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激励机制的相对扭曲是国有企业缺乏活力的症结在生产技术和资本较为容易从外部有偿获得的情况下,从根本上说,无论是单个企业的掐力和竞争优势,还是整个国民经济的活力和竞争优势,无论是微观经济实绩,还是宏观经济实绩,都依赖于单个劳动者的工作效率和工作努力程度,从而依赖于工作激励机制和劳动供给行为。目前我国国有企业普遍活力不足,已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产生了明显的不利影响。我国国有企业活力不足的主要根源之一,是不能有效地激发国有企业部门的一般劳动老  相似文献   

2.
什么是经济大循环不畅的深层次矛盾?什么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活力不足的深层次矛盾?什么是国有大中型企业效益滑坡的深层次矛盾?我的回答是改革中机制转换的青黄不接。当然,地区条件不同和改革进度不同,也表现为种种差异。 当前,全国从经济和政治两方面把注意力集中到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与效益问题上来。这是完全必要的。改革中,为什么出现国有企业活力不足和效益滑坡的现象?许多学者把问题的症结归之于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滞后。我认为,要全面分析,对症治理。一方面要承认加快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换的迫切性;另一方面要看到深层次的矛盾是经济大循环不畅;经济大循环不畅的深层次矛盾  相似文献   

3.
关于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流行的观点通常只满足于这样一种解释:它是指具有一定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劳动者.我认为,这种理解带有片面性.全面地、正确地认识生产力中的人的因素,应当把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包括其中.劳动者是生产力中最富有活力的重要因素.在实际的生产过程中,人不仅要支出一定的体力和智力,不仅要具备一定的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而且还要有起动和发挥这种体力和智力、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的生产积极性.只有将生产资料同具有生产积极性的劳动力相结合,才能点燃沉睡于生产资料中的活力,形成现实的生产过程.实践证明,任何形式的生产,都无不渗透着或体现着劳动者的生产积  相似文献   

4.
当前学界在《劳动合同法(草案)》的讨论中分成尖锐对立的两派:一派认为,《劳动合同法》应向劳动者倾斜,以维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为导向;另一派认为,劳动标准过高必然提高企业的劳动成本,降低企业的竞争力。综合来看,两派的观点都有现实的针对性和立论基础,但两派都忽视了全面的理论分析,特别是在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的情况下很容易激化矛盾,走上无谓争论的歧路。为了给《劳动合同法》修改和制定创造一个和谐的讨论氛围,本文把争论问题置于马克思劳动力价值理论框架中评析双方的观点,进而探讨《劳动合同法》制定和修改的原则问题。  相似文献   

5.
在深化企业的改革中,不论采取哪种经营承包形式。目的都是为了增强企业的活力,用最小的劳动和物质消耗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那么,企业的活力在哪里呢? 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指出:“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论断,指出了经济体制改革中搞活企业的根本途径是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笔者就如何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谈些看法。 一、保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 主人翁地位是责任感的基础,责任感是发挥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的前提。因此,保证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是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的首要条件。  相似文献   

6.
一经济体制改革是从一种运行模式转变为另一种运行模式,而增强企业活力,特别是增强全民所有制大、中型企业的活力,则是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我国原有经济体制的弊端主要是权力过分集中,国家对企业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否定了企业作为商品生产者和经营者的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严重地束缚了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我国国民经济长期以来缺乏生机,效益低下,技术进步缓慢的根本原因。针对企业缺乏自主经营的  相似文献   

7.
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以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针对国有企业改革做出的重大决策,有助于充分调动劳动者的积极性,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长效激励约束机制。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的形成有赖于劳动收入占比的提高、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企业层面经济民主的实现以及劳资双方企业所有权的科学分配。在员工持股制、利润分享制、收入分享制、劳资合伙制和劳动合作社这几种企业制度形式中,恰当的员工持股制和劳资合伙制都有助于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但我国现行的员工持股制存在缺陷,必须加以完善。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员工持股制和劳资合伙制既可以单独实行,也可以同时实行。  相似文献   

