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杨慎的《升庵诗话》是明代以前最长的诗话,其内容博大精深。它看似没有理论体系,实际却蕴含着很强的理论性。本文对《诗话》及其为诸多选本所写的序言进行梳理,探讨杨慎的诗歌体式论。  相似文献   

2.
杨慎《词品》多纰漏罗烈杨升庵《词品》卷二云:《草堂诗馀》‘朦胧淡月云来去’,齐人李冠之词,今传其词而隐其名矣。冠又有《六州歌头》道刘、项事,慷慨悲壮,今亦不传。按,“朦胧淡月云来去”,乃《蝶恋花》“遥夜亭皋闲信步”一词上片之结句。此词《尊前集》题李后...  相似文献   

3.
《诗话总龟》现存明嘉靖月窗道人刊本及明抄本,都经改窜。罗根泽先生甚至以为《诗话总龟》后集乃月窗道人所辑。明以前《诗话总龟》到底是何面貌?由于没有发现更早版本,前人难以回答。2003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了《海外新发现永乐大典十七卷》,其中第八O三卷至八O六卷为月窗道人本《诗话总龟》后集卷二十至卷五十的内容。此本的发现证明《诗话总龟》后集为月窗道人所辑之说是错误的。月窗道人本及明抄本较之《永乐大典》本现存部分多七门,约十卷,计二百余条。《永乐大典》本代表了元明之际《诗话总龟》的面貌,由现存部分可以看出,明人改窜《诗话总龟》旧本的程度和规模远没有前人想象的那么大。  相似文献   

4.
宋代诗学专著严羽的《沧浪诗话》以禅喻诗,倡导“妙悟”为核心的审美认识论,以“兴趣”为重心的审美特征论,以“入神”为极致的审美标准和“优游不迫”与“沉着痛快”的审美趣味共存论,构建了严羽《沧浪诗话》的美学思想体系。《沧浪诗话》所总结的宋代诗歌的经验和教训,对明清诗坛产生过深远的影响,对于当代诗歌美学理论的发展也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明代词学史上,杨慎是一位举足轻重的词学家.他在《词品》中对词调名的考证、对词作的校勘与辑佚,具有很高的文献价值;对词作中生僻意象的求源考释,有助于人们准确地鉴赏词作的意义;其词体起源论、词体风格论以及词体主情说在词学史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词品》是研究明代词学史以及中国词学史不可或缺的重要著作.  相似文献   

6.
河南大学学报2011年第4期岳淑珍:《杨慎〈词品〉述论》指出在明代词学史上,杨慎是一位举足轻重的词学家。他对词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其中影响最大的一个方面即《词品》的撰辑。他在《词品》中对词调名的考证、对当时流行  相似文献   

7.
舞席歌场时有击碎唾壶之意──论姜夔词所蕴含的爱国情感肖向明(娄底师专中文系)姜夔号白石,南来一大词家.他的词风早有千秋定论:深知白石的张炎概括之为“清空”、“骚雅”、“如野云孤飞,去留无迹”(《词源》),杨慎在《词品》中亦称白石“词极精妙、不减清真乐...  相似文献   

8.
《词品》的词学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学者杨慎的《词品》由于引据失实,受到后世学者的批评。然而从词学研究的角度看,《词品》论词,仍不乏精辟的见解,它对词学的发展是有一定贡献的。这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尊情抑理;二、兼容婉约与豪放;三、评论词人词作,时有创获;四、考证辨订,渊该综核  相似文献   

