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基于可持续生计资产理论,将陕西省1469户农户依据生计资产配置结构分为五种类型,研究农户分化类型及其农地抵押贷款需求,分析发现农户分化明显,五种类型农户呈现三个总的向度:一向度为农业人力贫困型和关系贫困型农户、二向度为非农负债发展型和富裕型农户、三向度为均衡发展型农户.分化农户对农地抵押贷款需求呈"U"型,负债发展型、人力贫困型和关系贫困型农户对农地抵押贷款需求旺盛,非农富裕型和均衡发展型农户对农地抵押贷款的需求不强烈.为满足分化农户贷款需求变迁特征,发挥农地抵押贷款农户增收作用,丰富分化农户生计资产,促使一向度农业贫困型农户向二、三向度农户转化,提出对不同生计资产配置类型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实行"差异供给"、创新农信社贷款产品、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就业培训等深化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改革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差序政策信任:农地金融扶贫贷款“冷遇”经验解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快农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通过对4 025户农户调查分析,发现当前推广试点的农地产权抵押贷款政策业务受到“冷遇”,通过政策效果全面综合评估和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得出:农地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效果综合有效,南北存在比较性的区域差异,江西等中南部地区规模有效,宁夏等西北地区技术有效;江西明显存在经济有效显著、社会效果不够和生态效果存疑的问题,政策改进空间明显存在;农户、金融机构和基层政府对农地产权抵押贷款试点政策的信任程度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基层政府盲目信任,且对该政策普惠金融的扶贫功能理解不够,贷款机构对该政策明显信任不够,呈现普遍的惜贷心理,农户遭遇“贷款尴尬”,信任彷徨,多贷困难,微贷不屑。为此,应加快农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制度,优化政策执行效果;制订切合各地农村实际环境差异化的农地产权抵押贷款政策,以增强农地金融普惠扶贫决策的整合效果。  相似文献   

3.
如何发挥农地产权抵押贷款扶持农户农业生产并实现增收的作用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对农地产权抵押贷款能促进经济作物种植户农业增收的缘由及其作用机理进行了阐释,基于宁夏农地产权抵押试点区1 562个种植农户的调查数据,采用类别中介效应模型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农地产权抵押贷款用于经济作物种植对促进农户农业增收的概率比用于粮食作物种植高18.2%;种植农户贷后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是农地产权抵押贷款促进农业增收的一个重要作用机制;农地产权抵押贷款用于经济作物种植促进种植农户农业增收的作用要比粮食种植高出7.5%。为此,金融机构在积极响应国家金融扶持“三农”政策的过程中,应针对种植农户农地产权抵押贷款用途差异制定个性化的贷款方案与帮扶措施,协助种植农户在确保生产经营有较好盈利率的前提下理性扩大经营规模。  相似文献   

4.
不同规模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南阳市427户农户调查数据为样本,运用二元Logit回归模型对三类不同土地规模农户的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发现,户主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房屋价值、社会资本、对贷款政策了解度及土地规模差异均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家庭收入与房屋价值是影响不同土地规模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的共同因素,土地规模是影响农地抵押贷款可得性最为直接的关键性因素,随着土地规模增加,金融机构贷款审批更注重农户个人信用程度、社会资本和风险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5.
进行土地产权和抵押制度改革是否能使农地成为贷款抵押物,从而缓解农户面临的信贷约束?为了回答这一问题,我们调查了农村信贷员对接受农地作为贷款抵押物的看法,及接受条件。研究发现,由于目前农户规模小、农业用地的价值低、农地的生存保障功能强,即使改革土地产权和抵押制度,金融机构也不愿意接受农业用地作为贷款抵押物;当农地价值大于某个阈值后,信贷员开始愿意接受农地作为贷款抵押物;只要农户拥有规定的30年土地使用权,土地是私有还是公有对土地成为抵押物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6.
当前我国农地细碎化现象严重,难以适应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需求。而开展农地抵押贷款可以有效解决农户资源难题,促进农地规模经营,实现农业现代化。本文通过建立博弈模型对农地抵押贷款博弈机制进行分析发现:抵押物的处置难度、农村社会保障、农村征信系统等会影响农户和金融机构在抵押过程中的选择,故提出以下建议:降低抵押物处置难度;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建立农村征信系统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宁夏同心县农户农地经营权抵押的调研与案例访谈,立足自组织视阈讨论农地经营权抵押机理问题.结果表明:土地经营权流转服务合作社作为典型的自组织贯穿于农地经营权抵押全过程,合作社分别与农户及金融机构缔结合约,链接贷款农户与金融机构两端,合作社作为贷款方和放款方都可信赖的第三方中介融资组织,发挥着枢纽作用,由此通过这种合约治理结构建构农户农地抵押贷款的"同心模式".基于信任和互惠机制,农户与合作社缔结反担保合约是农户获得贷款的前提;金融机构为降低面临的高交易费用并精准识别出合格的贷款对象,与合作社缔结担保合约是其发放贷款的依据;而合作社依托自组织内部的声誉、监督机制以内部代偿的方式处分贷款违约人减少金融机构后顾之忧.基于上述研究讨论自组织作用发挥的边界等问题,并得出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运用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对农地评估失灵影响下农户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农地抵押借贷博弈进行分析。发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有利于破解农业规模经营融资难题,但在农地评估价值虚高和农地价值波动预测失误的影响下,处置农地经营权抵押物不能完全补偿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损失,会制约金融机构发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和农户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的有效需求。  相似文献   