8.
搞活国有企业,特别是搞活国有大中型企业.是经济体制改革面临的一项十分迫切又相当艰巨的任务。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企业改革的方向,所有企业都要向这个方向努力,但对于国有企业尤为重要、要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增强国有企业活力,解决国有经济活力不足,效益不高等问题。一、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深化企业改革的迫切要来国有企业缺乏应有的活力.因而增强企业特别是国有大中型企业的活力,一直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企业改革的演进,从企业改革的思路,或者说企业改革的侧重点来管.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开…  相似文献   

9.
我国承包制企业从形式到内容,都存在一定的弊端。这首先表现为国有大中型企业实行承包制后,由于缺乏自我约束力,收入分配向职工个人倾斜这种短期行为已经成为大多数企业难以医治的顽症;其次表现为职工的劳动积极性下降,主人翁意识淡薄。正是由于现在的这种承包制产生的上述两种后果,致使时至今日,我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有三分之一以上严重缺乏商品生产者应有的自我激励、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活力,从而较长时期出现经济效益滑坡,不同程度存在亏损的现象。近年来,二些同志在肯定承包制的大方向正确的前提下,提出种种方案和措施,力求进一步健全、完善现在的这种承包制。但实际上,目前对于完善承包制有两种不同思路:一是继续片面地依赖物质刺激机制;另一种思路则是认为,应当实行物质鼓励与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以这个原则为指导思想进行健全、完善承包制的工作。我认为后一种思路,实行物质鼓励和精神鼓励相结合的原则,才有可能克服国有企业现有的种种弊端,从而使它保持长久旺盛的活力。  相似文献   

10.
“历史是至关重要的,人们过去的选择决定了其现在可能的选择”(诺思)。文革结束后,传统体制所造成的结构扭曲、激励不足、效率低下的弊端日益显露,当时的权力中心在反思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考虑到国内、国际的各种压力,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作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战略决策,从此中国走上了充满艰辛的制度变迁之路。针对效率缺乏的国有企业,制度变迁的具体目标是什么,当时的权力中心并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在计划经济惯性的推动下,最容易看到的问题就是企业的经营自主权不足、职工积极性不高,于是便认为这就是国有企业存在的主…  相似文献   

11.
在国有企业劳动关系转型过程中,劳动者的地位、所拥有的资源以及自由流动的空间,与管理者相比较,存在较大反差。在劳动关系合作与冲突所必须凭借的权力与资源利用上,劳动者阶层处于弱势地位,其行动包含自尊与忍耐的双重矛盾。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中的劳动者阶层具有深刻的双重性。在貌似矛盾与具有浓厚意识形态色彩的“主人翁”与“劳动者”之间,存在许多理解误区。面对国有企业内部阶层分化与社会阶层定型化的客观现实,国有企业的劳动者个体有着自己独特的主观感受。国有企业改制中产权先行、劳权虚置的改革逻辑引发了劳动关系中的结构性问题。劳动者作为个体面对这些结构性问题时有心态异化之虞。欲实现国有企业劳动关系格局中产权与劳权的和谐共生,政府需要对国有企业产权运行做出创造性的制度安排。  相似文献   

12.
产权清晰是现代企业提高经济效率的关键。在我国企业的改革过程中,较多地强调物质资本产权,而忽视了人力资本产权的作用。本文认为,忽视企业劳动者的人力资本产权是我国国有企业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因此,进行产权制度创新特别是改革现有的人力资本产权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向前顺利推进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3.
一、面临的问题与改革的基本方向国有企业活力不足已经成为当前我国经济生活中的一个突出矛盾.就其存在的问题而言,可以归结为两点:一是国有企业有形资产流失严重;一是国有企业资产经营效率低下。前者表现为虚盈实亏,有帐无物,帐物不符;后者主要表现为资金周转不灵,产品积压,库存增加,企业经济效益下降,发展后劲不足。因而,国有企业改革所要解决  相似文献   

