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产业结构变动对中部地区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实证的方式就中部地区内各省产业结构变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及其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2.
江苏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区产业结构的状况 ,不仅决定了某一地区在区域分工中的相对地位 ,而且对地区经济增长和收入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分析比较各地区产业结构的相对优势和劣势 ,以及现有产业结构对各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 ,对于各地区正确调整产业结构 ,改善经济增长质量 ,缩小区域经济差距 ,具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将运用国际上常用的偏离 -份额分析法对江苏省产业结构对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3.
近几年以来,我国抓住全球产业调整和资本流动的机遇,在世界经济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我国经济一枝独秀,GDP增速一直保持10%以上的快速势头。进人2008年,受美国次贷危机蔓延的影响和国际初级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全球经济出现减缓的趋势,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外部需求减弱,输入型通货膨胀压力加大,国际经济环境对我国的不利影响进一步显现,  相似文献   

4.
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的地区差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银行信贷是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通过对东、中、西部三个地区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协整分析,发现我国银行信贷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从东向西依次递减。对此,建议采取维持信贷规模、采取差异性的货币政策和发展中西部地区其他融资渠道等策略。  相似文献   

5.
陕西省科技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陕西省2001—2010年科研机构、科技人员、科技经费投入和科技信息投入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显示:科技人力投入、科技经费投入、科研机构和科技信息投入与陕西省经济增长均有正相关关系;科技经费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远远大于科技人力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建议通过建立健全人才培养机制、优化多元的投融资环境和重视科技信息交流平台的建设,更好地提升陕西省的科技实力。  相似文献   

6.
文章运用锡尔系数和Barro回归方程对我国中部地区县域经济增长的趋同问题进行了分析,发现中部县域并不存在σ-趋同和绝对β-趋同现象,但存在条件β-趋同.在σ-趋同分析过程中,分别按行政区划和区位条件对县域进行分组分析,都表现出发散的状态.而中部县域的条件β-趋同现象说明对县域经济发展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是有效而且十分必要的,可以使得县域经济更快地增长.通过趋同条件的分析可知,人力资本、投资、城镇化水平是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而劳动投入、政府财政支出和储蓄水平则与县域经济增长负相关,此外,县域所处的区位对经济增长也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7.
四川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测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楠  张勇 《四川省情》2008,(2):10-11
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总量的增加。影响经济增长的因素很多,如:劳动力、生产资料的数量变化、投资的增长、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改变、社会需要的变化、自然资源条件的变更等等。同时,经济发展是整个社会发展的一部分,对社会发展有影响的所有因素,也会影响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8.
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计量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文章试图对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一定量分析。为此,首先将国内部门分为信息产业与非信息产业两大部门,并以这两部门的生产函数为基础,推导出最终的计量模型,然后根据湖北省的有关数据对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析的结果表明,信息产业对经济增长的综合的边际产出贡献很高,从而说明对信息产业应继续加大投入,引导和扶持信息产业的发展,以促进整个湖北省经济持续、高速、稳定增长。  相似文献   

9.
李敏 《统计教育》2008,(3):11-13
自本世纪以来,西部地区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地区。西部大开发,带动了西部经济的发展,使西部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但是,在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取得较大成就的同时,西部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增长,无论是人均GDP,还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或者农民人均纯收入,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主要采用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以及农民人均纯收入等多项指标,对西部十二个地区从1996-2005年十年问经济增长的δ-收敛、β-收敛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2004-2005年河南省各地区的国内生产总值及一、二、三产业产出的横截面数据和时间序列数据,建立Panel Data模型,测算了"十五"末期各产业增长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通过"十五"末期的河南省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的研究,证明了扩大第二、三产业特别是工业产出在河南省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能引导河南省的经济良性增长。  相似文献   

11.
中国区域金融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利用有关核算资料对近十几年中国四大区域金融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数量考察。通过从总量、结构和贡献率等角度,并辅之于部分省际的比较分析发现,中国区域金融的分布与地区生产总值的分布一致,金融业增加值向东部地区高度集中,区域金融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也是东部高于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值得关注的是,在区域各行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比较中,区域金融业贡献率最低,且呈平稳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12.
陕西省工业支柱产业偏离份额与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陕西省政府提出工业强省的发展战略,工业已经占到支配和主导地位,特别是能源化工、装备制造等工业产业已成为促进陕西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通过偏离份额分析技术,分析陕西工业支柱产业的国家增长份额、产业结构效应、竞争效应和配置效应,根据国家统计局颁布的工业企业经济效益考核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对工业支柱产业的经济效益进行综合评价.提出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支柱产业的思路,以供政府参考.  相似文献   

13.
建构旅游产业的因素效应模型,研究旅游产业各个要素对产值的效应,并进一步研究陕西省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实证结果可以看出旅游产业中酒店和旅行社规模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显著,对旅游从业者人数和游客人数拉动作用明显.  相似文献   

14.
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关键因素实证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关键因素进行探索性研究,建立了包括19个因素的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影响因素集,通过对156名相关从业人员进行问卷调查,提炼了5个公因子;采用结构方程模型评价因子分析的结果,建立了陕西省体育产业发展关键因素假设模型并进行了量化检验;依据模型对关键因素进行了分析讨论。  相似文献   

15.
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测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各国政府都在不同程度上扩大了其支出水平,推动经济的发展与复苏。文章首先建立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关系的理论模型,然后基于我国的相关数据,运用联立方程组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实证结果表明,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不仅有直接的拉动作用,而且还会通过消费、投资的促进作用间接地拉动经济增长,同时还对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了估计。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取得了飞跃式的发展,目前已经进入到从要求量增长到追求质提升的新阶段。基于此,在前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了区域经济增长质量评价体系,提出评价区域经济增长质量的三大指数和区域经济综合发展的两大指标。利用陕西省1998—2014年的数据,定量分析陕西省经济的发展态势,并提出相应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7.
在建立卫生行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利用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资料实证分析了卫生行业发展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卫生行业投入对经济增长有明显的影响,而且影响显著为正;政府卫生投入对中西部经济增长的贡献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卫生行业的非政府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则恰恰相反.在得出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促进卫生行业发展的政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生产性服务业在国家和地区的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故对陕西省生产性服务业集群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对陕西省工业发展的影响明显,影响程度达18%,溢出效应为2.2%,但与中国发达地区相比却差距较大。鉴此,提出针对陕西省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9.
经济发展中总量增长与结构变动的关系密切,生产要素从生产率低的部门向生产率较高的部门转移推动经济不断增长。改革开放后,陕西经济迅速发展,但各地发展并不平衡,运用偏离一份额分析法,分析陕西各区域经济增长中的产业结构效应。  相似文献   

20.
技术进步是国家与各省经济增长的关键。运用CES生产函数模型和泰勒级数估计法,对技术进步及各要素对陕西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进行测算,分析结果表明,陕西省劳动力的价值不能被资本的价值完全替代,总体经济处于规模报酬递增的阶段,仍是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导,资本基础存量低于劳动力基础存量。实证分析的结果显示,资本、劳动、资本劳动力组合以及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1978~2003年分别为95.26%、24.01%、-24.17%和4.9%,说明陕西省的经济增长主要是依靠物质资本的大量投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甚至是以牺牲综合效率为代价的。而在体制、管理、技术、工艺、经营意识等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制约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