究。尽管在“民族志”和“民族学”两个名称中都含有这个希腊词的成分,意指人民、群体、氏族特征,但是民族学者在过去谁也没有对这个词的确切内涵给予注意。这个词只在学科称谓中使用,而且往往有所区别:(民族志)指对各民族的描述,(民族学)指对各民族一  相似文献   

8.
民族概念的含义与民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民族概念的含混性和模糊性 研究民族的人都知道,“民”与“族”这两个词汇,分别指历史上形成的人们共同体,在古汉语和我国的历史典籍中,已有悠久的历史。但合成“民族”一词广为使用,并专指现在意义的民族,则是上世纪末、本世纪初从日本传入后开始的,而且是和近代中国历史上的资产阶  相似文献   

9.
民族的概念在东南亚居住着众多的民族,他们彼此有一定的联系,创造了各自的历史。“民族”这一概念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而作为学术用语,学者们的用法却不尽相同。在此,我把“民族”一词作为与ethnos”、“ethnic group”或“ethnic unit”相对应的概念而使用。《民族世界史》主编之一冈正雄是这样讲的:“ethnos是语言相同、文化——人类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全部生活领域(经济、社会、宗教、艺术、文化等)的生活方式——的性质相同、信奉同一祖先、主张内婚、经济上完全独立的单位体,是历史上居住同一地区、持有同属一个群体的意识和感情的人的群体。”在此,我无意对民族的概念展开讨论,只举出包括冈正雄和我在内的许多民族学学者(人  相似文献   

10.
苏联科学院院士Ю·В·勃罗姆列伊在其《民族与民族学》一书中,指出了研究世界民族的两个学科的名称: 和 ,我把这两个科学术语分别译为“民族学”和“民族研究”。(见《民族与民族学》中文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218页)这种译法对不对呢?现在谈谈我的一点看法。在一般情况下,这两个词都可译作“民族学”,这是目前我国学术界通行的译法。然而,在这里则不能译成同一个名称,不能都译成“民族学”。这是因为作者指的是两个学科,而且两个术语是连用的,即“ . ”。(见《民族与民族学》俄文版,莫斯科科学出版社,1973年,第178页)如果把它们都译作同一名称,就会象众所周知的“从‘民族’到‘民族’”那样,出现“‘民族学’和‘民族学’”  相似文献   

11.
民族院校是为各民族的繁荣、富强培养少数民族合格人才的高等学府。所谓“合格的人才”不仅仅是指具有一定业务专长的人,而是要把政治思想放在首位。一个合格的人才,必须是具有共产主义理想和马列主义信念的又红又专的少数民族的优秀分子。为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必须始终把政治思想工作放在首位,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教育和思  相似文献   

12.
我国少数民族的名称,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汉文史籍中有不同的汉字译名,这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一方面汉字在各个时期、各个地方读音有差别;另一方面,一音多字,同一名称的音译,可能用不同的汉字。例如,维吾尔族,从突厥文、回鹘文文献看来,至少一千多年来始终未变,均为[uj?ur],而汉文就用过“回纥”、“回鹘”、“畏兀”、“畏兀尔”、“畏吾儿”等等,达斡尔族,自称[dαγur],汉文也有过“达胡尔”、“达呼尔”、“达  相似文献   

13.
翻开哈尼族一个世纪的历史文/李期博哈尼族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据学者研究:哈尼族与彝族、拉祜族等同源于古代的羌人。公元前四世纪,部分向南迁徙,散布到青海东部、四川西北和滇西北广大地区,这段时期,雅砻江以东,阿尼河一带出现了“和尼”的名称。至唐初,...  相似文献   

14.
可以说,今天的人类;在对于人类本身乃至整个地球文明的探索中已无法离开对于文物的依赖了。比如说恐龙化石,很难想象,如果没有它的存在,我们人类对于自己在这个星球的地位会作出一个什么样的结论!?实际上,文物所隐藏的信息已远远超出人类本身的研究所及甚至数代人用智慧探究的积累。文物已成为一个历史时代的缩影,一张隐涵着历史变迁、事件的“光盘”,成为一个历史的“证人”。 中国少数民族现存的众多文物(包括有形的、无形的,在此主要是指各民族的传世文物),正是中华各民族共创文明的见证。它所展示出的丰富性和独特性令人…  相似文献   

