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 在婚姻家庭纠纷中,所谓“第三者”问题已日益为社会所瞩目,不少报刊也多有议论。然而,究竟何谓“第三者”?它的含义是否科学?应该怎样表述更为恰当?这些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对这个问题,许多书报杂志,说法各异,标准也颇不一致。有的说,只要那些与已婚夫妇一方谈情说爱,或进而发生性行为的人,都是“第三者”。他们中有未婚男女,也有有妇之夫或有夫之妇。有的则说,凡与已婚夫妇的一方有通奸关系或虽无通奸行为而有暖昧关系,并导致对方离婚、造成其家庭破裂的,才是“第  相似文献   

2.
有婚姻专家以359对结婚15年以上的夫妻作步研究对象,发现美满婚姻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夫妻都能看出对方潜在的优点并加以鼓励,帮助对方把优点发挥得淋漓尽致。专家税:“互相激励以求改进是婚姻永固的要素”。婚姻是两人间无保留的承诺,其真意即在促进这种共同的进步。有一本叫《蜕变》的一书作者说:“一个人对夫妻之间的关系越有信心,就越放胆改变自己,不怕婚姻因而有变。”作者指出:帮助配偶改进与试图改造对方不可混为一谈,我们不能期望一个人的性格完全改变。要知道,有些改变是办不到的,而且操纵配偶认识并发展自己的特质,…  相似文献   

3.
增设配偶权之争 修改现行婚姻法之初,学者就提出了在夫妻权利义务关系 (或者称之为配偶权 )中增加有关忠实义务规定的立法动议。此举一出,立即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争论:忠实义务是否应当纳入法律 ?第三者插足是否属于法律的调整范围 ?  毋庸讳言,配偶双方应当相互忠实。但是有的学者认为,人是独立的,配偶权却讲人的所属,把“忠实义务”写进法律是历史的倒退;爱情和婚姻涉及个人隐私,婚外性属于道德问题,不应当用法律去惩戒。   何谓配偶权 ?一般而言,配偶权是指夫妻双方权利义务的统称,主要包括夫妻姓名权、住所决定权、同…  相似文献   

4.
为什么近年来第三者插足有增多的趋势呢?怎样认识这一问题,并且确定对策呢?这就是本文所想谈的内容。所谓第三者插足,是指一异性明知另一异性是有夫之妇,或有妇之夫,而故意与之建立两性情感上的或其它方面的联系。它与通奸有所区别。通奸的主要目的不在于情感方面,而在于性的互相占有为目的。第三者插足中的第三者与当事人,有的却不存在性的关系,而只是感情上的缠绵悱侧。第三者插足造成的夫妻感情隔阂要比通奸而造成的感情隔阂容易弥合,原因在于思想上的距离比行动上的距离容易接受。但是从表面看,往往是通奸者一方只要妻子或  相似文献   

5.
对于无配偶男女未履行结婚的法定程序而同居生活的,社会上流行着一个名词,称之“事实婚姻”。近年来,这个词也越来越被学术界和实际工作部门所采用,并往往以“双方承认,家长承认,单位承认,亲友承认”作为依据,赋予它一种“准合法婚姻”的含义。对此,我们认为有必要提出下列一些不同看法。首先,“事实婚姻”只是一个特定时期的历史概念,它并不是与合法婚姻相对立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个婚姻法公布于1950年4月30日,规定了“结婚应男女双方来到所在地人民政府登记”,并规定了结婚条件,目的是为了保障婚姻自由和一夫一妻  相似文献   

6.
我是一个被当今社会视为不光采的角色——“第三者”,但是,是否所有的“第三者”都是可耻的角色,都属洪水猛兽?如果这样地简单划分,那么,生活的哲理,道德的标准,岂不被唯心主义的意念所随意扭曲了吗?因为“第三者”的出现和产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现象。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主张婚姻双方都有约束,因为婚姻是融合,而不是凑合;婚姻要有共同的思想感情和理想追求。我所插入的家庭是一个貌合神离、名存实亡的家庭,这个家庭的“第一者”在结婚不久就背叛了爱情,她不听丈夫、组织的帮助,因为丈夫的真诚劝导唤不醒她的良知,他们没有感情,更谈不上理想、追求一致,但是她不需要离异,因为她需要的是“丈夫”而不是爱人,她需  相似文献   

7.
从《易经》到《红楼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易经》到《红楼梦》周汝昌中华民族的文化思想中,包涵着一个“三才”思想观念。它反映在《易·说卦二》,其文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立人之道,日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画而成卦。…...  相似文献   

