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邬剑同志在《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上发表的《民族形成上限问题之再探讨》一文中,提出了他对民族形成上限的新见解。认为民族形成的上限在原始社会,具体地说,民族的形成“大体上是在氏族形成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即氏族‘继续发展起来’的时期或至其‘全盛时代’,而不会更晚”。我们认为,邬剑同志的看法对于冲破民族是在资本主义上升时期形成等传统观念的禁区来说,确实是一重要的探索,但是他的结论似尚有待研究之处,提出以下商榷意见,以利于开展讨论。  相似文献   

2.
关于“中国民族市场”的形成问题——与孔经纬先生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孔经纬先生在他先后发表的“中国民族市场形成问题”和“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是否形成了统一市场”两篇文章中,提出了“中国民族市场”的形成问题。他的主要论点是:中国在鸦片战争前不能形成“民族市场”;中国的“统一民族市场”是在鸦片战争后形成的。我对他的这种看法是不同意的。我认为:中国自秦汉以后就已不存在象欧洲那样的“统一民族市场”的形成问题;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已形成了全国统一的国内市场;鸦片战争以后,在中国所形成的市场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市场,而不是“民族市场”。现在提出我的很不成熟的意见,与孔先生商榷,并就教于读者。  相似文献   

3.
五丹戈同志所著《鸦片战争前中国社会经济的变化》一书,认为鸦片战争前,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商业资本的活动以及商业交通的发达,全国各个地区的经济联系逐渐密切,因而形成了经一的国民经济。“在明代中叶,经一的国民经济已经初步形成了。”“到了清代,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进一步加强,国民经济获得进一步的发展。”“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一个经济联系比明代更密切的国民经济整体。”其所谓“统一的国民经济”或“全国各地的经济联系”,实际上就是指统一市场或民族市场而言。  相似文献   

4.
本文认为,民族形成的过程,实际上是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过程。各氏族、部落杂居是血缘关系向地缘关系转化的基本条件,转化的完成,在一般情况下就是民族形成的标志。在蒙昧时代,既无形成民族的经济基础,也无形成民族的组织条件,更无形成民族的文化思想来源,主宰蒙昧时代的是血缘关系,而不是地缘关系。所以,说“民族形成于蒙昧时代高级阶段”是难以令人信服的。在民族形成上限问题的研究中,应该把古代社会形成的民族与近现代社会发展缓慢的民族区别开来。这是因为:第一、两种民族形成的历史背景不同;第二、两种民族形成的过程不同;第三、两种民族的民族特征的形成和特点不同。  相似文献   

5.
胡仲实同志的《桂剧源流考》(见本刊1980年第三期,以下简称《源流》)认为,“桂剧之萌芽,当在嘉靖前后,发韧于弋阳腔之‘错(杂)用乡语’,是距今约四百余年的事。”关于桂剧的产生、演变及其发展的历史,从四十年代以来,就有不同的说法,各抒己见,众说纷纭。本文对桂剧的源流与形成,也发表一些管见,以就教于胡仲实同志和对桂剧历史有研究的行家们。关于广西有戏之始桂剧是广西的主要地方剧种,但不能说广西自有戏剧活动,就产生了桂剧。《源流》认为戏曲传入广西和桂林有戏之始,“当系明代洪武年间,或稍晚一点,但也不会迟于永乐以后。最早的戏班应是靖江王府内的宫廷乐伎”。其理由是:据《明书》,洪武三年,朱守谦为靖江王,国桂林,“赐冠禄如郡王,官属如亲王”。明代亲王府的官属,有“典乐”一人,负责管理王府乐队。因此,就认为这支乐队“除演奏雅乐,以备礼仪外,还兼演奏俗乐,这俗乐中就包括有戏曲。”他又据李开先《小山乐府序》:“洪武初,亲王之国,  相似文献   

