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B股向境内居民开放引起了投资者结构的变化,它不仅影响市场流动性,股价波动率等微观行为,也影响投资者对于公司信息的判断与反应.本文研究了B股市场开放后的盈余公告效应,结论发现开放前后B股市场的盈余公告效应存在显著差异,投资者结构的变化确实影响了投资者的盈余公告效应.但B股市场的盈余公告效应仍然没有趋同于A股市场.  相似文献   

2.
以1998年~2008年沪深两市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为样本,运用事件研究法,构建非平衡面板数据模型,检验股票价格对上市公司盈余信息的反应特征以及投资者情绪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实证结果表明,投资者情绪对于盈余公告效应具有系统性影响,情绪乐观时的市场时于正的意外盈余具有更积极的反应,反之则是对负的意外盈余具有更消极的反应;情绪悲观时,市场对于正负意外盈余的反应是不对称的,负意外盈余对市场的冲击力度更大.研究结果为投资者情绪影响市场对盈余信息的反应程度提供了经验证据,表明市场对消息的错误反应可能是投资者情绪驱动股票误定价的一个重要渠道,同时也说明在事件研究中应增加股票市场对消息反应的时变性考虑,以提高研究结果的可信度.  相似文献   

3.
市场有效性是一个资本市场健全发展的主要标志,而过度反应是进行市场有效性研究的一种最优方法之一.本文则对由于ST公告这一事件所导致的市场价格异常进行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中国股票市场存在过度反应,即市场是非有效的.这一研究有助于深化人们对股票价格变化原因的认识,同时也有助于投资者进行投资组合决策分析.  相似文献   

4.
邓建平  曾勇 《管理学报》2005,2(4):455-458
根据股票更名简称中不同字眼进行分组,考察了在更名公告发布时,投资者对含有"科技"或类似字眼和不含有此类字眼的股票更名公告的反应程度,发现投资者对这两类更名事件的反应程度有显著区别,投资者对更名简称中含有"科技"或类似字眼的更名公告的反应程度要强于不含有此类字眼的更名公告,不同年度投资者对不同更名字眼的反应程度也是不同的,说明我国股市存在较严重的概念炒作现象.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中国股市2003年第一季度至2018年第一季度的数据为样本,通过构造三种股票博彩指数和使用事件研究法探究了股市投资者对盈余公告的反应。研究发现,博彩偏好会同时从方向相反的两个方向影响股市投资者对盈余公告的反应,即投资者对博彩型股票的青睐虽然提高了投资者对正未预期盈余信息的敏感性,但却减缓了负未预期盈余信息反映到股价中的速度。这种影响对处于亏损状态的投资者、情绪高涨的投资者或散户投资者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6.
中国股市中信息反应模式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本文在Hong和Stein(1999)信息扩散假说的基础上,集中研究中国股票市场中的短期反应不足和过度反应。实证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对不同类型的信息有不同的反应方式。对于影响所有股票的收益率的宏观经济变化、行业相关政策变动等市场共同信息,股票的收益率存在过度反应现象;对于公司层面上的个股特定信息,股票的收益率存在明显反应不足。同时投资者对正面信息与负面信息的反应模式也有截然的区别,投资者对正面市场信息(利好)存在明显的过度反应,故在市场利好信息到达时,采用反向策略更为有利;由于投资者惜售的“处置效应”的影响,导致对市场利空信息的反应不足,在较短期内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刘迪 《管理工程学报》2015,29(2):240-250
本文以股价单日涨跌停事件为研究对象,检验了在基本面信息、概念信息、行业信息和其他信息下的股价事后反应。本文以分析师评级报告作为基本面信息的代表,以概念股和行业股异动作为概念和行业信息的代表。实证结果发现:涨停和跌停后,有基本面信息的样本组出现动量效应;涨停后,有行业信息和其他信息的对照组样本有相同的反转效应,概念信息样本组有更严重的反转效应;跌停后,所有信息下的样本都没有出现反转效应。本文的研究表明,涨跌停时,投资者对异质信息有不同的反应:投资者对基本面信息存在一定的反应不足;涨停时投资者对行业信息和其他信息反应过度,对概念信息反应过度更为严重;跌停时投资者对于所有信息都不存在反应过度。  相似文献   

