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传统理论认为,生产方式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为依据,认为生产方式只能是生产力的性质,而生产分工正是生产力性质之所在。所以,生产方式是生产分工。  相似文献   

2.
畲族民俗信仰的道教色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畲族民俗信仰的道教色彩李健民马克思主义认为:“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关系取决于每一个民族的生产力、分工和内部交往的发展程度。”①畲族社区社会经济的发展受到历代封建王朝和周围汉族的强烈影响,与周边汉族社区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基本上是同步的。因此,作为社会意识的...  相似文献   

3.
发展商品经济,是经济改革的重要内容,是新形势下的一场革命,它必然要触及生产关系、上层建筑和人们的思想意识、风俗习惯、心里素质等。在民族地区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必然会影响到民族内部,民族之间的关系,出现新的民族问题。这值得我们研究探讨。 一、发展商品经济是各民族繁荣发展的必经途径 解放后三十多年来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中的经验证明:一个民族不打破自给自足的封闭经济状态,实行对内对外的开放,发展商品经济,就不能从根本上促进民族内部的进一步分工,专业化、社会化,增强民族内部经济活力和新生产力的发展,激发人们向生产的深度广度进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在全国农村实行了家庭承包责任制,普遍地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在少数民族地区,我们党进一步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采取了更宽、更灵活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进一步解放了生产力。出现了生产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的喜人局  相似文献   

4.
论国际分工     
国际分工乃指各国间的劳动分工或国际专业化生产,是社会分工越出国家界限的结果。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几个社会形态中,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仅存在不发达的自然分工与社会分工。只有进入资本主义阶段,特别是18世纪末机器大工业的建立,强大的生产力才有可能使得社会分工发展成为国际分工。资本主义国际分工的形成与发展,必然导致商品交换、生产资本、金融活动、劳动流动等的国际化,各国间经济贸易联系日益加强。  相似文献   

5.
分工是社会劳动的划分方式和存在形式.体现社会劳动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分工的出现和扩大;分工的发展又促进了生产力、劳动效率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分工派生出生产关系以及全面的社会关系,决定社会的所有制形式以及交换和分配.因此.分工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及其矛盾运动的桥梁和中介。  相似文献   

6.
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相比,《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分工理论实现了从劳动异化逻辑到物质生产逻辑的转变。在物质生产逻辑下,分工同时具有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它既直接与生产力相联系,又直接与生产关系相联系。从生产逻辑下的分工来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需引入“社会形态”这一中间项,并结合我国的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看到人类文明新形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新形态,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文明形态。从生产逻辑下的分工来考察如何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需要看到分工所扮演的角色具有两面性,两面性同样适用于生产力属性和生产关系属性。故而,应该从发挥分工的进步意义、克服分工的消极影响入手。  相似文献   

7.
1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阶级的产主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必然结果。生产力的一定发展是阶级产生的经济前提,而“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因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社会分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生产部门的专业性分工,如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二是指生产过程中“领导者与执行者”的分工。前者历来受到较多的注意,而后一种分工对阶级形成的作用也不容忽视。恩格斯非常注意“领导者和执行者”的分工在阶级形成中的作用。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相似文献   

8.
亚当·斯密的劳动生产力理论主要由分工论、交换论、市场论和运输论组成,这些论断之间存在缜密的逻辑联系,即劳动生产力提高的原因是分工,引起分工的原因是交换,分工受市场范围的限制,市场范围受交通运输的限制.斯密劳动生产力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说明市场经济是发展生产力的有效方法,还揭示了社会化大生产条件下劳动生产力发展的一些基本规律.这一理论对我国的现实意义是要促进我国生产力的发展,必须大力促进分工,必须大力开拓国内国外两个市场,必须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  相似文献   

9.
阶级的产生,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必然后果。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为阶级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而“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因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社会分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生产部门的专业性分工,如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一是指生产过程中“领导者与执行者”的分工。前者历来受到较多的注意,而后一种分工对阶级形成的作用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0.
阶级的产生,是物质资料生产发展和社会大分工的必然后果。生产力的一定发展为阶级产生提供了物质前提,而“分工的规律就是阶级划分的基础”,因为“分工不仅使物质活动和精神活动、享受和劳动、生产和消费由各种不同的人来分担这种情况成为可能,而且成为现实。”社会分工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指生产部门的专业性分工,如农业与手工业的分离;一是指生产过程中“领导者与执行者”的分工。前者历来受到较多的注意,而后一种分工对阶级形成的作用亦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邓小平同志指出: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民族地区在改革开放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能否真正树立生产力标准,是民族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向前发展的关键。 一、只有树立生产力标准,才能增强民族地区发展市场经济的意识。 民族地区要改变贫穷落后面貌,赶上先进地区水平,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就必须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发展社会生产力。社会主义的实践表明,生产力的发展总是同市场经济联系在一起的,市场经济是生产力发展的产物,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又有利于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民族地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如果仍然沿袭自然经济,就必然束缚生产  相似文献   