6.
民族形成于何时?这是民族理论研究中的重要问题之一。当前,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是多有不同的,其中主张“原始民族”说的就有数家。这方面的文章已发表不少,如:牙含章同志认为“最晚也在蒙味时期的高级阶段,已由部落发展成最初的民族一蒙味民族”(《学术研究》(云南)1963年第3期)。杜玉亭同志认为“民族形成于氏族部落时代”(《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4期)。他提出:“为什么不可以以氏族部落的出现作为民族形成的上限呢?”邬剑同志认为,民族最初形态的形成,“大体上是在氏族形成以后的相当一段时间,即民族,继续发展起来’的时期或至迟到它的‘全盛时代’,而不会更晚。”(《内蒙古社会科学》1983年第3期)陈国强等同志认为,“民族形成的上限最早只能追溯到野蛮时代高级阶段”(《云南社会科学》1982年第6期)。本文拟就上述几家的观点谈一管之见,请同志们指正。  相似文献   

7.
《学术月刊》1960年第一期发表了賈文昭同志的《試談文艺理論中几个爭論的問題》,将近几年文艺界討論的主要問題,作了概括介紹,并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許多论点是正确的。不过,关于典型問題的某些論点,我們有不同的看法,特提出請教。 賈文昭同志說:“共性无論如何离不开阶級性,分析典型无論如何离不开阶級观点”。无疑,这話是完全正确的。但作者又論述了“需要解决典型的种类問題”,却这样說: 典型是否只有阶級、阶层的典型?有没有时代、民族的典型?不少同志一談到典型,总是只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的经济状况,自从鸦片战争以后,开始了新的变化。在农业方面,经济作物的种植普遍了,商业性农业发展起来了,农产品的商品化也逐渐扩大起来。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上雇佣劳动的使用也普遍了,农村的阶级分化趋势加强,农村存在大量的流动人口。其中在经济较发达的江、浙、山东、福建等沿海地区表现尤为突出。农村中大批破产的农民,形成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有的抛弃家室,走向城市找寻雇佣工作,一部分则成为农业的雇工。到二十世纪初期,在农村中出现近代性的劳动力市场(如浙江嘉兴县和河北的坝县),证明农业生产上雇佣劳动的使用已经大量地发展起来。农业上雇佣劳动的普遍使用,表示我国近代农业中新的因素的成长。确定我国近代  相似文献   

9.
彭久荣《关于中国传统文学思想的反思》一文(载《文学评论》1986年,第2期,以下简称《反思》),运用目前理论界关于中国文化、哲学和文学的某些流行看法,对传统文学思想作出了个人的分析和评价.我认为有相当的价值,也感到其中还有不少观点值得商讨.现就中国传统文学思想的主线,思维特征和如何评价等问题略陈管见,望彭久荣和其他高明者有以教正.  相似文献   

10.
<正> 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占一席地位的女诗人,除了汉代蔡琰,宋代的李清照最是称道。清照才华横溢,技艺全面,富于创造精神,历代学者无不折服。沈曾植有段评论极为全面。他说:“易安跌宕昭彰,气调极类少游,刻挚且兼山谷,……闺房之秀,文士之豪也。才锋太露,被谤亦因此,自明以来,堕情者醉其芬馨,飞想者赏其神骏,易安有灵,后者当许为知己。”①对清照的思想性格,文学成就,社会影响以及个人遭遇,作了恰如其分的介绍和评价,具有一定代表性。  相似文献   

11.
一、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两次争论在三十年代,以苏联史学家为中心曾经开展了一次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国际性的论争。事也凑巧,三十年之后,一次关于亚细亚生产方式的国际性的论争,又爆发了,而且至今还有方兴未艾之势。当然,我们不能不注意到引起这一讨论的国际社会背景,以及它和世界革命所面临的重大而迫切的问题之间的密切联系。不过,这方面我们暂不拟论及。现仅从学术的观  相似文献   