9.
建立一种有效的农地抵押贷款模式有助于促进我国农村金融市场体系的发展和完善,解决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滞后的难题。农地抵押贷款作为国际上发展农业的一项金融举措,在德国、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都取得了成功,对构建我国农地抵押贷款模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对比分析德国、美国、日本和中国台湾地区农地抵押贷款模式异同点,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构建我国农地抵押贷款模式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基于演化博弈理论,建立农业经营主体与金融机构的农地抵押贷款决策行为 博弈模型,研究借贷双方贷款决策的动态演化过程,分析贷款成本、贷款利率等对贷款决策 的影响,并运用 MATLAB软件进行动态数值仿真.结果显示,贷款成本是影响借贷双方贷 款决策的关键因素,贷款利率对借贷双方贷款决策的影响存在明显差异,政府供给金融公共 产品能有效提高贷款供需方的借贷意愿.由此提出各级政府应积极推动贷款在线办理,压 低贷款成本;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适度向农地抵押贷款市场提供公共产品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理论分析农地确权发挥德·索托效应的作用机理及其服务边界,同时兼论实践中的中国农地抵押之佯谬,以此综合评估确权后中国农地金融改革能否有效缓解农村信贷市场的融资约束难题,由此也延伸出对创新农村融资模式以满足农户融资需求的进一步讨论。分析表明,农地确权的德·索托效应在农村信贷市场尚不能完全发挥,其对融资约束的缓解作用在信贷需求端“有效”,而在信贷供给端“有限”,农户融资需求无法有效转化为实际供给。分析现阶段中国农地抵押的法律困境和委托代理问题发现,中国农地抵押改革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佯谬,致使农地确权的德·索托效应在信贷供给端受限:一是外部环境尚未建立起服务于农地抵押的配套制度与措施,导致农地经营权无法成为金融机构认可的合格抵押品;二是农商行二元目标不一致及其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致使农地抵押贷款“失灵”。最后,建议加强农地金融改革的顶层设计,深化农地金融改革与缓解融资约束的有效对接;另外,可从抵押替代机制角度,探析缓解农村融资约束困境的创新模式。  相似文献   

12.
由于涉农金融机构信贷供给不足,我国农户受到严重的信贷约束。基于对四川、河南、浙江和黑龙江4省1 030份粮食种植户农户样本,运用Logit计量模型分析农户风险态度对各类信贷约束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当前金融机构对农户的信贷约束率达到71.6%,由于农户抵押担保不足,风险偏好越强的农户越容易受到正规金融机构的信贷约束,贷款大小户存在较强的异质性,贷款规模较大的农户更易受到实际供给信贷约束;农户的风险规避性越强,越容易受到实际需求型信贷约束,且资金需求小户更为明显;风险偏好越强的农户越易受到名义信贷约束。基于以上结论,为了缓解信贷约束,金融机构与政府应针对不同借款农户采取不同政策,对于贷款大户,扩大抵押担保范围;对于贷款小户或资金需求小户,简化贷款手续,降低贷款利率等;对所有农户,构建有效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缓解农户风险规避程度。  相似文献   