9.
关于《慕容垂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宋人郭茂倩《乐府诗集》卷第二十五《梁鼓角横吹曲》,有《慕容垂歌辞》三曲:慕容攀墙视,吴军无边岸。我身分自当,枉杀墙外汉。慕容愁愤愤,烧香作佛会。愿作墙里燕,高飞出墙外。慕容出墙望,吴军无边岸。咄我臣诸佐,此事可惋叹。明人杨慎(1488—1559,字用修,号升庵)《升庵诗话》卷三《石城乐》条称:“《石城乐》,宋臧质作。《碧玉歌》一名《千金意》,晋孙绰作。《慕容攀墙视》,慕容垂作。乐府皆失其名,当表出之。”丁福保《历代诗话续编》本此条下注云:“胡应麟(1551—1602,字元瑞,更字明瑞,号石羊生)曰:‘按《慕容攀墙视》殊不类垂作,盖当时…  相似文献   

10.
历史上,并非所有的人都为“诗圣”杜甫的诗叫好,也并非所有的诗论家都对杜诗为“诗史”说投赞成票。杨慎就是显例。其《升菴诗话》卷十一《诗史》条说:“宋人以杜子美能以韵语纪时事,谓之‘诗史’,鄙哉宋人之见,不足以论诗也。”杨慎将“诗史”说归于宋人的发明,可能是依据宋人所撰《新唐书》,《新唐  相似文献   

11.
以宋代诗话为代表的历代诗话,记录了不少梦中作诗、得诗的故事和轶闻,而且记述甚详.这类不同于"诗中言梦"的"梦中作诗"现象,由于常常被蒙上扑朔迷离的色彩,述者、闻者都颇感兴趣,所以成为古代诗歌传播的一种重要手段,也引起个别诗话家的关注.像宋人阮阅《诗话总龟》就以卷三五、卷三六专列"纪梦门",辑录了46则此类诗话.梳理历代的"梦中作"一类诗话,可以将之分为六种基本形式,即:论诗出于梦,论梦中诗谶,以梦渲染诗作、诗人的"超凡性","梦"与"事"相契,记梦、忆梦之诗,借梦事正误、翻案.考察其作用,可以归结为克服"自卑情结"、引起受众注意、制造审美距离、有利广泛传播等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12.
明人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二《杜十娘怒沉百宝箱》,是明代拟话本的压卷之作。其创作成就为后代评论者所推重,赞叹之词不绝于耳;当代因影、视媒介的渲染,其故事情节也几乎家喻户晓;故而如今再论,似欲言已尽、难出新意了。其实,人们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是逐步发展、不断深化的,如果我们改换一下切入的角度,或许可以使我们对杜十娘爱情悲剧的理解更进一步。  相似文献   

13.
王士祯《花草蒙拾》云:“张南湖论词派有二:一曰婉约,一曰豪放。仆谓婉约以易安为宗,豪放唯幼安称首。”沈曾植对此论深表赞赏,他在《菌阁琐谈》中说:“易安为婉约主,幼安为豪放主,此论非明代诸公所及。”其实,明代的王世贞早就说过:“言其业,李氏、晏氏父子、耆卿、子野、美成、少游、易安至也,词之正宗也。”(《弇州山人词评》)杨慎也曾说:“宋人中填词,李易安亦称冠绝。”(《词品》)清代刘体仁称李清照:“真此道本色当行第一人也”(《七颂堂词铎》)沈谦说:“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极是当行本色。”刘清韵赞李清  相似文献   

14.
一吴乔,一名殳,字修龄,江苏昆山人,生卒年不详,大约清顺治前后(十七世纪中叶)在世,工于诗,“王士禛尝以善学西昆许之”。而吴乔所撰《围炉诗话》六卷,更“脍炙艺林,其排击七子,探源六义,议论精到,发前人之所未发”。著名文士赵执信《谈龙录》曾专门述及:“昆山吴修龄论诗甚精,所著《围炉诗话》,余三客吴门,遍求之不可得,独见其《与友人书》一篇。”由此可见《围炉诗话》于当时诗坛影响之一斑,必有其“自抒心  相似文献   