14.
正确处理国家与企业的关系,扩大企业自主权只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外在条件;而正确处理企业与职工的关系,保障劳动者的主人翁地位,才是增强企业活力的内在条件,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才是企业活力的源泉。一、企业活力的源泉在于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社会主义企业具有活力,是指社会主义企业在整个经济活动中有旺盛的生命力。这种旺盛的生命力的源泉在于企业全体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因为企业职工是企业生产过程的主体,是首要的生产力,从生产力中的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来看,劳动者是三要素中唯一能把主观和客观结合起来的要素,所以,在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劳动者积极性的高低,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5.
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国有企业特别是大中型企业,始终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在现阶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形成过程中,多种经济成分共同发展,国有企业仍然是能源、交通、重要材料和技术装备的主要提供者,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在国民经济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这些年来,我们对国有企业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使企业活力有一定增强。但目前部分国有企业确实面临不同程度的问题,这些问题是多年积累起来的,也是各方面矛盾的综合反应。党和国家逐步出台了一些措施,加大国有企业的改革力度,决心解决这一深层次矛盾。我认为当前最关键的还…  相似文献   

16.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等生产要素必然要参与分配,纯粹形态的按劳分配是不存在的,因此必须对按劳分配的主体、对象、尺度重新进行确定,并重新建立收入分配机制。现阶段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不存在两个主体和二次分配;由于存在按劳动力价值分配,按劳分配的对象只能限定为劳动者的部分收入,而不是全部经济收入;按劳分配的尺度是劳动效益,即劳动者的劳动投入对企业生产利润所产生的效益,与此相适应,要更好地贯彻按劳分配,国有企业必须建立“自主分配、双紧挂钩”的收入分配机制  相似文献   

17.
国有企业职工双重身份的确认及其实现申晓梅劳动力是国有企业最基本的生产要素,而这种要素的活力不够,积极性未能得到充分发挥,是我国国有企业面临的最大困难。我国传统理论在确认国有企业职工主人翁身份和地位方面存在一种明显的缺陷,即仅承认社会主义劳动者是生产资...  相似文献   

18.
一国有企业职工大量下岗是有其历史必然性的。1.国有企业职工大规模下岗的直接原因在于国有企业近年来机制老化、效益低下、亏损严重。在计划经济体制时期,生产企业是行政机关的附属物,没有独立性可言,一切按上级主管部门的指令行事,缺乏自主参与,缺乏竞争,也缺乏应变能力,长此以往,使国有企业普遍体制僵化,丧失活力,浪费严重,冗员充斥,人  相似文献   

19.
增强企业活力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而要增强企业活力,必须建立经济责任制。这是因为,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力和智慧,构成了企业活力的源泉。而要充分发挥劳动者的积极性、创造力和智慧,必须建立经济责任制,做到使每个劳动者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权、责、利相结合,保证劳动者真正成为生产过程的主人,使他们的劳动所得同劳动成果相联系,所以,要增强企业活力,必须建立经济责任制,这是增强企业活力的有效途径。由于行业性质、企业规模和生产条件各不相同,因而城市企业实行经济责任制,不可  相似文献   

20.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将"异化"运用到了社会经济生活领域,将异化劳动作为手稿的中心概念,并采用了历史审视的新视野,集中提出了他的异化劳动观:劳动者与其劳动产品相异化:劳动者与其生产活动本身相异化;劳动者与"类本质"相异化;人与人相异化.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是超越前人的,他认为,共产主义是扬弃异化之后人性复归的社会,是人跟自然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又是人与人之间矛盾的真正解决.但要实现共产主义必须扬弃劳动的异化.只有如此,人才能将自己从利己主义的片面的占有欲中解放出来,获得自己本质的一切内在的丰富性,得到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