8.
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结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本文以1995年武汉市千户居民家庭生活质量问卷调查资料为研究依据,探讨了城市居民家庭生活质量主、客观指标之间的结构联系。文章认为,影响主观家庭生活满意度的主要因素是婚姻满意度、居住满意度和家庭收入。而影响家庭居住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住房数量及住房质量;参照标准对居住满意度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在婚姻生活质量方面,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是“配偶理解程度”,“夫妻是否为用钱闹不和”,另外,“家庭关系”对婚姻生活质量也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让外遇朦胧?     
早先的几年里,确切点说,是在外遇现象尚不普遍或起码是被认为还不普遍的一段时间里,无论是公开流行的社会舆论,还是实际生活中的具体当事人,其对外遇的态度,都倾向于:“眼睛里不能容忍沙子的存在”。于是乎,一旦夫妻中的一方听到或“感觉”到另一方可能有了‘吵D遇”的风声,便会迫不急待地要让对方说个清楚。而一旦确认了对方“外遇”的事实,那么随之而来的就只有一个干干脆脆的“离婚没商量”。更有甚者,根本就不屑于从对方那里得到对“外遇”的证实,而是仅仅根据“外遇”的风,就断然认定会有“外遇”的雨,从而快刀斩乱麻,…  相似文献   

10.
2月份被网友爆料称李湘已与王岳伦喜结连理,后来又传出孕情。李湘是否结婚都尚未确定,怀孕一说,更是无法肯定。就像小品《不差钱》中说的:这个有……还是没有啊。接下来,李湘出面否认是肯定的了,什么“不过是身体不适”、“根本没有怀孕”等等。现在来看,李湘是不是真的怀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为什么媒体喜欢盯着李湘的肚子。  相似文献   

11.
王阳明以致良知立说,致良知的过程具体展开为本体(良知)与工夫(致)的统一。王阳明以“本体上说工夫”与“工夫上说本体”界定本体与工夫的关系,在对本体作先天预设的同时,又以后天工夫限定了本体,二者之间存在着内在的理论张力。由工夫而达本体的过程,既表现为正面的切入,又有去蔽、日减的维度,后者以意见的悬置与世俗的意义世界之消解为其内容,其中包含多重理论意蕴。  相似文献   

12.
曹正汉 《社会》2023,(5):22-55
顾炎武在《郡县论》中提出一种著名的改革理论,即在郡县制的框架内引入封建制的自治原则,形成“寓封建之意于郡县之中”的混合体制。对于这种混合体制论的意义,当代学者通常把它视为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或者视为地方分权论或“地方自治论”,认为其目的是在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实现平衡。本文的观点是,顾炎武的混合体制论不只是中央与地方关系的理论,也不只是地方分权论,还是处理“一统”与“治理”之关系的理论,特别是处理“一统”与“治理”之矛盾的理论,其中的核心思想可以概括为“统一而治殊”。本文的目的是论证这种观点,并进一步探讨“统一而治殊”的内在含义和思想来源及其实现机制和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3.
应真 《社会工作》2008,(13):42-43
有人说:“打开心扉,让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变得更容易,让对方分享自己更多的秘密。说出自己的快乐,快乐会翻倍;说出自己的痛苦,痛苦会减少。”  相似文献   

14.
鲁迅先生与印度文学的关系,前人早有论述。他不仅重视印度文学,给印度文学以高度评价,而且还编印过佛经中的故事。早在1907年,他就说过:“天竺古有《韦陀》四种,瑰丽幽 ,称世界大文;其《摩诃婆罗多》暨《罗摩衍那》二赋,亦至美妙。厥后有诗人加黎陀萨(Kalidasa)者出,以传奇鸣世,间杂抒情之篇。”他还说过:“尝闻天竺寓言之富,如大林深泉,他国艺文往往蒙其影响。即翻为华言之佛经中,亦随在可见。……佛藏中经,以譬喻为名者,亦可五六种”。(《鲁迅全集》第1卷第56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年)除此之外…  相似文献   

