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当代电影为自身创造了多种选择的空间,它的适应性与自我调节的能力越来越强。但电影政治、文化与商业在成为中国当代电影主要支撑维度的同时,也存在着严重的危机,面临着新的选择与发展问题。传记影片创作与英模人物表现联系到了一起,艺术向政治呈现出一种无原则的妥协。消费文化大行其道,电影承担了市场实践、创造时尚、情感宣泄等众多功能。但是,电影不能一味扮演商业先知、娱乐时尚等众多角色,也不能在商业主义、主流主义和作者主义之间自以为是地走钢丝。中式商业大片,受好莱坞“高概念”商业大片影响,类型丰富,强调视听奇观,具有电影想像力,而且叙述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制作精良,有着比较强的影像张力。发展大片是基于国际市场竞争与华语电影快速发展的需要,是与电视剧市场、音像市场、网络市场等多媒体市场竞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战争与冲突时刻伴随着社会活动和政权的更替,而电影作为历史书写和群体价值观的载体,是超越记忆的存在. 包括电影在内的各种媒介塑造的美国形象由过去主要依赖地理条件来连接各自区块的熔炉,转变为由商业与技术相交织的混合体. 电影从诞生至今,持续保持的首要定位是一种商品,其次是满足文化意识的传承和美学艺术的发扬. 将艺术、商业与大众娱乐杂糅在一起的好莱坞为世界提供了一个探究美国文化和社会历史的窗口. 好莱坞受惠于战争和社会冲突的成果不仅是有形的,也是无形的;而电影有超越媒介技术和文化宣传层面的更深的传播影响,能够双向助力于产业生产者和消费受众意识形态的变革. 与政治合作是好莱坞曾经的资源和策略,而全球化则是华莱坞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3.
消费时代的明星报道:消费偶像的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文化的消费主义特征明显的当代社会,作为传媒娱乐最突出的内容,明星报道的目的和结果是塑造一批又一批的消费偶像。消费偶像的特征主要从两个方面得到体现:明星是被消费的偶像,作为一种典型娱乐消费推给大众的明星报道首先促进了传媒产品(内容)的消费;明星是引领消费时尚的偶像,通过对大众消费主义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促进了社会商品的消费。在消费偶像的塑造中,体现了媒体、明星与商业三方面的利益及合谋关系,并且因此忽视了受众的整体文化利益。  相似文献   

4.
随着国际间文化交流的不断加深,电影作为一种流行的大众传媒方式越来越多地涌入国际市场;并以其受众面广,表达形式多样发挥着信息传播和文化交流的作用。电影不仅在教育、娱乐等方面不断发展,其商业功能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这一切都对电影的翻译,特别是电影片名的翻译提出了新挑战。由于汉民族文化与英美文化之间不同的文化因素、表达习惯、商业因素等,因此译者在翻译片名时,语境顺应对电影片名翻译的影响和制约尤为重要,语境制约翻译、翻译依赖语境。语境顺应是实现理想翻译的关键,也是评价译文质量的主要标准。本文主要从电影片名的特点和功能着手,论述了语境顺应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功效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图解文化与人造珍珠--解读武侠电影中的"东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华语电影最为成熟的商业类型片 ,武侠电影一直拥有最广泛的东西方观众群体 ,武侠电影的长盛不衰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背景。从近几年《卧虎藏龙》、《英雄》、《天地英雄》几部风靡一时的武侠电影可以洞析 ,在全球化语境下 ,武侠电影似乎已找寻到与西方强势文化对话的有效策略 ,即将最传统的东方按照西方人的想象符号化、图象化 ,使之成为能为东西方共同消费的娱乐极品 ,从而获取最大限度的商业利润。而在这个被消费的过程中 ,文化日渐变成了一只五彩斑斓的盒子 ,里面盛满的是人造的珍珠。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电影在世界电影发展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其本身也是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消费文化的产物。以让·鲍德里亚的消费文化理论为基础,深入分析了后现代主义电影导演昆丁·塔里迪诺的经典作品,从其作品的题材、内容、手法、技巧、元素、风格等各个方面,分析消费暴力与暴力美学、消费幻觉与破碎结构、消费标签与杂烩情节、身体消费与人物调和之间的关系,反思消费社会与消费文化的内在联系,从而引申出对于当今中国电影行业消费现状和受众消费观念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对电脑游戏的消费一直被描述成位于正统的主流文化之外的青少年亚文化形式之一,从大众传媒文化的消费理论出发,简单梳理大众传媒文化的消费者主动性与被动性,由此来探讨作为网络传媒消费的被动消费者--网络传媒游戏的青少年受众消费成瘾的原因和实质.指出教育可以考虑涉足网络娱乐领域,自觉地引导青少年受众从对传媒工业及网络知识的普及学习中完成从消极受众到主动消费者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席格 《南都学坛》2014,(4):46-50
消费文化语境中小说的电影改编,愈加重视利用各种元素以实现商业价值,而相对弱化了对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追求。从《盗官记》到《让子弹飞》的改编,通过创意的影像画面、戏谑调侃的对白、戏剧化的情节满足了观众的娱乐化需求;重构的英雄观念、博弈的政治观念、费解的影像隐喻及对现实境遇的关怀,则是满足了观众的精神消费需求,呈现出鲜明的消费文化语境特征。影片精彩的故事重述、良好的市场效应以及争议的文化内涵等,从编剧体制、改编模式与评价准则、商业与艺术融合等多个层面,对当下提升小说电影改编提供了经验与启示。  相似文献   