8.
陆静 《中国管理科学》2011,19(5):129-137
本文采用2002-2006年A-H股市场季度盈余信息披露前后股票超额收益的面板数据分析,研究了投资者异质信念对股票定价的影响。研究认为:中国大陆会计准则执行的结果与国际会计准则执行的结果没有明显差异;A股、H股投资者能够正确识别各自交易所披露的盈余信息;A股市场存在明显的盈余公告前私人信息,并且这种信息对股票定价的作用一直持续到盈余公告后,国外投资者的信息获得劣势仍然比较明显;以机构投资者为主体的H股市场在信息处理能力上高于以个人投资者为主体的A股市场;投资者的异质信念显著影响股票定价;交易机制是导致分割市场间股票定价差异化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9.
基于公司年报披露的交易量与信息不对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资本市场中,信息的经济意义表现得最为突出,主导这个结果的关键因素是上市公司的信息披露与投资者对上市公司的估价之间存在着较大程度的关联性.定期报告作为市场中非常重要的信息来源,其披露的盈余信息应是投资者最关注的信息,以公司年报信息披露为事件,研究了交易量对于年报披露事件的反应以及超常交易量与信息不对称指标的关系.实证研究表明,与国外发达市场不同,在年报披露前,中国证券市场上的股票交易量不减反增,而且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继续交易,投资者并没有选择延迟交易以降低风险,这说明中国股票市场上的投资者并不理性.  相似文献   

10.
年报公告,是上市公司向投资者披露业绩和成长机会的重要事件。理论上讲,通过事件研究法应该可以检测出明显的"年报"公告日效应。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有相当一些公司却不能检测出与逻辑期望相一致的公告日效应。对此,有人认为是由于投资者并不关心基本面的信息,因此不能及时对业绩信息做出反应,并在股票价格中有所体现。但我们猜测,也有可能是其它原因,比如年报信息的提前泄露。非典事件是一个没有信息泄露的事件,我们选择同一组样本,用非典事件做对照研究,试图找到有关信息泄露猜测的证据。  相似文献   

11.
市场有效性问题是证券市场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它探讨在证券价格形成中市场是否充分而准确地反映市场信息。本文利用事件研究法,以红利公告事件为对象检验了我国上证A股市场的半强式有效性,结果表明:市场价格对红利公告消息没有作出了合理的反应,我国上证股市场尚未达到半强式有效。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我国可转换债券融资相关事件的股价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董事会拟发行可转债公告、可转债发行和转股启动等事件均具有显著非零的股价效应,而股东大会拟发行可转债公告、发行公告和可转债上市等事件不存在显著非零的异常收益。这表明市场对可转债融资行为的反应有一个过程.并非董事会拟发行可转债公告后市场就已经消化了公告的内容。本文的回归结果表明.对于可转债融资行为所引起的异常收益,可用总资产规模、资产负债率、流通股比例、权益市值对面值比率,以及稀释度(或相对发行规模)等因素来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3.
利用证券分析师在《中国证券报》、《上海证券报》、《证券时报》上发布的荐股信息,研究分析师媒体荐股的市场反应、效率及其对财富流动的影响.结果表明:1)媒体荐股信息对市场,特别是对个人投资者的行为产生了强烈影响;2)媒体荐股信息公布后,被推荐股票存在显著为负的超额收益,这一现象在下跌行情时表现尤为突出;3)媒体荐股信息影响了市场财富的流动,个人投资者依赖于荐股信息的买入行为给他们带来了显著损失.研究结果一方面说明媒体发布的荐股信息质量低下;另一方面也证实媒体荐股行为中存在内幕交易和利益输送的现象,直接导致个人投资者的财富流向机构投资者.  相似文献   

14.
利用日内交易数据构建订单流不平衡指标,考察机构投资者对上市公司应计信息的即时反应情况及对股票价格产生的影响.结果表明,机构投资者在公司意外盈余为正的前提下,根据应计利润水平采取反转交易策略,买入(卖出)低(高)应计公司股票;受机构投资者交易行为的影响,低应计(高应计)公司股价在盈余公告后短期内上涨(下跌),在公告后长期则下跌(上涨),股价在整个区间内经历反转;通过构建套利组合研究发现,公司应计对股票盈余公告后长期收益的正向预测能力,不能完全被基于风险的资产定价模型所解释,说明机构投资者的交易行为造成股价过度反应,导致市场对公司应计项目错误定价.  相似文献   

