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弄清哲学物质概念的内容和特点,对于正确评价“两变”命题关系极大。在我看来,物质概念不只是世界本原的抽象,而且是人们认识对象的概括。而就“两变”本来的意义说,它只是一个认识论的科学命题,是不能从物质的本原意义——“本体论”的意义来理解的。 (一) 有些同志从“人的认识来自物质性的实践活动”“就是关于世界的本原是物质在认识论上的表现”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这一观点出发,推论“物质变精神也是属于唯物论问题,包含有世界本原和认识来源的”,①从而把认识论意义上的唯物论同“本体论”  相似文献   

2.
<正> 目前,哲学界对认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飞跃有两种不同的表述:其一是把由实践到认识看做是第一个飞跃,比如《简明哲学原理》中说:“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认识只有经历这两个阶段,才能实现由实践到认识的飞跃。”(着重号是引者所加,下同)其二是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看作是第一个飞跃,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纲要》中讲:“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一系列抽象和概括、分析和综合的能动过程,是从量变到质变,是一次飞跃。”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从理论上科学地解决了人的认识的发展过程问题。毛泽东同志在这方面有独到的见解,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论。列宁曾经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列宁全集》第38卷第181页)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一文中进一步指出:认识的辩证过程首先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人们对某一客观事物的认识,经过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之后,认识运动并没有结束,理性认识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实现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  相似文献   

4.
人的思想是什么?在思想理论界,在教育实践活动中,人们往往从各自的理论框架、各自的活动领域对它进行论说,比较有代表性的解释有:(一)“思想即理性认识”①;(二)精神即思想②;(三)思想即意识③;(四)人的思想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社会存在的反映”④。从上述种种见解我们不难看出如下问题:(1)理性认识、精神、意识与思想直接等同;(2)理性认识、精神、意识三者不分;(3)思想是“反映”等等。这些相互混同和替代,反映了人们对“思想”概念理解的模糊,也反映了人们对人思想本质认识的偏向。在这种情况下,对人的“思…  相似文献   

5.
<正> 段国炼同志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个飞跃的观点应该屏弃’吗?”一文中,对拙作“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个飞跃的观点应该屏弃”提出了商榷,使我受到不少启发。这里就段文中提出的问题再谈一些浅见,以期促进对由实践到认识和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相互关系问题的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 王乾都同志在《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个飞跃的观点应该屏弃》一文(《青海社会科学》1987年第2期)中,对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第一个飞跃的观点提出了质疑,认为第一个飞跃只赋予“由实践到认识”这个阶段。我认为这个问题需要加以认真研究,为此,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与王乾都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7.
“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这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一个基本原理。时至今日,传统观点(现行的哲学教科书、哲学工具书及有关的认识论论著)把“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仅仅解释为:感性认识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取得的;感性认识要用概念等理性认识的形式来表达。笔者以为这种解释是不全面的。本文就此作些探讨。首先说明,本文的出发点是从个体认识的角度来谈“感性认识包含理性认识”的。因为,有无限认识能力的整个人类认识主体对无限发展的整个物质世界的认识,只能通过现实中的有有限认识能力的个体认识主体对一个个有限的具体事物…  相似文献   

8.
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是认识论中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我国某些哲学教科书认为,“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我们认为,从总的方面看,这种概括仍带有片面性,没有全面说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两种不同水平的认识。它们各具特点,在内容以及形式等方  相似文献   

9.
人们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感性认识是怎样上升为理性认识,通过什么样的思维逻辑途径、方式实现飞跃的呢?一般认为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基本思维逻辑途径是“四个环节十六个字”,毛泽东同志所揭示的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四个环节”的认识过程,客观、如实地反映了人们把感性材料加工为理性认识的这样一种思维逻辑进程,  相似文献   

10.
<正> “意识”和“认识”是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长期以来,在我们的哲学教科书、辞典以及一些文章中都把这两个概念相混同。比如,1980年1月出版的《辞海》,是这样给“意识”和“认识”下定义的:“意识”是“高度完善、高度有组织的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是人们所特有的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认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包括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定义,除了前后用词上有所不同之外,其基本含义是一样的,即都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显然,这样给“意识”和“认识”下定义是不科学的,它给人  相似文献   

11.
二十年前,毛泽东先生发表了他的“实践论”,深刻而扼要地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大意是:在生活实践中引起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上深入累积,使用判断和推理的方法,即达到了理性认识。但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须再经实践的考验,才能作出判断。毛先牛以为认识过程两个阶段: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也就是理性的。他以为:“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  相似文献   