9.
媒体奇观下的新闻异化——以奥运体育新闻报道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新闻传播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商业、娱乐介入的加深,我国传媒已完全具有了制造媒体奇观的能力,新闻在媒体奇观下发生了并化.此次奥运报道呈现出了体育文化奇观的特征,体育新闻报道也出现了异化倾向:娱乐消费胜过精神讴歌,视觉消遣胜过信息含量,商业利益胜过体育本身,集体狂欢胜过客观报道,受众需求胜过人文关怀.对此,我们应予以及时关注和警觉.  相似文献   

10.
电商直播是技术推动下媒介商业功能的又一次迭代发展,其本质是通过推动受众媒介消费实现商品购买的再次消费。传播样态与消费方式形成的逻辑呼应是电商直播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其具体表现包括表演传播下的观赏娱乐式消费、互动传播下的情感链接式消费、场景传播下的沉浸体验式消费、群体传播下的价值共创式消费等。网络直播赋予了主播(销售者)和用户(消费者)更多角色、权利和表现方式,与已有商业模式形成明显差异,带动产业结构、商业模式、购物形态、主体角色、销售规律、消费体验等方面的变革。  相似文献   

11.
电影作为一种商品,其不断增加的暴力元素是观众的消费欲望被点燃后所产生的必然结果,同时也天然存在于后现代社会的消费逻辑中。在不同类型电影中,暴力元素的表现不但有强弱之分,而且呈现方式也有很大不同,更是表达创作者标新立异的艺术追求之手段。以主流商业类型电影为文本分析发现,暴力元素在不同类型影片中分别有客观再现的写实表达、浪漫抒情的写意表现、戏谑娱乐的后现代式解构以及非常态的视觉冲击展现等四种表现方式。同时,暴力元素负载着解释暴力产生的动因和反思人类暴力本性等等严肃的社会内涵及意义。  相似文献   

12.
主持人语电影研究的价值之一,在于问题意识及其现实针对性。本栏目的三篇论文,分别涉及了当代中国电影中的一些重要话题,不约而同地显现出对处于全球化、娱乐化语境之下的当下本土电影的热切关注与深度思考。《当代中国电影中的跨国空间与全球想象》对处于转型时期的当代中国电影文本所建构的跨国空间,以及由此引发的全球想象与文化主体性、全球化与本土化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了思考和阐发;《娱乐的背后——中国电影接受心理探析》针对电影创作与接受之间的错位现象,强调电影接受受制于电影受众的深层心理需要和基本接受习惯,以此为基点展开对中国电影接受心理的研讨;《建构·解构·重构——消费文化语境中对"红色经典"影视改编的再审视》对"红色经典"的几种改编方式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尽管三位作者的选材、思考和研讨角度不尽相同,研究方法也各有差异,但其共同凸显的问题意识,以及试图在纷繁复杂的社会文化语境中梳理出排解问题路径的努力,是值得充分肯定的。  相似文献   