15.
“苗”这个民族名称,是一般人向来比較熟習的,但是这个名称过去使用得很广泛,几乎成了我国西南地区許多少数民族的通称,除称呼苗族以外,还把水族称做“水家苗”,把侗族称做“侗家苗”等等。近几十年来,“苗”字才逐漸用来專称苗族。解放后,这个称呼已經成为苗族專用的族名。苗族共有二百七十多万人,其中一百六十多万居住在貴州。黔东南清水江流域和苗岭山脉一带,居住着八十余万,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湖南有四十四万多人,主要居住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云南省有三  相似文献   

16.
民族历史学     
民族历史学自二十世纪初开始崭露头角以来,直到四十年代期间,北美的一些文化人类学家、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才首先在他们的著述和研究中系统地运用“民族历史学”这一术语描述新大陆土著民族的历史。在稍后的年代中,“民族历史学”是指任何有关非欧洲民族的历史研究。在这些研究工作中,人们通过运用文献、口头考古资料、概念框架结构以及文化人类学和社会人类学的洞察力,试图重建在与欧洲人接触以前及以后当地民族的历史。民族历史学家把历史资料和在这些社会现在成员中进行民族学研究的实地工作结合起  相似文献   

17.
民族的称谓、分类和划分菲律宾社会科学家和中央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称谓没有一定之规。中央政府最普通的叫法是“文化集团”,实际上就是指山地少数民族,但山地少数民族自己并不喜欢这个名称,他们要求称他们为“菲律宾部落人”或“少数民族”这个中性词。人类学家称少数民族为“部落菲律宾人”。菲律宾教会称他们为“少数民族”。这些少数民族希望用自己的名称。基督教徒称他们为“异教徒”、“野蛮人”,等等。对少数民族的称谓本身是菲律宾民族关系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保安族,主要分布于甘肃省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境内,据1990年统计,全国有12212人,甘肃境内有11069人.一般认为保安族是中国甘肃省特有的少数民族之一.保安人有语言无文字,语言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信仰伊斯兰教.保安人原居青海省同仁地区,清代咸丰、同治时期先后迁徙来甘落户.所谓“保安三庄”,系保安人颇具传统的历史名称,原故地青海同仁有“保安三庄”,今甘肃积石山又有“保安三庄”——大墩、甘河滩和梅坡.住地名称的传留,保存了不被文献记载的保安人的民族历史与形成的某些根据.  相似文献   

19.
浅释“吐蕃”一词的由来及其涵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各省、市、自治区名称的由来,都是有其特定的语源可供探索。“西藏”一词,则是汉藏两种语文的混合产物。“西”字是汉语,表示西藏这块地方位于祖国西部。“藏”字是藏语,就是“卫藏”(亦即乌斯藏、乌思藏)省掉“卫”字,只留了一个“藏”字,用来包括全藏,加上了汉文的“西”字,合成为“西藏”。这就是“西藏”的由来。这一汉语名称出现很晚,正式使用于  相似文献   

20.
《黑龙江民族丛刊》不失时机地抓住了东北亚民族研究这样一个潜课题(也有人称之为超前研究课题),实际上是抓住了社会科学的时代脉搏。请看西方人研究西欧民族从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约公元前484年至约公元前425年)著《历史》一书开始,迄今已有24个世纪。一部《世界通史》就是西方民族的历史。迄至“东方学”和“东亚史”研究问世,东方民族的历史始终处于配脚的位置。东北亚民族研究至今仍未超出学术猎奇的范畴。只有当中国、朝鲜、日本等国学术界从实际出发,发现了汉民族、朝鲜民族、日本民族(即大和民族)都曾和东北亚的黑土地有关,且考其源流,都离不开东北亚土著民族,都离不开古老的东北夷民族群体,都离不开东北亚汉文古文献的历史载体。但名符其实的将东北亚民族研究纳入人类社会发展史正常轨道的创举,笔者敢说始自《黑龙江民族丛刊》的壮举,即于80年代末广开言路,听取专家意见,决定开辟“东北亚民族”研究专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