15.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30年代汉口有一位樊会计师,因得不到美满幸福家庭,竟异想天开发起组织一个“无妻会”,闻讯响应,先后加入的人,居然不在少数。 查这“无妻会”的宣言,很有几句痛快淋漓的话,似有当年骆宾王讨武氏檄文之味。宣言道:“妇女之上焉者,狃于新潮,庞然自大,骄奢淫佚,无法无天,金尽情尽,朝结夕离。下焉者不识不知,专事依赖,结婚数载,膝下累累,终岁辛苦艰难,犹虞冻馁,忧于室家,多屈枉死,是洞房花烛之夕,即宣布死刑之初。普通妇女心性,每多乖戾恣睢,尚虚荣,耽安乐,局量褊浅,猜忌性成,自私自利,绝少真实永久感情,男性与之接近,结果必趋失败,故宣尼有难养之叹,庄子有鼓盆之歌,西谚谓男女一入情网,即失其自由之神;  相似文献   

16.
2001年4月28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一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的决定》,新婚姻法的焦点内容之一是提出夫妻间互相忠实的义务性要求,强调依据刑事法律遏制重婚犯罪,设立离婚过错方民事赔偿责任,期望制止日益增多的婚外同居行为。新婚姻法规定:“夫妻应当互相忠实,互相尊重;家庭成员间应当敬老爱幼,互相帮助,维护平等、和睦、文明的婚姻家庭关系。”“禁止重婚。禁止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打击重婚犯罪是我国刑事法律固有的规定,新婚姻法予以重新强调。新婚姻法规定,对重婚的,公…  相似文献   

17.
据报载,唐代武则天闻京城内外官员吃歇成风.乃严票房住,委三令五申而不止。一日,某京官出巡,县宰进肉款待,京官问:“何以杀羊?”县宰日:“非杀,狼咬也。”京官笑曰:“狼咬则吃无妨”。形园这位县宰刘京官的“圆滑”把戏,现今在一些地区比比皆是。如有的遇害者不在路上,破不了案就有人“圆滑”他说成是交通事故;有的官司是原吉或被告一方的责任,也被“圆滑”地各打50大板;有的明摆着是贪污、受贿行为,也被“圆滑”他以党纪处分而给案;有的费用姓“私”,也被“圆滑”他说成姓“公”;经济建设严重滑坡,也被“圆滑”的说成…  相似文献   

18.
胡令远 《日本研究》2011,(4):101-108
在与中国江南文化、主要是故乡的越文化的对比观照中,周作人认为质朴、自然是日本生活文化之重要特色,而滑稽趣味和游戏的心情则为一般日本文化所共有。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考察,揭示了具有文化渊源关系的不同国家和民族间了解、研究对方文化的一般规律。也即以趣味为原始或基本动力,从形而下的生活文化入手,以利收两者相互观照与发明之功。在此基础上,循序渐进,以求了解对方文化之堂奥。  相似文献   

19.
借助翻泽,“恋爱”一词在20世纪初进入现代汉语,使“男女之情”在方式、体验、意义与评价上,因新的命名而发生改变,并进入公共话语,成为中国新伦理建构的突破口,产生了从晚清到“五四”一系列新道德命题及与之相应的新文学作品。晚清倡导的“自由结婚”,确立了婚娴以恋爱为前提、以当事人自决为主导的现代意识,并开创了文明结婚新风尚。民初,“恋爱”一词在本土化过程中一度污名化,导致专写恋爱的言情小说普遍规避此词;但哀情小说对爱情精神品质的普遍推崇,却为五四“恋爱神圣”的出场奠定了基础。西方理论影响下建构的五四时期恋爱理论,有“恋爱自由”与“自由恋爱”的微殊差异,后者将新文化激进主义导向极端。五四恋爱文学在空间意象和恋爱描写上的创造,解构了压抑个人自由的家长权威,颠覆了传统道德,也开拓了文学的表现领域。但个人主义的单维描写,未能使恋爱体验向纵深挖掘,而是引向浮浅。  相似文献   

20.
“象”既为中国古代文化基本符号的构成,又为中国古典艺术美学的基元范畴。中国文化和美学尚象重象,其哲学起点在《易经》的卦象符号,而先秦诸子哲学美学对易象符号意义重新阐释和精神超越,则形成有关中国美学的重要思路和线索,这就是由老庄“道”的哲学对“象”的阐释和重象外虚空、非言味象的思想所引发的意境说;以《易传》阴阳二元结构思想和“立象以尽意”、“现物取象”、“现象制器”等命题为基础的意象说;以孔荀、《乐记》为代表的象通礼乐、重政治教化但又不违艺术审美特征的“比德”和“言志”说。文章本着上述基本看法,还描述了“意境”、“意象”、“言志”说在后世美学中演进的大致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