13.
叶奕翔 《东方论坛》2013,(6):56-60,105
大众文化是指在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为了大众的娱乐消遣而大批量生产、借助现代科技迅速传播、并以此获得市场利润的文化产品。它在本质上是商业文化、消费文化、娱乐文化。大众指的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消费者。理解大众,要避免革命性误读和现代性误读。从不同的角度,可以发现大众文化的不16面向,其中,人民性、意识形态性、全球性与民族性是值得注意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文化表现是造星娱乐与文化消费,并在此基础上认为当代大众文学的文化表现与诉求是中国现当代文学工具理性位移为商业性的表现,论述了其成因。  相似文献   

15.
消费时代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语境,改变了大众传媒审美价值取向,现代传播媒介商业化经营加重文化审美失衡,如何有效规避控制以及整合优势已成为亟待研究的问题。大众传媒按照商业逻辑运作追逐经济效益,娱乐化狂潮满足受众消遣欲望需求,同时也沦为消解审美文化的工具,形象化的欲望满足取代了文化意义上的理性思考和探索,大众传媒审美走向正逐渐失去原有的精神维度,失去原有的文化伦理奉行的纯洁、本真。社会经济结构和经济形式转变之下,大众传媒自主性建构的核心点,应借助自身价值功能完成对人类文化崇高性、深刻性和多样性内涵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在新中国电影的发展历程中,电影的改编是不可忽视的创作领域与独特现象,构成了新中国电影的壮丽景观。文学文本向影像文本的转换,不仅是两种不同文本在形式上的变化,而且明显体现出一种文化上的转型,一种受制于文化语境的欲望诉求。从新中国成立60年的道路来看,一般可以分成三个重要的语境,即政治化语境、人文化语境和消费娱乐化语境,它们对新中国电影改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新中国电影改编,也自然成为彰显中国文化语境变化的重要标尺。  相似文献   

17.
"小沈阳现象"是一个典型的生发于中国本土的后现代大众消费文化个案。它蕴含着中国后现代大众消费文化自身的逻辑脉络:明星制造,效益为本;娱乐至上,快乐原则。受众研究表明,小沈阳受到热捧,因为其梦想与行动折射出当代青年的亚文化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8.
消费社会的商业和文化逻辑推动中国电影专注于符号价值的生产,形成了新的美学形态和营销理念。在大众媒介帮助下,围绕电影的符号消费,一个个具有独特气质的排他性文化团体建立了起来。符号价值冲击着中国电影的大众属性,造成了电影文化生态的失衡,影响了中国电影的文化公平。现实主义电影以内容为王,提供共通的体验,是一个有效的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19.
语用顺应论视角下的英文电影片名汉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电影片名既是一种艺术表现形式,体现电影制作者的艺术创造力,具有帮助受众提高审美能力的语用功能,同时它又具有商业广告的语用功能,在影片的宣传推广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电影片名作为一种目的性很强的特殊文本,其翻译不仅是一种语言翻译,更是一种文化翻译。从语用学的角度,以Verschuenren的语言顺应论为理论基础,探讨顺应论在电影片名翻译中的应用,提出电影片名翻译中语用顺应的四种翻译策略:语言结构顺应、文化语境顺应、受众心理顺应和商业效应顺应。  相似文献   

20.
从饮宴、衣饰、节庆祭仪和龙舟竞渡等方面具体分析了明清时期端午节日消费的主要内容及其经济文化意义。指出源远流长的端午文化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然出现了变化与新趋势,除了娱乐狂欢依旧外,"节日经济"的意义越发凸显,端午节浓郁的商业气息与消费文化气息使我们又一次触摸到了明清社会"现代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