12.
一、小农经济与土地集散运动小农经济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分散的劳动,其基本特征是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的结合,“男耕女织”的自然分工。它是一种原始古老的生产模式,不同语种、不同国度的农业民族都逃脱不了这种落后模式的支配。只要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还不能突破封建生产关系的束缚,小农经济就会沿续下去。在  相似文献   

13.
民族经济是指国家的宏观经济综合体。在当今世界,民族经济参与世界经济关系的程度日趋强化。从对民族经济开放性的静态分析中可以看出:生产力越是发达的国家,其经济的开放程度越高,在生产力发展水平相近的条件下,一国的经济潜力越小,其经济开放性越大;在民族经济中,基础部门(冶金、能源等)所占比重越大,其开放性越小,相反,加工工业所占比重越大,必然导致民族经济范围内和国际劳动分工的深化,从而使民族经济的开放程度提高。  相似文献   

14.
"分工的规律是阶级划分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阶级与阶级分析的理论核心.马恩著作中的分工是一个包含多层次的分工体系.阶级划分的基础是脑体分工,因而阶级实际上就是指分别从事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社会集团.消灭分工就是消灭使个人"异化"的生产技术性分工和使广大劳动人民"异化"的脑体分工.这一切只有靠生产力的高速发展才能实现.  相似文献   

15.
农社是朝鲜民族村落共同体的形式之一。农社起源与朝鲜民族传统的稻作农业文化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坚持古代起源说的学者认为农社可以追溯到生产力尚不发达的时代,其雏形是三韩时代的部落女性参与的积麻活动,属于劳动、游戏、宴乐与军事的融合体。坚持朝鲜后期起源说的学者认为农社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农社是相对成熟的劳动共同体,内部有明确的人员分工和任务分配。本文旨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基础上进一步厘清农社起源问题。  相似文献   

16.
家庭是分工和私有制的起源。在私有制条件下,私有财产关系的本质是劳动与生产资料的关系,而分工本身包含资本与劳动的分裂,并且分裂程度的不同也决定了私有制的各种中间形态。这种分裂所造成的异化劳动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得到充分体现。由生产力决定的分工的发展决定了私有制的产生和发展,由机器大工业和分工决定的生产社会化促进了私有制的最后一种形态——资本主义私有制的产生、发展和消亡。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哈尼族神话系统的分析,厘清了中国古史上一大命题“绝地天通”神话的文化本义,是宗教神职人员巫觋的职司化,亦即人类第一次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大分工的完成,反映在社会组织方面,即政教分离形态的出现。文章将这一文化变革分为三个阶段:一、人人为巫,人神杂糅,是为脑体劳动相混为一的阶段;二、人神交恶,天地绝通,是为脑体劳动分工的初级阶段;三、人神交通专职化,是为脑体劳动分工的深化阶段。这一系列过程伴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进行,因而是一漫长的历史过程,云南许多少数民族直至近现代仍在这一文化变革中。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经历了雏形、形成、深化和成熟的主要发展阶段,始终贯穿着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这一核心主线。马克思社会分工理论认为自发分工与私有制造成了人的片面发展,主张以科技进步引领自发分工和私有制朝向自觉分工和公有制转变,以此消除人的片面发展,推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有鉴于此,实现新时代“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在生产力层面筑牢物质基础,在生产关系层面优化制度基础,在生活方式层面创造和谐环境,不断消解自发分工对人的危害,逐步构建和谐的自觉分工,从而更好地满足我国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  相似文献   

19.
人类社会迄今为止经历过的三次大分工都对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革命性的影响,当然,早期的社会分工还谈不上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只能归结于技术的进步。随着人类文明的不断推进,技术的发展呈现出多样性,并逐步从早期的经验型技术向研究型技术转化,三次产业革命更是科技的大爆炸时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随着科技的发展是否存在可以把人类社会推向更高阶段的第四次社会大分工?它会以怎样的形式到来?  相似文献   

20.
我国各个地区的经济活动,是在全国统一计划、分工协作的条件下,密切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各个地区经济的发展,要纳入全国统一的计划经济轨道,就必须在发展地区生产分工和专业化的同时,加强地区间的经济联系,建立合理的地区经济协作关系。在实现四个现代化的过程中,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地区生产分工和布局的变化,也要求相应地调整和改进地区经济联系。社会生产的发展,一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