12.
汪旭庄等同志在《学术月刊》1962年第1期和第12期,发表了两篇论述人民公社级差土地收入问题的文章。读后得到不少启发。但是,对于他们提出的“所谓差别问题,实质上是级差土地收入问题”和“凭借较好的生产条件和经营管理的社、队由于对土地的经营垄断所获得的较多收手,是较固定化的,是属于级差土地收入范畴的”论点,我有不同的意见,现在提出几点个人的看法,参加这个问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孔经纬、李湘、陈诗启三位同志先后发表了讨论中国民族市场形成问题的文章,提出了他们的看法,并展开了争辩。从孔、李、陈三位同志的文章中可以看出,他们对这个问题之所以得出不同的论断,主要是对民族市场这一概念的理解不同而产生的。什么是民族市场?我认为《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的提法比较全面,即:“商品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4.
一引人注目的矛盾现象在我国市场紧张局面日趋缓和、商品供应日益丰富的情况下,出现了令人注目的两个矛盾现象:一是零售物价基本稳定,略有上升,而人民收入普遍增长,这种情况按理说是有利于商品销售的,可是市场上不少消费品却滞销积压,卖不出去;二是我国人民消费水平近几年虽有很大提高,但较之经济发达国家说来仍然很低,而我国城乡居民的银行储蓄和手存现金却以远比商品零售额快得多的速度增长,商品库存则大幅度增加。对这种矛盾的现象应作何解释呢?也就是说,对我国市场供需的总形势应如何估计呢?一种意见认为,虽然某些产品出现了滞销积压现象,但从总体来看,不能说是生产过剩了,  相似文献   

15.
<正> 我省的毛纺织工业,经过二十多年的建设,现已初具规模。展望未来,它的发展前景如何?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我省毛纺织工业的发展,道路是很不平坦的。自五十年代后期,开始筹建青海毛纺织厂时,就遇到了一个在青海高原、“西宁毛”的故乡,要不要建设毛纺织厂,发展毛纺织工业韵问题。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青海的畜产品资源,是就地加工,为国家提供制成品好,还是把资源长途运到京津沪等地加工好的问题。青海毛纺织工业的诞生和发  相似文献   

16.
《江汉学报》1962年第9期发表了曾启贤同志的文章,讨论到“社会必要劳动”问题。这个问题的讨论,对研究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经济核算、经济效果等问题都有益处。所以我也谈一点自己的看法,向曾启贤同志请教。曾启贤同志在他的文章中,根据经典著作,提出了对社会必要劳动的两种解释。为讨论的方便计,也为正名计,我觉得他所称的“前一涵义的社会必要劳动”,可以称作“单  相似文献   

17.
詹彪同志在《劳动力所有权,还是劳动的社会形式》 (载《江淮论坛》1981年第三期,简称《还是》)一文中认为,劳动力个人所有这个概念,在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中是不必要的。他说:“对生产要素的占有,还不是现实的生产,只有使它们结合起来才能进行生产,对生产要素的占有,也不是现实的生产关系,只有在一定生产力基础上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结合的特殊方式,即特殊的生产的社会形式,才是现实的生产关系。因此,我认为作为生产关系要素的,是劳动的社会形式,而不是劳动力所有权。”  相似文献   

18.
看了《学术研究》一九八○年第四期上何新同志的《关于“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本来涵义及其演变》一文,觉得有些问题需要商榷。现在仅就其中有关形而上学的两个问题,提出一些粗浅的意见,向何新同志请教。一、把“形而上学”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究竟是从谁开始的? “形而上学”一词,由亚里士多德一部著作的名字转为哲学名词,本来指的是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的哲学。从黑格尔开始,在这一涵义之外,又用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这是哲学史上的常识。但是何新同志说:“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因为黑格尔从来没有‘把形而上学看作反辩证法的同义词’。”何以见得?他举出了黑格尔的两句话,认为其中的“形而上学”指的是超经验的东西的哲学。其实,这样的话何止两句?还可以举出许多  相似文献   

19.
关于文学土的共鸣现象,是一个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读了陆行良同志“关于文学的共鸣问题”一文,我们得到了不少启发。但是,这篇文章在下面两个问题上,还值得商榷。首先,文学上的共鸣是什么?陆行良同志说:我们读完一部作品,就会在思想上发生一定的感应,或者对作品中所歌颂的人物和事件感到  相似文献   

20.
李秀林同志在《哲学的最高问题是关于世界本原的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新探》(见一九八○年六月十九日《光明日报》,以下简称《新探》)一文中,提出并探讨了一个值得人们重视的问题。本文也想这就个问题谈几点粗浅的看法,并与李秀林同志商榷。哲学基本问题是否两个方面?应当肯定,《新探》一文提出的“把世界本原是什么(是精神还是物质)的问题,即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第一方面’规定为哲学的最高问题;不再把思维和存在关系的‘第二方面’包括在哲学最高问题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