12.
在"实践——认识——实践"的认识全过程中,包含着"实践——认识"和"认识——实践"的两个分过程.前者属于物质转化为精神的过程,后者属于精神转化为物质的过程.在前一个分过程中,经历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其间又包含若干过渡的环节.那么,人们取得了理性认识以后,认识回到实践又要经历哪些阶段和环节呢?这在我们现行的哲学理论中则显得十分贫乏.对此,笔者作一点初步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主义哲学揭示了人类的认识是一个不断从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的循环发展螺旋上升的永无止境的过程。就每一具体认识过程而言,人类的认识依据其反映客观对象的深刻程度不同而划分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大阶段。对于感性认识过程,人们又依据其把握客观外在对象的不同形式而将其区分为三个小阶段:即反映客观事物个别特性的感觉,将各种感觉组合起来形成反映客观事物整体特性的知觉,以及暂时脱离客观对象而将其形象地再现出来的表象。将感性认识区分为感觉、知觉、表象三个阶段,表明感性认识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依次递进的发展过程。那么,作为人类认识成果的主要表现形式的理性认识,是否也经历了一个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的发展过程?理性认识是否  相似文献   

14.
当前,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中,关于人的认识过程的表述,通常是用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这种过程的多次反复、无限发展来说明的。至于如何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这个过程的机理究竟是怎样的,却阐述的较少。本文试从信息和信息论方面对认识的过程进行再思考,从信息传输、转换和信息反馈的过程来揭示人类认识运动的一般过程。  相似文献   

15.
我们肯定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人类认识的两种基本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构成基于实践的具体认识过程中前后相续的两个阶段。然而,关于这两种认识的本质区别,至今哲学界尚未确定一个统一的合乎实际的界限。下面两种观点是有代表性的:一种认为,“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区別不在于用不用概念、判断、推理,而在于感性认识没有抓住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性,而理性认识则进入了对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性的认识。”另一种认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原则区别,或者根本标志,就是概念、判断的运用。认识是否抓住了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不能作为区别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标志,而是区别抽象概念和具体(理性的)概念的标志。”这两种对立的观点为我们提出两个问题:一、感性认识是否也运用概念、判断等思维形式?二、理性认识是否都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弄清这两个问题是我们正确地揭示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本质区別的前提。下面我们就循着这条线索展开对于这个“本质区别”的探讨。  相似文献   

16.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论述认识运动的全过程时,提出了一个人类认识发展的总规律、总公式: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次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  相似文献   

17.
<正> 以往,人们从认识形式上,将以求真为直接目的的认识过程划分为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或三个阶段(感性认识、知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主要是以主体对客体的认识程度或以主体把握客体的观念水平来划分认识阶段的。本文则试图从认识过程中主客体相互作用的表现特征出发,对认识过程提出一种新的阶段划分模式,这就是从主客体的统一阶段到主客体的分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个体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外部因素的影响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交互作用的过程。内部的思想矛盾运动,包括内化与外化两个过程。内化是在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下,从实践活动、经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外化则是在非理性因素的影响下,从理性认识、经感性认识,再重归实践活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一、科学知识在第一次飞跃中的作用认识是主体在社会实践中对客观实在的能动的反映。这个反映的第一次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随着人类实践和认识的发展,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越来越复杂。在漫长的岁月里,人们对自然界事物的认识(更不必说对社会的认识)曾经停留在十分简单的肤浅的水平上,经过多少世代的摸索、研究,才从反复出现的感性材料中概括出一些较为简单的科学命题。这些科学命题的日积月累形成了对事物的比较系统的科学知识。这些科学知识对实现认识过程的  相似文献   

20.
禚志强 《理论界》2000,(5):24-25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保险商业化进程的加快 ,近年来 ,业内外人士很理性地提出了保险业务文化的建设问题。这一课题的提出 ,标志着人们对保险业务经营的各种活动 ,实现了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一次飞跃 ,其意义就在于通过保险文化的建设 ,帮助我们总结、认识、发现保险经营活动的规律 ,更好地指导保险经营活动。一、保险公司经营活动的实践是保险文化产生的来源科学文化是人们在改造客观自然的实践活动中产生的 ,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不断创新 ,由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的结果。这种认识“文化”的程度与人们参与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