15.
在浩富的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清初戏剧理论家和剧作家李渔的剧论及其剧作,是一份值得珍视的遗产。长期以来,人们对他的剧论——《李笠翁曲话》比较重视,肯定者居多,但对他的剧作——《十种曲》则褒贬不一。其实,自《十种曲》问世以后,在清代的文人中就有不同的评论:极力推崇者,誉其为“桃源啸傲,别存天地”(高奕:《新传奇品》),“情文俱妙,允称当行”(黄周星:《制曲枝语》,“如景星庆云,先睹为快”(李调元:《雨村诗话》);不屑一顾者,则抓住他剧作中一些情趣不高之处结合他的品行而毁其为“其行甚秽,真士林之不齿也”(袁于令:《娜如山房说尤》);也有在艺术上对其剧作既褒又贬者:“《笠翁十种曲》,鄙俚无文,直拙可笑。意在通俗,故命意遣辞,力求浅显。流布梨园者此,贻笑大雅者亦在此。究之:位置、脚色之工,开合、排场之妙,科白、打诨之宛转入神,不独时贤罕与颉颃,即元、明人亦所不及,宜其享重名也”(杨恩寿:《词余丛话》)。事至今日,仍说法纷纭,甚至得出完全相反的结论。  相似文献   

16.
岳飞[满江红]词,为历来传诵名篇,明清人从来没有怀疑它是伪作。近人余嘉锡氏《四库提要辩证》卷二十三,考证明嘉靖徐阶编《岳武穆遗文》,始疑其为明人所伪托。后来,学初《岳飞[满江红]的真伪问题》(载《文史》第一辑,1962年版),对余氏所疑提出异议。文中检查了载入岳飞[满江红]词的《草堂诗余》的早期版本,其中有一种版本说:“《精忠录》载岳武穆二词,皆佳作,浙本《草堂词》附录于后。”  相似文献   

17.
很久以来,有相当多的人抱有一种“诗词有别”的观念。以宋人为例:陈师道就批评过苏轼的词,认为他是“以诗为词,要非本色”(《后山诗话》),晁补之评论黄庭坚词“固高妙,然不是当行家语”(吴曾《能改斋漫录》卷十六);李清照更是干脆提出,词“别是一家,知之者少”(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三)。  相似文献   

18.
明代是《花间集》接受史的第二个高峰期。明人作词与选词都有与《花间集》关系密切者。《花闻集》的大盛是在明中后期,其在明代词坛上的地位仅稍逊于《草堂诗余》。《花间集》在明代备受推崇与当时的社会观念和审美思潮、唐宋词籍的流传以及明人的词学观都有关系。明词中衰的责任不能一概归于《花间集》。  相似文献   

19.
《珊瑚钩诗话》是宋代文人张表臣的代表之作,《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曾经对其诗话做过较为中肯的评述,且所论多为合 理,指出了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评述之时也有所忽略,导致该评述在阐释《珊瑚钩诗话》 之时,存在些许遗漏之处,具体表现在所论诗话的卷次,作者姓名,所论杜甫诗、杜牧诗,以及与张表臣交游等方面,现将其一一 进行辨析,并加以补充和说明,以求能够提供些许张表臣个人生平及交游的材料。  相似文献   

20.
后印本是对前印本的最好阐释,《艺苑卮言》实物印本的物质性形态、"说部"形态以及"诗话"形态呈现出不同的意义指向。从"单行本"、《四部稿》"说部"本、《谈艺珠丛》"诗话"本到现代铅字标点本;从四卷本、六卷本、八卷本、十二卷本、十六卷本到《卮言倪》《全唐诗说》《国朝诗评》《文评》《词评》《曲藻》《文章九命》等"摘选本",《艺苑卮言》的文本形态不断变化,题名、字体、纸张、序跋、卷次、钤印、牌记、刻工、堂号、墨钉、另行等可视性符号为理解实物印本产生的历史时空提供了重要元素。《艺苑卮言》实物印本的物质性形态参与了文本意义的生产,在脱离作者掌控后实物印本"物的叙事"与"作者意图"渐行渐远,由作者最初"策名艺苑""以书为礼"的"谈艺"转为"以资闲谈"的"诗话"或"诗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