13.
利用实地调研的2 959户农户数据,分别采用OLogit、二元Logit和Poisson Hurdle 模型,分析农户参与农地抵押融资意愿、响应决策及可得性,发现农户对农地抵押融资的认知和农村金融环境是影响农户参与意愿的主要因素;农户经营类型、生产投资比是影响农户决策的主要因素;农户社会资本、贷款经历、是否购买保险和主办金融机构数目是阻碍农户获得农地抵押融资的关键因素;研究还发现,同一组变量在补充双对数和截断泊松回归模型的估计结果中影响程度、方向以及影响个数都存在差异,说明农户能否获得农地抵押融资贷款比其获得抵押贷款的额度更重要。  相似文献   

14.
农村土地“三权分离”的改革使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成为我国农户融资的新途径,可有效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推动农村经济发展.但该业务风险管理的特殊性制约了其大规模推广.故从借款人信用风险、抵押物风险、操作风险三大方面着手,运用博弈论对涉农金融机构和农户的信贷行为进行分析,结合现实情况,得出加强风险管理的可行方法: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填补农村征信管理空白,加快推广农业生产保险制度,健全抵押物价值管理机制,旨在于促进涉农金融机构广泛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经济理论模型对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可获得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只有那些非农收入足够高的低风险农户才会有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意愿,其余农户会自动放弃申请贷款.最后,本文提出了开展农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加速推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等建议.  相似文献   

16.
缺乏有效抵押是制约农户获得正规金融机构借款的重要原因,政府和金融机构也一直致力于农户借款抵押物的创新,但却鲜有文献从供给方的视角探讨抵押在农户正规信贷中是否有必要,其究竟发挥什么作用,不同类型的抵押作用是否存在差异.通过以2011-2013年某县级农商银行的全部农户贷款微观数据为样本,采用多种估计方法,对上述问题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抵押确实能显著降低农户贷款的风险,且主要是降低了银行与农户的事前信息不对称,缓解了逆向选择所产生的风险,而不是缓解了贷款后的道德风险.  相似文献   

17.
针对当前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融资难、农民贷款难、金融机构"惜贷"等问题,以安徽省某地区为实证研究对象,运用AHP-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风险评价。从农地抵押贷款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金融风险、政策风险四个方面,构建农地抵押贷款风险评价指标体系,探索开展农地抵押贷款业务的风险大小。通过指标权重的计算,发现金融风险占比最大,市场风险占比较大,政策风险占比较小,自然风险占比最小。为防控农地抵押贷款风险,提出完善农业保险制度、健全农地估价体系、建立风险管控机制、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是指由依法设立的机构或者组织为合格借款人申请高比例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而提供的一种信用担保行为,其主要功能是降低购房借款人的首付款比例。在我国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体系的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适时建立政策性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机构,为广大中低收入者申请高比例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提供担保,以保障其基本的居住需求。此外,政府还可根据住房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鼓励、引导和扶持商业性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积极稳妥推广农地抵押贷款融资业务,持续深化农村土地资产与金融资源的有机衔接是完善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内容,深入探究农户金融知识获取的人际圈层来源以及失地风险感知因素对完善农地抵押贷款相关制度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首先理论阐释了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失地风险感知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影响,详细剖析了农户失地风险感知的中介机理;然后采用因子分析法测度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变量,提取4个公共因子分别界定为亲属关系圈、朋友关系圈、乡邻关系圈和机构参与圈;最后以陕西、宁夏、山东三省农地抵押贷款试点地区1 312户农户调查数据为样本,利用Logit模型和Bootstrap中介效应检验方法,实证分析了金融知识获取圈层、失地风险感知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的影响,并揭示了失地风险感知的中介效应类型和数值大小。研究结果显示:金融知识获取圈层正向促进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其中金融知识获取亲属关系圈的促进作用大于机构参与圈;金融知识获取圈层负向影响农户失地风险感知,机构参与圈的影响最大,亲属关系圈次之,朋友关系圈最小;在四个金融知识获取圈层下,失地风险感知均对农户农地抵押贷款参与具有负向影响;失地风险感知在金融...  相似文献   

20.
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是指由依法设立的机构或者组织为合格借款人申请高比例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而提供的一种信用保证,其主要功能是降低购房借款人的首付款比例.在我国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体系建设过程中,政府应当发挥主导作用,适时组建政策性担保机构,为具有相应的住房购买力、但未能一次性支付规定比例首付款的中低收入家庭申请高比例的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提供担保,以保障其基本的居住需求.此外,政府还可根据我国住房市场发展的客观需要,鼓励、引导和扶持商业性担保机构为个人住房抵押贷款担保提供担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