15.
本文分析了SARS疫情信息披露方式与医药类上市公司市场反应之间的关系.本文发现,在疫情信息披露"不显眼"的情况下,医药类上市公司不存在显著的市场反应;而在疫情信息披露"显眼"的情况下,医药类上市公司存在显著为正的市场反应.这说明对中国投资者而言,可能存在"显眼效应".  相似文献   

16.
2014年证监会牵头成立中证中小投资者服务中心,是我国资本市场投资者保护的重大制度创新.研究投服中心对中小投资者保护的切实所用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具有重大意义.鉴于此,本文使用手工整理的投服中心数据,系统分析投服中心的行权方式和运行规律,以及投服中心持股行权在中小投资者保护中的作用.研究结果显示:1)投服中心倾向关注财务状况较差、内部治理质量低、大股东和内部人控制程度低的民营企业;2)投服中心持股行权能够降低大股东和中小投资者间的信息不对称,且带动更多的中小投资者积极参与公司治理;3)投服中心关注某上市公司的公告能引起显著的市场反应,体现为被关注的公司受到更低的累计市场异常回报率.上述结果表明投服中心持股行权能够显著提高中小投资者保护.本研究首次系统地检验了投服中心持股行权的影响因素和经济后果,丰富了中小投资者保护的相关研究,对相关政策制定者未来的政策研究与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以2007年第一季度公告中有QFⅡ新进入上市公司前10大流通股股东为研究事件,以沪深A股中满足QFⅡ新持股的32家上市公司为样本,采用事件研究法,对QFⅡ的投资理念是否引领国内投资者投资行为产生影响进行实证检验,发现对中国投资者投资起了引导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2019年年末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对我国金融市场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冲击,期间投资者对该事件流行态势的关注度(情绪)对我国股票市场的影响作用不容小觑。因此,探讨在此次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不同阶段投资者关注度与我国不同行业股票市场间的相互作用,对政策制定者和各类市场主体来说无疑都具有极其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在传统静态溢出指数(Spillover Index)基础上,本文运用基于时变参数-向量自回归模型(TVPVAR)的动态溢出指数法,探究了我国从公共卫生事件前到事件爆发并快速蔓延,再到防控常态化的三个不同阶段下投资者关注与我国不同行业股票市场间的信息动态溢出方向及其强度。实证结果表明,一方面,基于百度搜索指数的投资者关注度在公共卫生事件不同阶段与行业股票市场间的信息溢出作用具有显著差异;另一方面,工业和可选消费行业股票在各阶段始终是信息的发出者,而医药和公用行业股票则基本保持信息接收的状态。上述发现可以为监管者、上市公司和投资者的风险防控措施及投资组合管理等问题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中国资本市场中自愿信息披露的非言语维度信息有效性问题,利用电话交流会的“信号博弈”问题展开了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首先,本文构建了一个信号传递博弈模型对其中存在的委托代理问题进行理论分析;然后,基于分析结果,本文整理了2013年—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召开的投资者电话交流会的相关音频文件,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声音情绪的维度进行了实证检验.研究发现:1)会议中高管的声音维度的确含有文本之外的重要增量信息;2)理论和实证均发现,相较于正面情绪,投资者更倾向通过高管的负面情绪对信息进行识别;3)一些外界因素例如压力会导致高管释放更多负面情绪并能被投资者识别.综上,非言语维度确实含有增量信息,可以缓解管理层-股东之间的委托代理问题.  相似文献   

20.
证券市场长期记忆特征的实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投资者对信息的反应具有非线性特征,当超过临界点时,以往被忽略的信息会以聚集的形式爆发性地表现出来,因此证券市场具有长期记忆特征.分析了上海证券交易市场的交易量数据,认为上海市场具有长期记忆特征,长期记忆主要原因是因为市场中存在较多的噪声交易者,而缺乏套期保值工具和信息披露的不完善又放大了投资者对信息反应的集群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